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發電行業中,除了單晶、多晶之外,還有第三條路線——薄膜太陽能。
而中國企業漢能便是這一領域的領軍者。
憑借尖端的薄膜太陽能技術,漢能在太陽能發電領域獨樹一幟。
然而,在企業營收連漲、利潤暴增、專利技術層出不窮的風光背后,漢能也面臨著一系列難題。
此時,距離漢能停牌已經有近四年之久。
意欲回歸A股的漢能,又將如何化解危機、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呢?
◆◆◆
領跑行業的漢能
在太陽能薄膜領域,漢能是絕對的王者。
不僅手握眾多技術專利,而且近年的市場情況也逐漸有了起色。
尤其是去年以來,漢能陸續簽下多個大單,盈利水平直線上漲。
去年9月,漢能與日本FGS國際集團簽署了總價高達9億元人民幣的漢瓦預售合同,一度成為日本市場最大的一筆薄膜發電產品訂單。
緊接著,漢能又與日本株式會社Acalie簽訂了一份訂購1萬把漢傘的合約,頗有大力進軍日本市場的良好勢頭。
此后在今年3月,漢能又與香港天地綠色能源公司簽署高達1億人民幣的薄膜發電產品采購合約,這也是香港市場迄今為止最大的薄膜發電產品訂單。
在這期間,漢能還陸續在拉美市場與巴西、智利、秘魯等15個國家簽下3000萬元的合同,深入拉美市場。在韓國拿下5000多萬的漢墻合同,韓國市場全面開花。
可以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漢能的上游產品開始邁入收獲期。在市場量增長的同時,漢能的經營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起色。
據介紹,2018年漢能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約3倍,品牌價值近千億元。
根據國際知名咨詢機構埃森哲預測,到2020年,全球薄膜太陽能開發市場規模約114萬億,中國市場將超過20億。
以此預計,作為薄膜太陽能行業的領軍者,漢能或將在未來幾年內迎來增長期。
有業內專家認為,盡管前景美好,但以現在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漢能想要穩固市場起碼還需要十年時間。
市場的良好前景無疑令人欣喜,但對于當下的漢能來說,恐怕還有更加值得關注的問題。
◆◆◆
業績回暖,卻現股權大變動
今年2月底,漢能薄膜發電發布公告稱,公司私有化方案已經獲得香港證監會批準,原股東將以換股方式獲得新公司股份,并尋求在A股上市。
而此時,漢能的“超長停牌”狀態已經持續了近4年。回歸A股,對于漢能來說是為數不多的選擇。
據了解,漢能移動能源將成立一類特殊目的的新公司用于承接公司全部股份,原股東將以換股的方式獲得新公司股份。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這一創新換股的方式在資本市場中很少見,并且有可能登陸科創板。
目前,漢能薄膜發電的營收水平和市值規模已經滿足登陸科創板的條件,2015年至2017年三年間業績保持持續增長,近兩年凈利潤超過2億元。
2018年漢能的業績還出現了井噴式的爆發,僅上半年就實現營收172億元,遠超往年水平。
業績的穩步回暖令不少關注漢能的人松了口氣。但近期,漢能卻出現了一次出人意料的股權架構大變動。
今年3月底,漢能移動能源集團股權架構發生調整,創始人、原法定代表人李河君已經不再是漢能集團的股東。
而早在去年12月,漢能系另一旗艦公司漢能控股集團也發生了類似的股權變動,創始人李河君撤出,漢能控股集團悄然更名為漢能水力發電集團有限公司。
對于股權變動的原因,漢能相關人士回應稱系李河君先生家族資產安排考慮做出的調整。
◆◆◆
一波多折,漢能回歸A股并不輕松
從經營業績來看,漢能回歸A股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但實際上,漢能還有不少遺留問題亟待解決。
2015年5月,因估值、業績受質疑,關聯交易、債務等問題出現,漢能薄膜發電被香港證監會強令停牌。
而據漢能薄膜2018年中報披露,上述部分問題已得到解決,且關聯交易已經降為零。
但實際上,在2018年期內的合同資產中,簽署對象也不乏熟悉的身影。
舉例來說,去年漢能綿陽、大同、淄博三大移動產業園落地,給營收帶來了不少增長。
這三大產業園分別對應綿陽金能移動能源有限公司、大同大昶移動能源有限公司及山東淄博漢能薄膜太陽能有限公司,而工商資料顯示,這三家公司都或多或少有漢能系企業持股的身影。
基于此,不少業內人士對與關聯交易是否真的已經降為零表示質疑。
除了關聯交易的問題外,漢能此前還一度陷入了裁員風波。
去年10月底,漢能表示要進行人員優化,隨即被傳出大規模裁員,多數地區產業園項目停滯。裁員之外,還有部分員工被降薪。
除此之外,漢能在去年中旬7月份還被傳出因現金流遇到問題,而推薦員工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的負面消息。
即使奔襲多年,漢能也依然面臨著市場、資本、產品的多重檢驗。對于漢能薄膜而言,私有化回歸A股之路,依然壓力重重。
而中國企業漢能便是這一領域的領軍者。
憑借尖端的薄膜太陽能技術,漢能在太陽能發電領域獨樹一幟。
然而,在企業營收連漲、利潤暴增、專利技術層出不窮的風光背后,漢能也面臨著一系列難題。
此時,距離漢能停牌已經有近四年之久。
意欲回歸A股的漢能,又將如何化解危機、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呢?
◆◆◆
領跑行業的漢能
在太陽能薄膜領域,漢能是絕對的王者。
不僅手握眾多技術專利,而且近年的市場情況也逐漸有了起色。
尤其是去年以來,漢能陸續簽下多個大單,盈利水平直線上漲。
去年9月,漢能與日本FGS國際集團簽署了總價高達9億元人民幣的漢瓦預售合同,一度成為日本市場最大的一筆薄膜發電產品訂單。
緊接著,漢能又與日本株式會社Acalie簽訂了一份訂購1萬把漢傘的合約,頗有大力進軍日本市場的良好勢頭。
此后在今年3月,漢能又與香港天地綠色能源公司簽署高達1億人民幣的薄膜發電產品采購合約,這也是香港市場迄今為止最大的薄膜發電產品訂單。
在這期間,漢能還陸續在拉美市場與巴西、智利、秘魯等15個國家簽下3000萬元的合同,深入拉美市場。在韓國拿下5000多萬的漢墻合同,韓國市場全面開花。
可以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漢能的上游產品開始邁入收獲期。在市場量增長的同時,漢能的經營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起色。
據介紹,2018年漢能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約3倍,品牌價值近千億元。
根據國際知名咨詢機構埃森哲預測,到2020年,全球薄膜太陽能開發市場規模約114萬億,中國市場將超過20億。
以此預計,作為薄膜太陽能行業的領軍者,漢能或將在未來幾年內迎來增長期。
有業內專家認為,盡管前景美好,但以現在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漢能想要穩固市場起碼還需要十年時間。
市場的良好前景無疑令人欣喜,但對于當下的漢能來說,恐怕還有更加值得關注的問題。
◆◆◆
業績回暖,卻現股權大變動
今年2月底,漢能薄膜發電發布公告稱,公司私有化方案已經獲得香港證監會批準,原股東將以換股方式獲得新公司股份,并尋求在A股上市。
而此時,漢能的“超長停牌”狀態已經持續了近4年。回歸A股,對于漢能來說是為數不多的選擇。
據了解,漢能移動能源將成立一類特殊目的的新公司用于承接公司全部股份,原股東將以換股的方式獲得新公司股份。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這一創新換股的方式在資本市場中很少見,并且有可能登陸科創板。
目前,漢能薄膜發電的營收水平和市值規模已經滿足登陸科創板的條件,2015年至2017年三年間業績保持持續增長,近兩年凈利潤超過2億元。
2018年漢能的業績還出現了井噴式的爆發,僅上半年就實現營收172億元,遠超往年水平。
業績的穩步回暖令不少關注漢能的人松了口氣。但近期,漢能卻出現了一次出人意料的股權架構大變動。
今年3月底,漢能移動能源集團股權架構發生調整,創始人、原法定代表人李河君已經不再是漢能集團的股東。
而早在去年12月,漢能系另一旗艦公司漢能控股集團也發生了類似的股權變動,創始人李河君撤出,漢能控股集團悄然更名為漢能水力發電集團有限公司。
對于股權變動的原因,漢能相關人士回應稱系李河君先生家族資產安排考慮做出的調整。
◆◆◆
一波多折,漢能回歸A股并不輕松
從經營業績來看,漢能回歸A股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但實際上,漢能還有不少遺留問題亟待解決。
2015年5月,因估值、業績受質疑,關聯交易、債務等問題出現,漢能薄膜發電被香港證監會強令停牌。
而據漢能薄膜2018年中報披露,上述部分問題已得到解決,且關聯交易已經降為零。
但實際上,在2018年期內的合同資產中,簽署對象也不乏熟悉的身影。
舉例來說,去年漢能綿陽、大同、淄博三大移動產業園落地,給營收帶來了不少增長。
這三大產業園分別對應綿陽金能移動能源有限公司、大同大昶移動能源有限公司及山東淄博漢能薄膜太陽能有限公司,而工商資料顯示,這三家公司都或多或少有漢能系企業持股的身影。
基于此,不少業內人士對與關聯交易是否真的已經降為零表示質疑。
除了關聯交易的問題外,漢能此前還一度陷入了裁員風波。
去年10月底,漢能表示要進行人員優化,隨即被傳出大規模裁員,多數地區產業園項目停滯。裁員之外,還有部分員工被降薪。
除此之外,漢能在去年中旬7月份還被傳出因現金流遇到問題,而推薦員工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的負面消息。
即使奔襲多年,漢能也依然面臨著市場、資本、產品的多重檢驗。對于漢能薄膜而言,私有化回歸A股之路,依然壓力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