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地跨天山山脈西南部、帕米爾高原東部、昆侖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緣。自治州北部和西部分別與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兩國接壤,邊境線長達1195千米;東部與阿克蘇地區相連;南部與喀什地區毗鄰。全州東西長約500千米、南北寬約140千米,面積7.25萬平方千米。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語意為“紅水”。境內有克孜勒蘇河穿境而過,故在自治州成立時,決定以克孜勒蘇作為自治州的名字。
2017年,自治州轄阿圖什市和阿克陶、烏恰、阿合奇3縣。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39個鄉鎮(場)。自治州首府是阿圖什市。全州總戶數157704戶,總人口620591人,其中柯爾克孜族162774人、維吾爾族408738人、漢族41404人、塔吉克族6031人、回、烏孜別克、哈薩克等其他民族1644人。
實施煤改電工程,旨在改善農村居民供暖條件,提高電氣化程度,助力脫貧攻堅。小編從克州住建局了解到,2019年,全克州實施煤改電工程計劃建設任務27653戶,計劃總投資5.11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2.55億元。
建設任務涉及三縣一市31個項目,新建220千伏線路36千米,110千伏變電站2座,110千伏線路91.1千米;新建35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線路56.65千米;新建及改造10千伏線路527.96千米,新建和改造低壓線路921.87千米,增換配備電壓器546臺。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農村地區基本實現穩定可靠的供電服務,供電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基本建成現代農村電網。
散煤燃燒是造成大氣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年燃煤鍋爐和農村燒煤取暖需要消耗大量煤炭,對環境產生了較大危害,電能具有清潔安全便捷等優勢,實施電能替代是有效防治大氣污染的重要舉措之一。3月初,全州針對不同鄉鎮、不同農戶的實際條件,開展碳晶電熱板、蓄熱式電采暖等不同采暖設備的試點工作,已經完成煤改電試點235戶。試點結束后,將據此制定具體工程實施方案,改造施工將于下個采暖期開始前結束。到下個采暖期,三縣一市的部分鄉鎮居民就能享受到干凈又節能環保的電采暖了。
克孜勒蘇自治州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根據境內性質未定的原始文化遺跡和出土的人頭骨化石推斷,大約早在一萬七千年以前,境內即有原始人類活動。到了大約距今6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時代,境內的先民已經能夠打磨細石器,用于狩獵和從事簡單的農耕生產。大約在3000年前,我國中原社會已經進入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境內仍然處于母系社會的部落聯盟狀態。同時境內平原地區出現定居農耕文化,山區為狩獵和放牧的游牧文化。據我國史籍所載,中原的黃帝、舜帝、堯帝等都與境內的部落聯盟有過密切的交往。《竹書紀年》載“黃帝時西王母獻白環,舜帝時又獻之”;“堯,西王母獻其白王官”;“舜受終西王母獻益地圖”;《賈誼新書》稱:“黃帝涉流沙,登于昆侖,于是還歸中國”;堯帝“身涉流沙,地封獨山,西見王母,馴及大夏、渠叟”。從這些記載中可以明確看出,境內的西王母之邦等部落聯盟與中華古帝從長期的友好往來,最后到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回歸中國。
到了秦漢之際,境內的以母系社會為基礎的部落聯盟逐步解體,以各個綠洲自為體系的從事定居農業的“城郭諸國”以及以從事游牧的“行國”逐步形成。境內的阿圖什屬疏勒國,阿克陶屬楨中國,烏恰屬捐毒國,阿合奇屬尉頭國。漢神爵二年(前60),統治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部歸漢,漢朝政府設西域都護府以統之,從此克孜勒蘇即正式劃入漢朝版圖。三國時期,州境隸屬魏國。西晉時隸于西域長史府,東晉十六國時先后隸于前梁、前秦、后涼、西涼等政權。南北朝時隸于北朝,受轄于西戎校尉府。隋朝統一全國后,隸于隋朝,受西突厥王庭的統治。唐平息西突厥之亂后,在境內設蔚頭州、疏勒都督府等地方建置,直接隸屬于中央王朝隴右道所轄的安西都護府。宋、遼時期分屬喀喇汗王朝和高昌政權,后為喀喇汗王朝所統一。13世紀又為西遼所統治。元統一后為察合臺后王封地。明代始轄于別失八里的喀什噶爾,后又為葉爾羌汗國所統轄。清初為準噶爾汗國所統治。清政府重新統一并建立新疆省后,分別隸屬于阿克蘇道和喀什噶爾道。民國時期分屬新疆省喀什行政區和阿克蘇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境內仍分屬新疆省的喀什專區和阿克蘇專區。1954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成立,仍隸于新疆省,1955年10月隸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語意為“紅水”。境內有克孜勒蘇河穿境而過,故在自治州成立時,決定以克孜勒蘇作為自治州的名字。
2017年,自治州轄阿圖什市和阿克陶、烏恰、阿合奇3縣。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39個鄉鎮(場)。自治州首府是阿圖什市。全州總戶數157704戶,總人口620591人,其中柯爾克孜族162774人、維吾爾族408738人、漢族41404人、塔吉克族6031人、回、烏孜別克、哈薩克等其他民族1644人。
實施煤改電工程,旨在改善農村居民供暖條件,提高電氣化程度,助力脫貧攻堅。小編從克州住建局了解到,2019年,全克州實施煤改電工程計劃建設任務27653戶,計劃總投資5.11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2.55億元。
建設任務涉及三縣一市31個項目,新建220千伏線路36千米,110千伏變電站2座,110千伏線路91.1千米;新建35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線路56.65千米;新建及改造10千伏線路527.96千米,新建和改造低壓線路921.87千米,增換配備電壓器546臺。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農村地區基本實現穩定可靠的供電服務,供電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基本建成現代農村電網。
散煤燃燒是造成大氣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年燃煤鍋爐和農村燒煤取暖需要消耗大量煤炭,對環境產生了較大危害,電能具有清潔安全便捷等優勢,實施電能替代是有效防治大氣污染的重要舉措之一。3月初,全州針對不同鄉鎮、不同農戶的實際條件,開展碳晶電熱板、蓄熱式電采暖等不同采暖設備的試點工作,已經完成煤改電試點235戶。試點結束后,將據此制定具體工程實施方案,改造施工將于下個采暖期開始前結束。到下個采暖期,三縣一市的部分鄉鎮居民就能享受到干凈又節能環保的電采暖了。
克孜勒蘇自治州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根據境內性質未定的原始文化遺跡和出土的人頭骨化石推斷,大約早在一萬七千年以前,境內即有原始人類活動。到了大約距今6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時代,境內的先民已經能夠打磨細石器,用于狩獵和從事簡單的農耕生產。大約在3000年前,我國中原社會已經進入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境內仍然處于母系社會的部落聯盟狀態。同時境內平原地區出現定居農耕文化,山區為狩獵和放牧的游牧文化。據我國史籍所載,中原的黃帝、舜帝、堯帝等都與境內的部落聯盟有過密切的交往。《竹書紀年》載“黃帝時西王母獻白環,舜帝時又獻之”;“堯,西王母獻其白王官”;“舜受終西王母獻益地圖”;《賈誼新書》稱:“黃帝涉流沙,登于昆侖,于是還歸中國”;堯帝“身涉流沙,地封獨山,西見王母,馴及大夏、渠叟”。從這些記載中可以明確看出,境內的西王母之邦等部落聯盟與中華古帝從長期的友好往來,最后到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回歸中國。
到了秦漢之際,境內的以母系社會為基礎的部落聯盟逐步解體,以各個綠洲自為體系的從事定居農業的“城郭諸國”以及以從事游牧的“行國”逐步形成。境內的阿圖什屬疏勒國,阿克陶屬楨中國,烏恰屬捐毒國,阿合奇屬尉頭國。漢神爵二年(前60),統治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部歸漢,漢朝政府設西域都護府以統之,從此克孜勒蘇即正式劃入漢朝版圖。三國時期,州境隸屬魏國。西晉時隸于西域長史府,東晉十六國時先后隸于前梁、前秦、后涼、西涼等政權。南北朝時隸于北朝,受轄于西戎校尉府。隋朝統一全國后,隸于隋朝,受西突厥王庭的統治。唐平息西突厥之亂后,在境內設蔚頭州、疏勒都督府等地方建置,直接隸屬于中央王朝隴右道所轄的安西都護府。宋、遼時期分屬喀喇汗王朝和高昌政權,后為喀喇汗王朝所統一。13世紀又為西遼所統治。元統一后為察合臺后王封地。明代始轄于別失八里的喀什噶爾,后又為葉爾羌汗國所統轄。清初為準噶爾汗國所統治。清政府重新統一并建立新疆省后,分別隸屬于阿克蘇道和喀什噶爾道。民國時期分屬新疆省喀什行政區和阿克蘇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境內仍分屬新疆省的喀什專區和阿克蘇專區。1954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成立,仍隸于新疆省,1955年10月隸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