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環保執法的高壓態勢下,一些“隱藏”起來的排污企業已無處藏身,打擊環境違法企業的成效明顯,藍天多了,霧霾輕了,但一系列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據中物聯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2017年12月31日發布的指數報告,鋼廠的生產在小幅縮減。造成縮減的原因,主要是北方嚴格執行的冬季環保限產政策直接影響了鋼企生產,同時安徽、江蘇等城市也加大了環保限產的力度,對鋼鐵企業生產也形成一定的影響。
環境執法影響地方經濟發展,關停、限產影響民生等質疑之聲此起彼伏,但是,對于很多守法企業而言,越來越感受到環保執法帶來的紅利,越來越多的地方感受到環保倒逼產業升級的甜頭。
如何適應環保加嚴的環境,如何平衡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如何抓住環保帶來的商機?《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駱建華,從政策與市場的角度解答環保商機。
●環保強化執法成效顯著
NBD:2017年環保執法明顯加嚴了,被認為是刮起了“環保風暴”,您對此有何感受?
駱建華:社會上所提的“環境風暴”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環保執法是大勢所趨,環保執法加嚴成為新常態。并不是2017年才出現環保執法從嚴,這幾年一直在加強環保工作,前幾年是在政策準備階段,現在進入了實施階段,是有步驟地對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推動。
同時,2017年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考核年,文件中制定的2017年大氣治理需要完成的目標進入最后考核階段,比如文件要求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要達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2016年北京市年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與目標差距仍很大,一年內年均濃度需要下降十幾微克,如果沒有大的措施,可能很難實現,所以在此情況下,2017年采取的大氣污染治理力度就會更大一點。
NBD:環境問題歷史欠賬較多,2017年環保執法的重點在哪些領域呢?
駱建華:2017年環保執法的核心主要是圍繞《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圓滿收官,完成階段性目標,主要的措施概括起來是“三個兩”:首先是“兩散”,一散是指散亂污企業,尤其京津冀地區作為執法重點區域,派出了5600多人嚴格執法;二散是指散煤取暖,京津冀地區有300多萬戶的散煤取暖要進行清潔能源改造;其次是“兩提”,一提是提前預警,過去重污染天氣來臨一般是提前一天預警,現在要提前到三天,早點采取應急措施削弱污染過程的峰值;二提是提高預警等級,比如預計重污染過程是黃色預警可能應急措施會提高到橙色預警,這樣所采取的措施會更加嚴厲一點;最后是“兩限”,一個是限產,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冬季采暖季錯峰生產;二個是限行,比如對一些高排放的柴油車進行限行。
通過這些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京津冀地區的藍天多了,霧霾天污染的程度也降低了。
●商品價格上漲并非全因環保執法
NBD:環保執法從嚴也帶來一些社會質疑,一些聲音認為環保影響經濟,帶來民生問題,對此,您怎么看?
駱建華:環保執法加強之后,帶來了一些社會質疑,主要是認為產生了兩個方面的影響:影響經濟發展和影響民生。影響經濟方面,一些觀點認為京津冀及周邊一些地區GDP增長受到影響,還有一個表現是導致了近段時間有些大宗產品價格上漲,比如鋼鐵價格突破了5000元/噸,達到近年來最高價,液化天然氣的價格從4000元/噸提高到了7000多元/噸,還有玻璃價格上漲等;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關閉“散亂污”企業、達標無望的高排放企業,導致了地方的一些就業問題、民生問題。我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平衡的問題,高增長可能帶來高污染,現在要追求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注重經濟增長的指標,也要注重環保的指標,在兩者之間尋找的平衡點就是高質量增長。不顧環境保護的高增長、為了環境不增長都是不可持續的。同時,一些產品價格的上漲成因較多,不僅僅是環保的因素,可能還有去產能等其他因素,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市場調節來逐步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環保執法應該考慮公平性的問題,如果企業已經把環境成本內部化了,上馬了很多環保設施,排放已經達標了,是否仍需要采取限停產措施需要斟酌,而對于那些沒有上馬環保設施,或者達標無望的企業,可以通過罰款讓其無法生產,要更多地運用市場的手段,以顯示執法的公平性。
同時,環保和民生同等重要,不能因為環保而影響民生,這就需要相關配套措施及時跟上,比如關停了一些污染企業之后,可能導致一些工人失業,需要有保障措施,讓失業的人能夠得到社會救濟。同時,政府組織職業培訓、技術培訓,使他們能重新上崗。
●環保執法從嚴將釋放工業治理市場潛力
NBD:環保政策全面推進,執法加嚴,你認為背后帶來了哪些商機?
駱建華:環保執法加嚴,對于那些綠色轉型的企業,上馬較好的環保設施的企業來說,商機還是很大的,比如鋼鐵行業,過去有環保設施的企業反而被淘汰,因為成本高,市場競爭力不足,現在是有環保設施的企業,其產品更有市場,因為沒有上馬環保設施或者設施運行不好的企業會被淘汰,市場空間被釋放了出來。環保做得好的企業應該是受益方,能享受到環保的紅利。
同時,從治污企業來說,對環保要求嚴格,排污企業的治污需求就釋放出來了,環保行業的市場空間也隨之釋放,有更多的項目需求。
總的來說,對環保做得好的排污企業和對治污企業來說也是有利的,能夠享受到環保的紅利。
未來環保行業中最大的市場就是工業污染治理。目前,這塊市場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在對環保不能達標的企業關停過程中,更多的企業是不甘心被關停的,如果想繼續生存,就需要加強環保治理,工業治理的市場就釋放了。
NBD:最近幾年環保治理的重點仍集中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水、土、固廢等領域是否會是下一步加強的重點?
駱建華:近年來,隨著霧霾日益被關注,大氣污染問題也漸漸凸顯,但是,大氣治理常態化以后,未來水、土、固廢等領域肯定也會同步推進。比如污水治理的周期已有20多年了,常規的措施都已經做了,下一步將提高標準,對治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過去是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現在是向高質量發展。
同時,在大氣治理方面,過去主要是在電力領域做超低排放,將來有可能在其他領域也要推廣這種模式。
據中物聯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2017年12月31日發布的指數報告,鋼廠的生產在小幅縮減。造成縮減的原因,主要是北方嚴格執行的冬季環保限產政策直接影響了鋼企生產,同時安徽、江蘇等城市也加大了環保限產的力度,對鋼鐵企業生產也形成一定的影響。
環境執法影響地方經濟發展,關停、限產影響民生等質疑之聲此起彼伏,但是,對于很多守法企業而言,越來越感受到環保執法帶來的紅利,越來越多的地方感受到環保倒逼產業升級的甜頭。
如何適應環保加嚴的環境,如何平衡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如何抓住環保帶來的商機?《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駱建華,從政策與市場的角度解答環保商機。
●環保強化執法成效顯著
NBD:2017年環保執法明顯加嚴了,被認為是刮起了“環保風暴”,您對此有何感受?
駱建華:社會上所提的“環境風暴”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環保執法是大勢所趨,環保執法加嚴成為新常態。并不是2017年才出現環保執法從嚴,這幾年一直在加強環保工作,前幾年是在政策準備階段,現在進入了實施階段,是有步驟地對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推動。
同時,2017年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考核年,文件中制定的2017年大氣治理需要完成的目標進入最后考核階段,比如文件要求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要達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2016年北京市年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與目標差距仍很大,一年內年均濃度需要下降十幾微克,如果沒有大的措施,可能很難實現,所以在此情況下,2017年采取的大氣污染治理力度就會更大一點。
NBD:環境問題歷史欠賬較多,2017年環保執法的重點在哪些領域呢?
駱建華:2017年環保執法的核心主要是圍繞《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圓滿收官,完成階段性目標,主要的措施概括起來是“三個兩”:首先是“兩散”,一散是指散亂污企業,尤其京津冀地區作為執法重點區域,派出了5600多人嚴格執法;二散是指散煤取暖,京津冀地區有300多萬戶的散煤取暖要進行清潔能源改造;其次是“兩提”,一提是提前預警,過去重污染天氣來臨一般是提前一天預警,現在要提前到三天,早點采取應急措施削弱污染過程的峰值;二提是提高預警等級,比如預計重污染過程是黃色預警可能應急措施會提高到橙色預警,這樣所采取的措施會更加嚴厲一點;最后是“兩限”,一個是限產,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冬季采暖季錯峰生產;二個是限行,比如對一些高排放的柴油車進行限行。
通過這些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京津冀地區的藍天多了,霧霾天污染的程度也降低了。
●商品價格上漲并非全因環保執法
NBD:環保執法從嚴也帶來一些社會質疑,一些聲音認為環保影響經濟,帶來民生問題,對此,您怎么看?
駱建華:環保執法加強之后,帶來了一些社會質疑,主要是認為產生了兩個方面的影響:影響經濟發展和影響民生。影響經濟方面,一些觀點認為京津冀及周邊一些地區GDP增長受到影響,還有一個表現是導致了近段時間有些大宗產品價格上漲,比如鋼鐵價格突破了5000元/噸,達到近年來最高價,液化天然氣的價格從4000元/噸提高到了7000多元/噸,還有玻璃價格上漲等;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關閉“散亂污”企業、達標無望的高排放企業,導致了地方的一些就業問題、民生問題。我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平衡的問題,高增長可能帶來高污染,現在要追求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注重經濟增長的指標,也要注重環保的指標,在兩者之間尋找的平衡點就是高質量增長。不顧環境保護的高增長、為了環境不增長都是不可持續的。同時,一些產品價格的上漲成因較多,不僅僅是環保的因素,可能還有去產能等其他因素,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市場調節來逐步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環保執法應該考慮公平性的問題,如果企業已經把環境成本內部化了,上馬了很多環保設施,排放已經達標了,是否仍需要采取限停產措施需要斟酌,而對于那些沒有上馬環保設施,或者達標無望的企業,可以通過罰款讓其無法生產,要更多地運用市場的手段,以顯示執法的公平性。
同時,環保和民生同等重要,不能因為環保而影響民生,這就需要相關配套措施及時跟上,比如關停了一些污染企業之后,可能導致一些工人失業,需要有保障措施,讓失業的人能夠得到社會救濟。同時,政府組織職業培訓、技術培訓,使他們能重新上崗。
●環保執法從嚴將釋放工業治理市場潛力
NBD:環保政策全面推進,執法加嚴,你認為背后帶來了哪些商機?
駱建華:環保執法加嚴,對于那些綠色轉型的企業,上馬較好的環保設施的企業來說,商機還是很大的,比如鋼鐵行業,過去有環保設施的企業反而被淘汰,因為成本高,市場競爭力不足,現在是有環保設施的企業,其產品更有市場,因為沒有上馬環保設施或者設施運行不好的企業會被淘汰,市場空間被釋放了出來。環保做得好的企業應該是受益方,能享受到環保的紅利。
同時,從治污企業來說,對環保要求嚴格,排污企業的治污需求就釋放出來了,環保行業的市場空間也隨之釋放,有更多的項目需求。
總的來說,對環保做得好的排污企業和對治污企業來說也是有利的,能夠享受到環保的紅利。
未來環保行業中最大的市場就是工業污染治理。目前,這塊市場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在對環保不能達標的企業關停過程中,更多的企業是不甘心被關停的,如果想繼續生存,就需要加強環保治理,工業治理的市場就釋放了。
NBD:最近幾年環保治理的重點仍集中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水、土、固廢等領域是否會是下一步加強的重點?
駱建華:近年來,隨著霧霾日益被關注,大氣污染問題也漸漸凸顯,但是,大氣治理常態化以后,未來水、土、固廢等領域肯定也會同步推進。比如污水治理的周期已有20多年了,常規的措施都已經做了,下一步將提高標準,對治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過去是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現在是向高質量發展。
同時,在大氣治理方面,過去主要是在電力領域做超低排放,將來有可能在其他領域也要推廣這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