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的節能環保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成長,同時規模再創新高。而面對2018年,龍頭和標桿環保企業則普遍呈現謹慎姿態。在這背后,是2018年環境監管執法趨嚴、落后產能加速淘汰,以及進入“扶持+監管”并重的新常態,都令環保行業的基調與過去兩三年大不同。
3月份密集的環保上市企業年報預報公布過半,受益于PPP項目放量以及環保督察帶來的全國性需求增加,2017年環保企業業績總結一片大好:各公司盈利能力增速加快,近兩個半年度,行業上市公司總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30%。但在此之后,一些中堅力量和標桿環保企業表達了他們的謹慎,“節能環保行業急速擴容的時代或將終結。”有業界資深人士曾拋出了這一論斷。
中國環境攻堅戰正處深水區,環保行業的規模化競爭也在路上。一些板塊環保企業還在加速擴張,爭取早日跨過千億的門檻。在2018年,類似碧水源、桑德國際、三聚環保、博天環境、光大國際等行業巨頭,依然設定了非常進取的產值目標。值得關注的是,多位環保人士指出,經歷過去兩年的飛速發展之后,一些傳統板塊增長乏力,2018年以及今后的環保市場機會在新業態,主要是環保裝備制造、智慧環保、環境監測、土壤修復等,其中尤以PPP模式最為顯著。
規模化競爭長期留存,產能規模甚至是沒有邊界。在上述業界人士看來,當前中國的環境治理進程遠未結束,環保板塊和上下游衍生鏈條投資仍有巨大機會,傳統環境治理受益政策環境,治理需求與公眾愿景雙向溢出,仍有巨大的需求,一些成長型環保企業仍然具備彎道超車的空間。新興板塊在去年得到了極大的釋放,今年大概率將放緩,反而大氣污染防治、污水處理、環境監測設備有望得到表現機會。這一點也表現在,上述向千億進軍的環保中堅力量,均在一些傳統環境治理板塊儲備了大量雄厚實力以及入場意愿。
“利好持續、效果時代,這是2018年的主旋律。”業內認為,2017年環保市場銷售額、基礎設施項目都創了新高,但是今年估計會是一個深度整合的狀態,這已是行業共識。在提及2018年的策略時龍頭和標桿環保企業都對銷售規模的擴張慎之又慎,反之跨界者則依然非常進取。但是,他們的重點標的都不約而同放在一些老樹發新芽的板塊,黑臭水體治理、危險廢棄物處理、土壤修復、環境監測目前已成為炙手可熱的環保企業必爭之地。
硬幣的另一面則是,2018年監管趨嚴、治理追求成效都將成為常態化的,頂層設計也有望以質定策,按照各地實際情況分類調控、分城施策。而環保企業則相對應必須學會應對、擁抱這樣的市場。由于環境執法趨嚴和環境治理層面精準化,使得環保企業的承壓狀況趨于緊張,在多個場合中環保企業也大多將“品牌化”作為一個重要的發展目標。
2018年是環保行業深度調整的關鍵一年。隨著外部環境帶來的利好收緊,中小型環保企業生存承壓明顯,而大型環保企業則加快收并購和資源整合的步伐,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在這樣的節點上,面對2018年不確定的市場和行業趨嚴的壓力,龍頭和標桿環保企業普遍開始強調規模和成效的協調增長。今后如何保證這樣的雙重增長,將成為考量環保企業的重要考驗。國內機構認為,打響品牌戰略將成為長期趨勢,未來利用企業多維度能力的差異,或將重塑環保企業的競爭格局。
3月份密集的環保上市企業年報預報公布過半,受益于PPP項目放量以及環保督察帶來的全國性需求增加,2017年環保企業業績總結一片大好:各公司盈利能力增速加快,近兩個半年度,行業上市公司總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30%。但在此之后,一些中堅力量和標桿環保企業表達了他們的謹慎,“節能環保行業急速擴容的時代或將終結。”有業界資深人士曾拋出了這一論斷。
中國環境攻堅戰正處深水區,環保行業的規模化競爭也在路上。一些板塊環保企業還在加速擴張,爭取早日跨過千億的門檻。在2018年,類似碧水源、桑德國際、三聚環保、博天環境、光大國際等行業巨頭,依然設定了非常進取的產值目標。值得關注的是,多位環保人士指出,經歷過去兩年的飛速發展之后,一些傳統板塊增長乏力,2018年以及今后的環保市場機會在新業態,主要是環保裝備制造、智慧環保、環境監測、土壤修復等,其中尤以PPP模式最為顯著。
規模化競爭長期留存,產能規模甚至是沒有邊界。在上述業界人士看來,當前中國的環境治理進程遠未結束,環保板塊和上下游衍生鏈條投資仍有巨大機會,傳統環境治理受益政策環境,治理需求與公眾愿景雙向溢出,仍有巨大的需求,一些成長型環保企業仍然具備彎道超車的空間。新興板塊在去年得到了極大的釋放,今年大概率將放緩,反而大氣污染防治、污水處理、環境監測設備有望得到表現機會。這一點也表現在,上述向千億進軍的環保中堅力量,均在一些傳統環境治理板塊儲備了大量雄厚實力以及入場意愿。
“利好持續、效果時代,這是2018年的主旋律。”業內認為,2017年環保市場銷售額、基礎設施項目都創了新高,但是今年估計會是一個深度整合的狀態,這已是行業共識。在提及2018年的策略時龍頭和標桿環保企業都對銷售規模的擴張慎之又慎,反之跨界者則依然非常進取。但是,他們的重點標的都不約而同放在一些老樹發新芽的板塊,黑臭水體治理、危險廢棄物處理、土壤修復、環境監測目前已成為炙手可熱的環保企業必爭之地。
硬幣的另一面則是,2018年監管趨嚴、治理追求成效都將成為常態化的,頂層設計也有望以質定策,按照各地實際情況分類調控、分城施策。而環保企業則相對應必須學會應對、擁抱這樣的市場。由于環境執法趨嚴和環境治理層面精準化,使得環保企業的承壓狀況趨于緊張,在多個場合中環保企業也大多將“品牌化”作為一個重要的發展目標。
2018年是環保行業深度調整的關鍵一年。隨著外部環境帶來的利好收緊,中小型環保企業生存承壓明顯,而大型環保企業則加快收并購和資源整合的步伐,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在這樣的節點上,面對2018年不確定的市場和行業趨嚴的壓力,龍頭和標桿環保企業普遍開始強調規模和成效的協調增長。今后如何保證這樣的雙重增長,將成為考量環保企業的重要考驗。國內機構認為,打響品牌戰略將成為長期趨勢,未來利用企業多維度能力的差異,或將重塑環保企業的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