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同時,12月6日,央視《對話》欄目邀請神華集團董事長張玉卓,國家電網總經理助理張麗英,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金風科技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武鋼,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董事長瞿曉鏵,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等共同探討新能源這一“白富美”在中國的發展話題。。
在過去的兩百年間,化石能源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然而這場維系了兩百年的世紀之戀,現在卻是危機重重。不管是空氣污染,土地荒漠化,還是石油戰爭,都使其成為眾矢之的。我們渴望著一種新能源的出現,它可以讓我們不再受污染之苦,戰爭之苦,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此前,丹麥欲實現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50%,2050年終結使用化石燃料;德國表示可再生能源占比40%,2030年達到80%;美國承諾2030年燃煤發電下降到15%,可再生能源增加30%。
作為全球年度碳排放第一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如何兌現減排承諾?以煤為主要能源的中國,如何能真正愛上新能源?
新能源成本價格快速下降
瞿曉鏵說:“我們可以看到,新能源的成本價格呈快速下降趨勢。光伏發電10年前的成本是每千瓦6萬-7萬,而現在是6千-7千,相信再有10年將達到4千上下,甚至將與火力發電成本齊平。”
武鋼:“清潔能源的社會邊際成本比化石能源低,給環境帶來的貢獻,節約化石能源以供持續使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綜合這些來說,可再生能源的價格成本是低于現在的火力發電成本的。”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公眾對于可再生能源的認知不足,新能源的科普力度不夠導致社會對其發展不能有一個良好的支撐,武鋼說道。
舉個例子來說,北京每個家庭年用電量3000度左右,若要使可再生能源的裝機量從現在10%提升到20%左右,那么每人可能需要給出2-3分錢的度電成本,也就是說每個家庭每年多出100-120元,來減少霧霾,修復現在的環境。置換到國家,那就是如果13億人中20%的人愿意多出200-400元,就能改變我們現在的環境現狀,改善我們的能源危機壓力。
棄光棄電現象嚴重的背后
中國作為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家,2014年可再生能源占比11.2%,低于13%的全球水平。在國家扶持可再生能源政策不斷出臺的同時,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主攻方向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在發展當中,卻磕磕絆絆。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狀態后,我國的用電量增速也逐步放緩,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回落了4個百分點,一些重工業地區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但是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卻出現了一邊是火電項目依然高歌猛進,一邊卻是大量出現的棄風、棄光、棄水。據統計,2015年上半年火電新投產2343萬千瓦,同比增長55%,各地火電項目核準開工步伐依然快速增長,核準在建規模達到1.9億千瓦,但是以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2015年上半年卻出現了棄風量大175億千瓦時,預計整個2015年全國棄風量將超過300億千瓦時。
看似風生水起的可再生能源,為什么會遭遇如此的尷尬?
瞿曉鏵認為做新能源不能葉公好龍,不能只抱著欣賞的態度,要舍得花錢。武鋼表示新能源發展有三難:難并網,難收購,難結算。這三難歸根到底是大眾對可再生能源的認知不足。張麗英談到要利用大電網調節能力,建立優先使用清潔能源的機制以便解決這個問題。張玉卓則說,技術問題是制約新能源發展的核心,新能源在規劃選址時,應考慮到需要煤電調峰,要技術上解決剩余儲能問題。
技術,觀念,機制是三大障礙
國家能源局副司長史立山提出,技術、觀念、機制是制約新能源發展的三大障礙。當前新能源建設與市場需求不適配,重資源輕市場,市場分割,地方利益難以平衡等都是需要從這三個方面來解決的。
李俊峰說,技術不是最大問題,德國裝機容量1億六千萬千瓦,風電占比50%。更多應是觀念和機制問題,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政策指引,應有優先消納新能源的政策。
新能源的不穩定性,如何解決?
因為新能源對于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太強,導致無法成為一個穩定的電網供應來源。而這對國家電網提出了新的要求:電網要成為管住兩個孩子(發電和負荷)的”好媽媽”。
德國擁有50%的不穩定電源,但其電網穩定性卻是世界第一的。他們對于新能源的預測精確到每小時,以供準確調度。
武鋼表示,經過三年的努力,國內的風電電力預測已達到80-90%。瞿曉鏵補充說,光伏同樣也可以做到,雖然國內沒有大規模光伏電站,但對于德國先預測,先預估,先購買的模式依然值得借鑒。
觀念:全民意識到新能源的優勢
老百姓要求25年租金一次性付清,成本下降,效益提高,制作成本,建設成本的下降,財務成本提升了。
論壇公認,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過程,是一個必然的問題,但卻不會一蹴而就。
機制:一邊是天價補貼,一邊是欠發的200億元光伏補貼
朱共山說,依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之談,對于新能源的補貼是必經之路。
李俊峰提出,這個其實應該算是體制問題,我們現在的審批過程太繁瑣,補貼難以及時到位。
而針對發放補貼的流程體制該如何簡化?
武鋼表示應學習火力脫硫脫硝電價,一次直接支付。史立山說,現在的補貼以省為實體,江蘇用不完,內蒙不夠用。應將補貼收歸財政再由財政根據各省實際發放,但現在的問題是補貼的量不夠,然而電網公司無力背負這個責任。
李俊峰則說,不應把電力分劃至省,統一由電網收歸。
張玉卓解釋說,國家電網背不起,因為其利潤本身不能保證。如果可再生成本不斷降低,煤電成本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成本不斷升高,市場將會實現高低成本電力之間的優勝劣汰。而這個過程,則是老百姓享受環境美好和低成本能源的過程。
李俊峰表示,如果追上新能源這個白富美,我們可以給自己的觀念打10分(滿分),技術和機制則只能打到8分,因為技術和機制的問題,更多應是體制的原因。如果我們有一個激勵先進干凈清潔的技術發展機制,市場會做出自己的選擇。
因此,可以說技術的進步來自于體制的創新,機制的創新。
共贏:電力,新能源,火電
欲實現電網、新能源、火電三者之間的共贏局面,我們的能源轉型需要強有力的頂層設計。由政府主導方向,各方面協調努力,相互配合,最終實現技術,機制創新。
2015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全球總量的24%,新增裝機占全球增量的42%,中國是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中國將于2030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
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我們堅持清潔能源優先發展,促進全球新能源網絡的最終成型。全民光伏PV Plus一直致力于推動光伏行業的持續進步和全民科普進程,在全球新能源不斷發展的前提下,全民君相信,“全民光伏”的未來,不遠!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全民光伏PV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