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來,至少有6名環保系統廳局級及以上官員轉任黨政要職。
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探索建立的跨地區環保機構,將獨立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設有專職人員,有望在2017年下半年設立。
在京津冀治理大氣污染的“決戰年”,北京來了一位新的代理市長。2017年5月27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出任北京市副市長、代理市長的消息一出,北京人紛紛在朋友圈刷屏,表示期待藍天。
半年內,環保部正副部長先后赴任北京、河北兩大空氣污染嚴管區。有環保系統人士認為,這既為京津冀跨區域合作治污鋪平道路,也彰顯著中央狠抓京津冀污染治理的決心。
與此同時,南方周末梳理發現,自2014年以來的3年間,包括陳吉寧、李干杰在內,至少有6名環保系統廳局級及以上官員赴任各地黨政要職。
◆ ◆ ◆
環保部長這兩年
在北京,從環保部所在的平安里到北京市政府辦公地東交民巷距離只有5公里,陳吉寧從成為國務院最年輕的部長,到履新北京市代市長,走的路也并不算長。
2017年5月27日,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九次會議決定,陳吉寧任北京市副市長、代理市長。這距離他上一次從清華大學校長調任環保部部長,僅有2年零3個月。
會上,已升任市委書記的蔡奇推薦陳吉寧時評價其“視野開闊,改革創新意識強,敢于擔當,敢于碰硬,抓工作力度大”,擔任環保部部長以來,“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則認為此任命是“領導干部任用的高知化、高學歷化”的表現。
“抓工作力度大”是在環保部工作的人明顯能夠感受到的。一位從環保部派出機構借調到相關處室的工作人員回憶,到了天黑,很多辦公室的燈都亮著,借調半年,休假時間屈指可數。2015年冬,京津冀連續遭遇重污染天氣,一名華北督查中心負責河北的工作人員戲稱,家里凳子還沒坐熱,接到命令就又要回到河北。
陳吉寧在環保部上任的首場座談會上,就對媒體承諾,“今后環保工作要把環保執法過軟翻過來,要讓守法成為常態”,兩年后回顧時,他稱“環境守法的態勢正在逐步形成”。
這兩年間,“強勢環保”成為環保工作的關鍵詞。在從“督企”到“督政”,新環保法提出“按日計罰”,中央環保督察、各地環保督查成為常態,約談地方主官也成常規手段,據媒體統計,僅在其上任的第一年,平均每21天就有一個城市被約談。
環保系統內,也顯示出陳吉寧“敢于擔當、敢于碰硬”的作風。358家“紅頂”環評機構全部“摘帽”,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開展垂直管理試點。
另一大亮點在于信息公開。近年來,大氣、水環境等質量數據正在逐步公開。記者們的感受是,收到通稿和材料的頻率更高,“大小吹風會、發布會隔兩三天就有一個,重污染期間更是天天往部里跑,以前很罕見。”
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探索建立的跨地區環保機構,將獨立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設有專職人員,有望在2017年下半年設立。
在京津冀治理大氣污染的“決戰年”,北京來了一位新的代理市長。2017年5月27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出任北京市副市長、代理市長的消息一出,北京人紛紛在朋友圈刷屏,表示期待藍天。
半年內,環保部正副部長先后赴任北京、河北兩大空氣污染嚴管區。有環保系統人士認為,這既為京津冀跨區域合作治污鋪平道路,也彰顯著中央狠抓京津冀污染治理的決心。
與此同時,南方周末梳理發現,自2014年以來的3年間,包括陳吉寧、李干杰在內,至少有6名環保系統廳局級及以上官員赴任各地黨政要職。
◆ ◆ ◆
環保部長這兩年
在北京,從環保部所在的平安里到北京市政府辦公地東交民巷距離只有5公里,陳吉寧從成為國務院最年輕的部長,到履新北京市代市長,走的路也并不算長。
2017年5月27日,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九次會議決定,陳吉寧任北京市副市長、代理市長。這距離他上一次從清華大學校長調任環保部部長,僅有2年零3個月。
會上,已升任市委書記的蔡奇推薦陳吉寧時評價其“視野開闊,改革創新意識強,敢于擔當,敢于碰硬,抓工作力度大”,擔任環保部部長以來,“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則認為此任命是“領導干部任用的高知化、高學歷化”的表現。
“抓工作力度大”是在環保部工作的人明顯能夠感受到的。一位從環保部派出機構借調到相關處室的工作人員回憶,到了天黑,很多辦公室的燈都亮著,借調半年,休假時間屈指可數。2015年冬,京津冀連續遭遇重污染天氣,一名華北督查中心負責河北的工作人員戲稱,家里凳子還沒坐熱,接到命令就又要回到河北。
陳吉寧在環保部上任的首場座談會上,就對媒體承諾,“今后環保工作要把環保執法過軟翻過來,要讓守法成為常態”,兩年后回顧時,他稱“環境守法的態勢正在逐步形成”。
這兩年間,“強勢環保”成為環保工作的關鍵詞。在從“督企”到“督政”,新環保法提出“按日計罰”,中央環保督察、各地環保督查成為常態,約談地方主官也成常規手段,據媒體統計,僅在其上任的第一年,平均每21天就有一個城市被約談。
環保系統內,也顯示出陳吉寧“敢于擔當、敢于碰硬”的作風。358家“紅頂”環評機構全部“摘帽”,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開展垂直管理試點。
另一大亮點在于信息公開。近年來,大氣、水環境等質量數據正在逐步公開。記者們的感受是,收到通稿和材料的頻率更高,“大小吹風會、發布會隔兩三天就有一個,重污染期間更是天天往部里跑,以前很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