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風能》記者在廣東代表團駐地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張傳衛。他表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高質量綠色能源體系,可集中優勢布局海上。特別是海上風電潛力巨大,輻射廣、帶動性強。在其成長的關鍵階段,需要持續穩步有序推進,從政策體系、企業技術、產業創新、生產消費及人才培養等方面構建良好的發展環境。
綠色發展,聚焦海上
參照舊金山、紐約和東京世界三大灣區的能源戰略和目標,張傳衛首先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面臨的行業發展形勢和挑戰。灣區發展,能源先行。在能源使用定位方面,世界三大灣區毫無意外都選擇了綠色清潔能源,其電力生產來自清潔能源的比例都較高,并能持續采取行動以擴大清潔能源占比。例如,東京由核能轉向太陽能和海洋能,舊金山則全力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等。
張傳衛認為,與三大灣區相比較,粵港澳大灣區目前能源結構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能源供給側結構不合理。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煤炭還是主力能源。
二是能源對外依賴度大,存在不確定性。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外來能源中,西電東輸超過1/3。香港能源消費結構中超過九成依賴于進口煤、油產品,剩余來自內地電力供應。澳門能源供應的73.5%來自南方電網。大灣區本地電力生產能力亟待提升。
三是粵港澳大灣區能源智慧和低碳化程度有待提升。由于電力遠距離輸送、電網綜合損失率和終端用戶的電效低,我國每年因電能利用效率低下造成電力浪費約2000億千瓦時。亟待通過大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能源設備的使用效能,向能源的智慧化和普惠制轉型。
從產業上看,能源生產和供應體系正由傳統化石能源、集中式大規模生產向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和智慧能源轉型。粵港澳大灣區靠近海洋,具有發展綠色能源的天然優勢。
“如何綠色發展?我們認為仍然要聚焦海上。”張傳衛語氣堅定。
改變能源結構,算好幾筆賬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12,是我國乃至全球經濟最活躍、最發達的城市群、經濟體,未來發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將海上能源建設列入海洋經濟規劃,意義重大。張傳衛表示,海上風電、洋流發電、潮汐發電、海水制氫、海水淡化等都能為此做出貢獻,同時就近建設,就近消納,能減少長途輸送,提高海上能源利用率。
目前對影響海上能源開發影響較大有兩個觀念,一是認為價格偏高,二是規模偏大。對此,張傳衛向記者表示,必須算好幾筆賬:
首先要算對資源的貢獻力。海灣的海上風能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存量大,質量好,可再生。
其次要算好環保帳。在能源價格上,一定要把新能源對環境保護的貢獻算進去。2018年,中央財政支持的污染防治及生態環境保護經費高達2555億元,十分驚人。“當下要打污染防治攻堅戰,這是無奈,也是教訓,不能讓子孫一代接一代都打污染防治攻堅戰。”
此外,要算對經濟的拉動賬。海上風電開發和大容量風電機組高端裝備制造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產生以新材料、新技術為代表的世界級新興產業集群,成為灣區產業體系新支柱。例如,海水制氫能夠帶動巨大的氫能源車消費市場。
最后,從長遠來看,新能源的綜合成本低于化石能源,這將取決于清潔能源產業化、規模化和商業化發展階段。
對于海上風電開發規模的認識,張傳衛強調,一要看大勢,全球能源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實現化石能源體系向低碳能源體系轉變,最終進入以新能源為主的綠色低碳能源時代。二要看需求,應當把握好海上風電開發節奏,根據廣東實際的能源需求制定海上風電發展規劃,不動搖,不停步。若加緊布局,粵港澳大灣區未來10年的新增電力需求都可以由海上風電提供,且全都是清潔能源。
構建協調健康的產業發展環境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的綠色能源體系,任重道遠,需要在政策、產業、技術和人才諸方面構建出協調和健康的發展環境。張傳衛建議:
一是建立適應灣區能源生產消費的協調體系??紤]到灣區城市群制度、體制不同,可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能源規劃協調小組,統一協調、規范灣區的能源開發、建設、消費,增加灣區能源安全性。
二是建立灣區新能源開發建設的政策體系。一方面,要通過國家立法、出臺政策大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建設,運用稅收杠桿扶持灣區新能源建設。另一方面,要保持宏觀政策的持續性、穩定性和可預見性。例如,廣東海上風電的開發建設已進入從導入期向成長期的關鍵階段,要持續穩步有序推進。
三是發展壯大灣區新能源產業體系。在灣區產業規劃中,應當把新能源創新、開發、服務和消費作為灣區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四是培育扶持新能源企業技術和產業創新體系。建議國家在創新“試驗田”中建立容錯機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高端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海上風電裝備等戰略型新興產業,在使用首臺、首批重大設備的運用上,政府應給予市場和資源的特殊支持,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建議成立粵港澳能源研究院,三地政府、社會、企業聯合成立灣區能源建設基金,依托廣東、香港、澳門的大學進行灣區能源發展研究,培育能源人才。
綠色發展,聚焦海上
參照舊金山、紐約和東京世界三大灣區的能源戰略和目標,張傳衛首先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面臨的行業發展形勢和挑戰。灣區發展,能源先行。在能源使用定位方面,世界三大灣區毫無意外都選擇了綠色清潔能源,其電力生產來自清潔能源的比例都較高,并能持續采取行動以擴大清潔能源占比。例如,東京由核能轉向太陽能和海洋能,舊金山則全力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等。
張傳衛認為,與三大灣區相比較,粵港澳大灣區目前能源結構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能源供給側結構不合理。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煤炭還是主力能源。
二是能源對外依賴度大,存在不確定性。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外來能源中,西電東輸超過1/3。香港能源消費結構中超過九成依賴于進口煤、油產品,剩余來自內地電力供應。澳門能源供應的73.5%來自南方電網。大灣區本地電力生產能力亟待提升。
三是粵港澳大灣區能源智慧和低碳化程度有待提升。由于電力遠距離輸送、電網綜合損失率和終端用戶的電效低,我國每年因電能利用效率低下造成電力浪費約2000億千瓦時。亟待通過大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能源設備的使用效能,向能源的智慧化和普惠制轉型。
從產業上看,能源生產和供應體系正由傳統化石能源、集中式大規模生產向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和智慧能源轉型。粵港澳大灣區靠近海洋,具有發展綠色能源的天然優勢。
“如何綠色發展?我們認為仍然要聚焦海上。”張傳衛語氣堅定。
改變能源結構,算好幾筆賬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12,是我國乃至全球經濟最活躍、最發達的城市群、經濟體,未來發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將海上能源建設列入海洋經濟規劃,意義重大。張傳衛表示,海上風電、洋流發電、潮汐發電、海水制氫、海水淡化等都能為此做出貢獻,同時就近建設,就近消納,能減少長途輸送,提高海上能源利用率。
目前對影響海上能源開發影響較大有兩個觀念,一是認為價格偏高,二是規模偏大。對此,張傳衛向記者表示,必須算好幾筆賬:
首先要算對資源的貢獻力。海灣的海上風能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存量大,質量好,可再生。
其次要算好環保帳。在能源價格上,一定要把新能源對環境保護的貢獻算進去。2018年,中央財政支持的污染防治及生態環境保護經費高達2555億元,十分驚人。“當下要打污染防治攻堅戰,這是無奈,也是教訓,不能讓子孫一代接一代都打污染防治攻堅戰。”
此外,要算對經濟的拉動賬。海上風電開發和大容量風電機組高端裝備制造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產生以新材料、新技術為代表的世界級新興產業集群,成為灣區產業體系新支柱。例如,海水制氫能夠帶動巨大的氫能源車消費市場。
最后,從長遠來看,新能源的綜合成本低于化石能源,這將取決于清潔能源產業化、規模化和商業化發展階段。
對于海上風電開發規模的認識,張傳衛強調,一要看大勢,全球能源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實現化石能源體系向低碳能源體系轉變,最終進入以新能源為主的綠色低碳能源時代。二要看需求,應當把握好海上風電開發節奏,根據廣東實際的能源需求制定海上風電發展規劃,不動搖,不停步。若加緊布局,粵港澳大灣區未來10年的新增電力需求都可以由海上風電提供,且全都是清潔能源。
構建協調健康的產業發展環境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的綠色能源體系,任重道遠,需要在政策、產業、技術和人才諸方面構建出協調和健康的發展環境。張傳衛建議:
一是建立適應灣區能源生產消費的協調體系??紤]到灣區城市群制度、體制不同,可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能源規劃協調小組,統一協調、規范灣區的能源開發、建設、消費,增加灣區能源安全性。
二是建立灣區新能源開發建設的政策體系。一方面,要通過國家立法、出臺政策大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建設,運用稅收杠桿扶持灣區新能源建設。另一方面,要保持宏觀政策的持續性、穩定性和可預見性。例如,廣東海上風電的開發建設已進入從導入期向成長期的關鍵階段,要持續穩步有序推進。
三是發展壯大灣區新能源產業體系。在灣區產業規劃中,應當把新能源創新、開發、服務和消費作為灣區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四是培育扶持新能源企業技術和產業創新體系。建議國家在創新“試驗田”中建立容錯機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高端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海上風電裝備等戰略型新興產業,在使用首臺、首批重大設備的運用上,政府應給予市場和資源的特殊支持,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建議成立粵港澳能源研究院,三地政府、社會、企業聯合成立灣區能源建設基金,依托廣東、香港、澳門的大學進行灣區能源發展研究,培育能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