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最近不少目光都盯緊了工業污水直排問題,那中國環保在線就來淺談一下,明明國家管得越來越嚴,卻還是有企業頂風作案,這是為啥?到底是撈到好處了,還是挖了坑把自己埋了。
最近,工業三廢處理這個話題算是刷足了熱度,不少業內外人士都重新將目光轉向了這個領域。尤其是工業污水,入河就急速擴散,直排的危害令人心驚。
那么,工業污水究竟該如何處理,工業污水直排造成的生態破壞該如何修復,怎樣確保工業污水得到無害化處置,如何將工業污水排放納入更精細化的監管體系中……這些問題都是人們迫切想要了解的。
我國正在致力于轉變工業生產方式,提倡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由于工業發展根基龐大,環保轉型又是個系統性工程,加上工業廢水處理本身就是一根難啃的骨頭,所以解決矛盾并不在一朝一夕。
近年來,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大力扶持環保產業發展,正處于一個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監管的過渡期。環境保護、污染治理、責任落實、基層建設、頂層設計、戰略布局、人才培養、管理收緊、懲處力度加大等,無一不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中央環保督查就能很大程度反映我國清理沉疴舊疾的決心,而作為“工業三廢”之一的工業廢水自是重中之重。當然,長效化管理僅靠中央環保督查是不夠的,業界已經提出,要強化工業廢水治理的有效性,從政府管理到設施改造,再到嚴格執法,全方位圍追堵截。
從機制上來說,工業廢水排放情況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賬”;最重要的是通過經濟、行政、刑事等各種手段提高環境違法代價;最需要推進的是工業廢水處置各項技術難題的攻關,完善第三方環保企業參與的市場化體系。
客觀地說,國家和地方近年來對工業廢水治理的緊抓緊打是有目共睹的,為什么仍會存在偷排違排的現象呢?有人覺得,是監管力度不夠,有人認為,是地方保護主義作祟。不可否認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追根究底還是工業廢水處置成本的問題。
相較其它發達國家,我國工業廢水治理起步晚,技術和經驗都很不足。但是,我國工業廢水處理市場規模卻僅次于美國,足見需求之可觀。就是在世界范圍內,工業廢水也是水處理領域最“善變”的主,成分和性質的差異讓各行各業的廢水處置方式存在變數。
簡單來說,化工廢水還要分來自石油、煤炭、化肥、制藥還是染料企業,選擇采用絮凝、電解、吸附還是SBR工藝、A/O工藝;造紙廢水二價硫元素含量高還是低,白水中纖維性固體物質是否要回收;食品廢水特點是容易導致富營養化,按成分選擇何種處理方式。
這還只是一部分,工業細分領域如此多,選用的材料,加工方式,工藝選擇都不盡相同,廢水處置技術自然需要跟著需求走。例如,是要分解有毒物質,還是回收重金屬,或者捕捉有機質,利用生物降解污染物等等。
正是因為所涉范圍廣,處理難度大,所以投入成本高,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和工廠,很多都避開了環保投入這一環節。
不過,這種“省錢”方式真的省錢嗎?就像上文提到的,看上去不用引進環保設備,不用添加運維費用,不用改進生產制造工藝,其實濫用環境資源的代價,已經成為企業發展不可承受之重。
告別排污收費,環境保護稅開啟了“誰污染誰付費”,不是付了費就能污染的全新時代;環境違法行政和司法處罰機制全速上線,工業廢水直排還是交罰金那么簡單嗎;中央環保督查過境,整改、停產、取締、問責,動真格的姿態盡覽無遺。
綠色風暴已來,工業生產如果不能跟“風”走,真的不怕污水直排被抓走?
最近,工業三廢處理這個話題算是刷足了熱度,不少業內外人士都重新將目光轉向了這個領域。尤其是工業污水,入河就急速擴散,直排的危害令人心驚。
那么,工業污水究竟該如何處理,工業污水直排造成的生態破壞該如何修復,怎樣確保工業污水得到無害化處置,如何將工業污水排放納入更精細化的監管體系中……這些問題都是人們迫切想要了解的。
我國正在致力于轉變工業生產方式,提倡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由于工業發展根基龐大,環保轉型又是個系統性工程,加上工業廢水處理本身就是一根難啃的骨頭,所以解決矛盾并不在一朝一夕。
近年來,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大力扶持環保產業發展,正處于一個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監管的過渡期。環境保護、污染治理、責任落實、基層建設、頂層設計、戰略布局、人才培養、管理收緊、懲處力度加大等,無一不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中央環保督查就能很大程度反映我國清理沉疴舊疾的決心,而作為“工業三廢”之一的工業廢水自是重中之重。當然,長效化管理僅靠中央環保督查是不夠的,業界已經提出,要強化工業廢水治理的有效性,從政府管理到設施改造,再到嚴格執法,全方位圍追堵截。
從機制上來說,工業廢水排放情況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賬”;最重要的是通過經濟、行政、刑事等各種手段提高環境違法代價;最需要推進的是工業廢水處置各項技術難題的攻關,完善第三方環保企業參與的市場化體系。
客觀地說,國家和地方近年來對工業廢水治理的緊抓緊打是有目共睹的,為什么仍會存在偷排違排的現象呢?有人覺得,是監管力度不夠,有人認為,是地方保護主義作祟。不可否認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追根究底還是工業廢水處置成本的問題。
相較其它發達國家,我國工業廢水治理起步晚,技術和經驗都很不足。但是,我國工業廢水處理市場規模卻僅次于美國,足見需求之可觀。就是在世界范圍內,工業廢水也是水處理領域最“善變”的主,成分和性質的差異讓各行各業的廢水處置方式存在變數。
簡單來說,化工廢水還要分來自石油、煤炭、化肥、制藥還是染料企業,選擇采用絮凝、電解、吸附還是SBR工藝、A/O工藝;造紙廢水二價硫元素含量高還是低,白水中纖維性固體物質是否要回收;食品廢水特點是容易導致富營養化,按成分選擇何種處理方式。
這還只是一部分,工業細分領域如此多,選用的材料,加工方式,工藝選擇都不盡相同,廢水處置技術自然需要跟著需求走。例如,是要分解有毒物質,還是回收重金屬,或者捕捉有機質,利用生物降解污染物等等。
正是因為所涉范圍廣,處理難度大,所以投入成本高,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和工廠,很多都避開了環保投入這一環節。
不過,這種“省錢”方式真的省錢嗎?就像上文提到的,看上去不用引進環保設備,不用添加運維費用,不用改進生產制造工藝,其實濫用環境資源的代價,已經成為企業發展不可承受之重。
告別排污收費,環境保護稅開啟了“誰污染誰付費”,不是付了費就能污染的全新時代;環境違法行政和司法處罰機制全速上線,工業廢水直排還是交罰金那么簡單嗎;中央環保督查過境,整改、停產、取締、問責,動真格的姿態盡覽無遺。
綠色風暴已來,工業生產如果不能跟“風”走,真的不怕污水直排被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