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光伏發展取得了矚目成就,與此同時,也遇到了補貼缺口擴大、棄光率高、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困難和問題。
在此情況下,引導光伏行業從擴大規模轉向提質增效,促進光伏行業苦練內功,提高核心競爭力,迫在眉睫。因此,如何把握住機遇、更好地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實現高效、創新發展,已成為眾多光伏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2018年12月14-15日,2018中國工商業與戶用光伏品質暨創新論壇在杭州召開,中來光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建偉出席會議并作主旨演講。他表示,如果我們放棄質量的標準,放棄安全的底線,是沒有未來的;一定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把創新的元素集合在整個光伏系統里,包括產品設計和運維以及業務模式等一整套理念。
華夏能源網將林建偉的發言編輯如下(內容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以供讀者閱讀:
行業現狀和痛點
國內的分布式光伏發展很快,數據顯示,2016年分布式僅占10%,但2018年1-9月份就已經達到了50%的份額,比重越來越高,甚至有人預測,到2022年,中國每年的裝機總量可能會達到70GW,分布式的貢獻比重也將越來越高,這是中國光伏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趨勢。
而行業發展的痛點則是,在質量上,以次充好,以低功率充高功率,夸張宣傳;在經營過程中,賺快錢的行為很多,賺了錢就走,虧了錢就撤,沒有長期規劃;在后期維保上,投入較少甚至零投入,廣告宣傳說20年保證,但其實并沒有做運維;在電站上,喜歡用低發電量的組件,高效組件在分布式領域比較少,大部分是用在國家領跑者項目,而且投資人、經銷商也喜歡買一些便宜的組件,這樣造成了分布式出現了很多問題。
老百姓對于光伏電站雖然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心里還是有所擔心,不像買家電一樣,早就對例如格力、美的這樣的品牌有所了解。在光伏領域,沒有一家企業能真正拿出過硬的產品,真正主導引領市場發展,相較于海外,國內的情況還是比較嚴峻的。
老百姓希望廠家提供的產品是安全可靠的,別裝好之后沒幾天就出現問題或停止發電,甚至屋頂著火,安全和可靠是電力產品的核心,也是底線。
經銷商也希望有可靠的產品和有實力的供應商,希望管理體系銷售體系健全,同時還希望被尊重和關心,不能因為是上市公司就藐視經銷商,大家都是平等的,是合作伙伴,更是魚與水的關系。
金融機構也愿意支持經銷商、制造商,不過他們希望公司業務模式是清晰的,相關數據是真實完整的,還要做到風險可控、形成閉環,手續要簡化,要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行業的發展趨勢
行業發展趨勢如何,要看量的需求和環保的要求。日本提出“零能源住宅”,要求到2030年,要100%的屋頂都要裝光伏,實現零能源住宅。歐洲也是如此,從2021年開始,所有新的建筑都必須是零能耗建筑,2020年以后,新蓋的房子屋頂、幕墻都要裝上光伏,2030年以后,老房子也必須裝上光伏。可以說,歐洲市場非常廣闊,對高效光伏的需求更大。
實際上,中國市場可能更大,從房屋面積考量,未來我國裝機量可能達到578GW,按照家庭戶頭數量也有401GW,這就需要跟國家的電力規劃結合,新能源電力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是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就目前情況來看,每年100萬套的量還是比較靠譜的,也就是6-10GW的分布式在未來的中國市場是非常可觀的存在的,這里面有很大的空間。
戶用分布式一定是未來之光,它帶給光伏行業、中國能源結構的轉變很大希望。把屋頂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讓每一個家庭在享受新能源、清潔能源的同時,又能夠增加家庭的收入。
中來非常看重分布式產業的發展,這幾年專注于光伏行業,沒有從事任何的其他產業,先從光伏的材料開始到今天的高效電池、高效組件還有系統的集成設計,此外,在如何提升產品的價值,給用戶帶來更多發電量,也是中來非常熱衷的。
創新集大成從哪些方面著手?
材料創新方面,有一款特透明的網格背板,它可以比常規的雙面玻璃或者常規的背板每塊組件增加5.4萬的功率。同時它效率獲取空間還非常大,現在起步是22.5%,日本有一家企業已經做到了22.6%。
粉狀技術方面:第一個是拼片組件,把片與片間的縫距離從3毫米縮小到0.2、0.3,把功率密度增強、轉換效率提高,能夠達到430W高出常規50%以上。第二是在封裝技術上采用了高分子材料領域的專業技術做成了柔性組件,可以應用于很多可彎曲場景,比如說汽車、陽臺等,重量節約了80%左右,這樣的組件也是個新產品。
系統設計方面,比如用張力索加輕裝系統,用這樣的裝配式技術可以解決快速裝配問題,節約材料也解決裝配的人工成本,此外還有一個還在專利申報階段的塊狀系統搭積木的方式,能很快把一個電站裝好,無論是屋頂還是地面都可以裝。
業務模式方面,因為今年531之后市場出現很大變化,很多公司都不得不發展新的模式,中來推出的創新模式有:租賃模式(還在推廣中)和直銷模式,不花一分錢也不是中來合資,中來會找到相應的合資方給用戶做租賃,也可以直銷,方案有很多。
總而言之,中來希望成為集大成的新能源服務商,把行業里優秀的技術、設備整合在一起,在光伏領域里做一個深耕者。
在此情況下,引導光伏行業從擴大規模轉向提質增效,促進光伏行業苦練內功,提高核心競爭力,迫在眉睫。因此,如何把握住機遇、更好地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實現高效、創新發展,已成為眾多光伏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2018年12月14-15日,2018中國工商業與戶用光伏品質暨創新論壇在杭州召開,中來光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建偉出席會議并作主旨演講。他表示,如果我們放棄質量的標準,放棄安全的底線,是沒有未來的;一定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把創新的元素集合在整個光伏系統里,包括產品設計和運維以及業務模式等一整套理念。
華夏能源網將林建偉的發言編輯如下(內容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以供讀者閱讀:
行業現狀和痛點
國內的分布式光伏發展很快,數據顯示,2016年分布式僅占10%,但2018年1-9月份就已經達到了50%的份額,比重越來越高,甚至有人預測,到2022年,中國每年的裝機總量可能會達到70GW,分布式的貢獻比重也將越來越高,這是中國光伏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趨勢。
而行業發展的痛點則是,在質量上,以次充好,以低功率充高功率,夸張宣傳;在經營過程中,賺快錢的行為很多,賺了錢就走,虧了錢就撤,沒有長期規劃;在后期維保上,投入較少甚至零投入,廣告宣傳說20年保證,但其實并沒有做運維;在電站上,喜歡用低發電量的組件,高效組件在分布式領域比較少,大部分是用在國家領跑者項目,而且投資人、經銷商也喜歡買一些便宜的組件,這樣造成了分布式出現了很多問題。
老百姓對于光伏電站雖然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心里還是有所擔心,不像買家電一樣,早就對例如格力、美的這樣的品牌有所了解。在光伏領域,沒有一家企業能真正拿出過硬的產品,真正主導引領市場發展,相較于海外,國內的情況還是比較嚴峻的。
老百姓希望廠家提供的產品是安全可靠的,別裝好之后沒幾天就出現問題或停止發電,甚至屋頂著火,安全和可靠是電力產品的核心,也是底線。
經銷商也希望有可靠的產品和有實力的供應商,希望管理體系銷售體系健全,同時還希望被尊重和關心,不能因為是上市公司就藐視經銷商,大家都是平等的,是合作伙伴,更是魚與水的關系。
金融機構也愿意支持經銷商、制造商,不過他們希望公司業務模式是清晰的,相關數據是真實完整的,還要做到風險可控、形成閉環,手續要簡化,要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行業的發展趨勢
行業發展趨勢如何,要看量的需求和環保的要求。日本提出“零能源住宅”,要求到2030年,要100%的屋頂都要裝光伏,實現零能源住宅。歐洲也是如此,從2021年開始,所有新的建筑都必須是零能耗建筑,2020年以后,新蓋的房子屋頂、幕墻都要裝上光伏,2030年以后,老房子也必須裝上光伏。可以說,歐洲市場非常廣闊,對高效光伏的需求更大。
實際上,中國市場可能更大,從房屋面積考量,未來我國裝機量可能達到578GW,按照家庭戶頭數量也有401GW,這就需要跟國家的電力規劃結合,新能源電力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是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就目前情況來看,每年100萬套的量還是比較靠譜的,也就是6-10GW的分布式在未來的中國市場是非常可觀的存在的,這里面有很大的空間。
戶用分布式一定是未來之光,它帶給光伏行業、中國能源結構的轉變很大希望。把屋頂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讓每一個家庭在享受新能源、清潔能源的同時,又能夠增加家庭的收入。
中來非常看重分布式產業的發展,這幾年專注于光伏行業,沒有從事任何的其他產業,先從光伏的材料開始到今天的高效電池、高效組件還有系統的集成設計,此外,在如何提升產品的價值,給用戶帶來更多發電量,也是中來非常熱衷的。
創新集大成從哪些方面著手?
材料創新方面,有一款特透明的網格背板,它可以比常規的雙面玻璃或者常規的背板每塊組件增加5.4萬的功率。同時它效率獲取空間還非常大,現在起步是22.5%,日本有一家企業已經做到了22.6%。
粉狀技術方面:第一個是拼片組件,把片與片間的縫距離從3毫米縮小到0.2、0.3,把功率密度增強、轉換效率提高,能夠達到430W高出常規50%以上。第二是在封裝技術上采用了高分子材料領域的專業技術做成了柔性組件,可以應用于很多可彎曲場景,比如說汽車、陽臺等,重量節約了80%左右,這樣的組件也是個新產品。
系統設計方面,比如用張力索加輕裝系統,用這樣的裝配式技術可以解決快速裝配問題,節約材料也解決裝配的人工成本,此外還有一個還在專利申報階段的塊狀系統搭積木的方式,能很快把一個電站裝好,無論是屋頂還是地面都可以裝。
業務模式方面,因為今年531之后市場出現很大變化,很多公司都不得不發展新的模式,中來推出的創新模式有:租賃模式(還在推廣中)和直銷模式,不花一分錢也不是中來合資,中來會找到相應的合資方給用戶做租賃,也可以直銷,方案有很多。
總而言之,中來希望成為集大成的新能源服務商,把行業里優秀的技術、設備整合在一起,在光伏領域里做一個深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