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行業,“怪事”年年有,近期特別多!
半年度光伏逆變器出口成績統計,打破了一貫公認的按照“裝機量”或者 “金額價值”來排名,改用出口“臺數”來計算排名!且不說按臺數統計出貨成績的動機是什么,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作”?
只要稍有專業知識的人都知道,按臺數統計出來的成績,不能反映企業的實力。不管其背后的動機是什么,可以確定,其結果是對廣大業主、投資者、普通用戶、甚至不明所以的讀者而言,都是赤裸裸的誤導。
細看相關內容可以發現,這次臺數的排名前幾位的企業均是專做組串逆變器的小機廠家,按照臺數排名的結果就是:包括陽光、上能、特變等這些真正知名的企業卻都不見蹤影。而業內人都知道前述這些未“上榜”的老牌企業,既做組串又做集中逆變器。按照出貨的裝機量算,幾百臺戶用機器,可能還抵不過一臺1MW規模的集中逆變器!所以雖然這些專門做小機器的廠家雖然出口臺數位列前茅,但是據第三方權威數據顯示,部分企業實際出口規模只有幾百MW。
按行業慣例,業內都是按照出貨功率或者出貨金額來排名,這樣的統計結果相對更為合理、客觀,能真實反映企業實力。筆者認為,一方面,逆變器出口臺數并不能反映一個企業的真實發貨情況;其二,不專業,容易誤導消費者;其三,給行業發展風氣帶來不好的影響。
從中國光伏發展的整個歷程來看,這里確實曾出現各種各樣的惡性競爭,但歷經多年發展和努力,整個行業趨向理性和成熟,管理機構、廠商和終端,大家整體上都在推崇健康公平的經營、推廣與傳播理念。但今年行業出現的一些疑似數據造假,特別是此次逆變器出口排名的“新操作”,不得不讓筆者警惕——這個行業還遠未到“風清氣正”理想競爭境界。
記得今年4月底,某國際調研機構發布2018年逆變器銷量的統計數據,五家中國企業闖入前十名。其中華為市占率為22%,陽光電源市占率為15%,上能電氣為5%,固德威為4%,特變電工為3%。中國光伏企業有高光表現本是好事,但疑問在于,如果按其排名,結合相關企業可靠數據反推,可以反算到全球2018年逆變器全球出貨量在108~115GW之間。但根據之前各權威專業機構的統計,全球2018年的光伏新增裝機量在98~104GW。兩者之間差距在10GW左右。
由此不少業內人士再次戲稱:逆變器又被裝到火星上了?
“排名圈”類似的“笑話”數年前就一直存在。比如2016年,某全球光伏產業調研公司發布《2016中國光伏逆變器市場報告》,按照其各家企業的排名與出貨,2015年中國總出貨量應該為22.8GW。但根據國家能源局同年權威數據,2015年國內新增裝機容量1513萬千瓦,也就是15.13GW。兩者差距巨大,機構排名也一度成為業界笑柄。
彼時也有媒體集中采訪后得出結論:一些看似高大上的“排名”,其實就是一些想“上榜”或“排前面”的企業,聯合機構,拉攏一些媒體做出的“騷操作”。本質上,這無疑是一種變相的造假。而一些造假企業還是把這個作為了對外傳播的借口,大肆宣揚、廣為人知,這不僅給一些數據真實的公司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實則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同時,這給政策制定者和高層領導產業決策可能帶來誤導,嚴重損害到光伏行業的切身利益。
行業專家孟憲淦也曾對媒體直言,行業內的數據混亂問題非常嚴重,誤導宣傳也不少,這讓很多人都糊里糊涂,而這樣的混亂,卻是沒有人監管,也沒有人對此負責。這造成了大家愛怎么干怎么干,愛怎么說怎么說。
細想近年上述排名與誤導宣傳,筆者即使作為一位圈內人,也不得不感嘆:一句“貴圈好亂”!
對此,直至今日,筆者還是有疑問:如果排名也能成為一門生意,新能源行業數據造假誰來管?當造假與誤導性宣傳“重現江湖”,新能源行業誰又不是受害者?總而言之,惡意破壞規則的人,終將也會成為規則的受害者。
回到此次光伏逆變器出口按臺數排名的“怪現狀”,筆者要說的是,光伏產業發展到今天,從十多年前追趕歐美到今天的反超,皆是靠腳踏實地的去創新來推動行業的發展,也是企業自身基業長青所在。
此外,不管是國家層面還是產業層面一直倡導的工匠精神,精益制造,不僅要體現在企業的制造與經營管理層面,也要體現在對外推廣和宣傳包裝方面。如果只是在排名上做文章誤導消費者,在聲勢上壓倒其它競爭對手,并不是明智之舉。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平價上網的前夕,面對補貼下調,競爭加劇,企業更應該靜下心來進行技術創新, 掌握先進技術,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句話,作為生意的一些“排名”和誤導性宣傳,該堅決制止了!
半年度光伏逆變器出口成績統計,打破了一貫公認的按照“裝機量”或者 “金額價值”來排名,改用出口“臺數”來計算排名!且不說按臺數統計出貨成績的動機是什么,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作”?
只要稍有專業知識的人都知道,按臺數統計出來的成績,不能反映企業的實力。不管其背后的動機是什么,可以確定,其結果是對廣大業主、投資者、普通用戶、甚至不明所以的讀者而言,都是赤裸裸的誤導。
細看相關內容可以發現,這次臺數的排名前幾位的企業均是專做組串逆變器的小機廠家,按照臺數排名的結果就是:包括陽光、上能、特變等這些真正知名的企業卻都不見蹤影。而業內人都知道前述這些未“上榜”的老牌企業,既做組串又做集中逆變器。按照出貨的裝機量算,幾百臺戶用機器,可能還抵不過一臺1MW規模的集中逆變器!所以雖然這些專門做小機器的廠家雖然出口臺數位列前茅,但是據第三方權威數據顯示,部分企業實際出口規模只有幾百MW。
按行業慣例,業內都是按照出貨功率或者出貨金額來排名,這樣的統計結果相對更為合理、客觀,能真實反映企業實力。筆者認為,一方面,逆變器出口臺數并不能反映一個企業的真實發貨情況;其二,不專業,容易誤導消費者;其三,給行業發展風氣帶來不好的影響。
從中國光伏發展的整個歷程來看,這里確實曾出現各種各樣的惡性競爭,但歷經多年發展和努力,整個行業趨向理性和成熟,管理機構、廠商和終端,大家整體上都在推崇健康公平的經營、推廣與傳播理念。但今年行業出現的一些疑似數據造假,特別是此次逆變器出口排名的“新操作”,不得不讓筆者警惕——這個行業還遠未到“風清氣正”理想競爭境界。
記得今年4月底,某國際調研機構發布2018年逆變器銷量的統計數據,五家中國企業闖入前十名。其中華為市占率為22%,陽光電源市占率為15%,上能電氣為5%,固德威為4%,特變電工為3%。中國光伏企業有高光表現本是好事,但疑問在于,如果按其排名,結合相關企業可靠數據反推,可以反算到全球2018年逆變器全球出貨量在108~115GW之間。但根據之前各權威專業機構的統計,全球2018年的光伏新增裝機量在98~104GW。兩者之間差距在10GW左右。
由此不少業內人士再次戲稱:逆變器又被裝到火星上了?
“排名圈”類似的“笑話”數年前就一直存在。比如2016年,某全球光伏產業調研公司發布《2016中國光伏逆變器市場報告》,按照其各家企業的排名與出貨,2015年中國總出貨量應該為22.8GW。但根據國家能源局同年權威數據,2015年國內新增裝機容量1513萬千瓦,也就是15.13GW。兩者差距巨大,機構排名也一度成為業界笑柄。
彼時也有媒體集中采訪后得出結論:一些看似高大上的“排名”,其實就是一些想“上榜”或“排前面”的企業,聯合機構,拉攏一些媒體做出的“騷操作”。本質上,這無疑是一種變相的造假。而一些造假企業還是把這個作為了對外傳播的借口,大肆宣揚、廣為人知,這不僅給一些數據真實的公司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實則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同時,這給政策制定者和高層領導產業決策可能帶來誤導,嚴重損害到光伏行業的切身利益。
行業專家孟憲淦也曾對媒體直言,行業內的數據混亂問題非常嚴重,誤導宣傳也不少,這讓很多人都糊里糊涂,而這樣的混亂,卻是沒有人監管,也沒有人對此負責。這造成了大家愛怎么干怎么干,愛怎么說怎么說。
細想近年上述排名與誤導宣傳,筆者即使作為一位圈內人,也不得不感嘆:一句“貴圈好亂”!
對此,直至今日,筆者還是有疑問:如果排名也能成為一門生意,新能源行業數據造假誰來管?當造假與誤導性宣傳“重現江湖”,新能源行業誰又不是受害者?總而言之,惡意破壞規則的人,終將也會成為規則的受害者。
回到此次光伏逆變器出口按臺數排名的“怪現狀”,筆者要說的是,光伏產業發展到今天,從十多年前追趕歐美到今天的反超,皆是靠腳踏實地的去創新來推動行業的發展,也是企業自身基業長青所在。
此外,不管是國家層面還是產業層面一直倡導的工匠精神,精益制造,不僅要體現在企業的制造與經營管理層面,也要體現在對外推廣和宣傳包裝方面。如果只是在排名上做文章誤導消費者,在聲勢上壓倒其它競爭對手,并不是明智之舉。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平價上網的前夕,面對補貼下調,競爭加劇,企業更應該靜下心來進行技術創新, 掌握先進技術,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句話,作為生意的一些“排名”和誤導性宣傳,該堅決制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