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不僅成為全世界鋰離子電池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是鋰離子電池產業鏈最集中,產量最大的市場。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鋰電池電芯產值達到832億元,比2014年增長31.85%,受動力端影響,2016年中國鋰電池電芯產值將達到1032億元。預計2030年整個市場總量會突破一萬億元。
上周,一年一度的高考如約而至,而對于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而言,一場身關未來前途的大考也在臨近。
隨著新能源車產業鏈的逐步成型,中央政府開始啟動補貼退坡政策,計劃2017年至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較2016年下降20%,2019年至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后補貼政策退出,長達十幾年的中國的新能源戰略面臨終極大考。
面對這個比高考更為嚴苛的大考,無論是國外同行還是國內從業者,似乎都頗為樂觀。
收集價格數據和評估鋰電池行業供應鏈公司的國際專業機構英國基準礦業情報總經理西蒙·摩爾斯今年4月在接受BBC采訪時認為,中國鋰電池行業正成為世界第一。中國正在出現的超大型的鋰電池工廠,讓電池大部分新產能集中在中國。中國鋰電池產能在2020年將占全世界的62%。
作為國內從業者,杉杉能源董事長李智華的判斷同樣樂觀,本周,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李智華表示,鋰電產業原來是中國、韓國和日本呈三足鼎立之勢,現在日本的份額越來越低,中國的份額接近60%。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國在全世界的鋰電池產業鏈的整個產值占比越來越高。
李智華所言非虛。鋰電池誕生在美國,在日本成長壯大,實現了商業化。中國的鋰電池產業有二十幾年的發展歷史。大概在2010年左右,中國完成了核心原材料的全部國產化,如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銅箔、隔膜等,一些終端產品也基本在中國完成了本土化。原來依賴于進口的日本材料、美國材料,現在中國都可以做了。
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不僅成為全世界鋰離子電池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是鋰離子電池產業鏈最集中,產量最大的市場。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鋰電池電芯產值達到832億元,比2014年增長31.85%,受動力端影響,2016年中國鋰電池電芯產值將達到1032億元。預計2030年整個市場總量會突破10000億元。
盡管增長迅速,但是中國鋰電產業要想真正成為學霸,還仍然需要更多歷練,一方面是要和國際企業同臺競技,另一方面要對現有的技術體系進行攻堅。
李智華的觀點是,中國要全球化就得跟國際強手過招,同樣的,中國也有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電池如果從品質體系,評估體系講,是外國企業做得更好,但差距已經越來越小,但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從某種層面上講是有天花板的,到一定程度最先進的技術進步會減速,在國家的扶持下,民間投資的推動,技術追趕的問題肯定能解決。
1、15家企業設并購基金 鋰電“資本2.0”開啟
截至目前,包括北汽集團、諾德股份、國軒高科、露笑科技、堅瑞沃能、多氟多、大族激光、猛獅科技等都分別攜手專業投資機構設立合資并購基金,對各自關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進行投融資。
GGII表示,鋰電企業與投資機構攜手并非概率性事件,當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快速成長期,產能建設、新品研發、客戶開發、補貼退坡等,加大對資金的需求,雙方需要借助彼此的優勢來提升自己的價值。
同時硬幣的另一面是基金設立過多,存在投資浪費、產能重復建設等風險。兩種資本的結合已經成為一種行業聯合大趨勢,這能夠扶持一批優質鋰電企業,最終促進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
戳此查看《比亞迪/國軒/杉杉等15家企業設并購基金 鋰電產業“資本2.0”開啟》
GGII認為,鋰電企業與投資機構合資設立基金的主要原因在于:雙方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前者需要借助專業投資機構的投融手段、風控體系、法務經驗等,擴大并整合自身上下游業務;后者同樣希望借助企業在行業內的敏感嗅覺、技術及市場經驗,為自己找尋優質標的。
2、10家企業產能逐步釋放 石墨價格將持續下滑
今年以來,三元材料、碳酸鋰、銅箔等多種鋰電原材料上演“價格革命”,沉寂多年的石墨負極市場也欲掀起新波瀾。
近期,有材料企業向高工鋰電爆料稱,自一季度以來,受針狀焦、瀝青焦等原材料價格上漲,鋰電池石墨負極材料價格也相應出現漲價。高工鋰電就此向多家石墨材料企業以及電池企業求證。
國內某負極材料企業高管表示,目前,天然石墨價格尚未有波動,主要是人造石墨比一季度上漲10%-20%。但也有部分負極材料企業直接表示,原材料漲價對成本影響并不是非常大,沒有傳導給下游,并且大的電池客戶受降成本壓力,對石墨類負極材料壓價很強勢,價格也漲不上去。
高工鋰電調研后發現,負極材料企業針對原材料漲價的不同態度,實質上暴露的是負極材料企業多年生存現狀:一是石墨類負極材料工藝及技術發展比較成熟,負極市場多年處于平穩局面;二是在產品議價上,電池企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材料企業基本沒什么話語權。
戳此查看《10家負極材料企業產能逐步釋放 石墨價格有望持續下探》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對石墨類負極價格影響最大的變量來自電池企業的態度和新建產能投放情況。高工鋰電盤點2016年以來10家負極材料投擴產情況發現,隨著新建產能的逐步釋放,負極材料價格整體將呈現下滑趨勢,但隨著規模化程度提升,盈利狀況仍然可觀。
3、第五批推薦目錄動力電池配套起底
日前,工信部正式發布了2017年第五批發布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此次目錄共計309款新能源車型入選,其中新能源客車189款,新能源乘用車29款,新能源專用車91款。自2017年以來,工信部已累計發布5批推薦車型目錄,共包括155戶企業的1782個車型。
統計梳理發現,相比前4批推薦目錄,第五批推薦目錄入圍車型所搭載的電池類型更豐富多樣,覆蓋磷酸鐵鋰、三元電池、錳酸鋰、鈦酸鋰和燃料電池等。其中,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電池的占比最高。
高工鋰電在“2017年鋰電供應鏈好產品全國巡回調研活動”中了解到,受補貼政策調整、推薦目錄重審等影響,一季度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不佳,導致動力電池企業產量和出貨量大幅縮減,主要忙于提升電池能量密度、配合客戶開發產品過強檢進入推薦目錄。
與此同時,電池企業普遍表示,從二季度開始動力電池市場開始出現回暖跡象,企業訂單開始增多。隨著電池能量密度的大幅提升,通過強檢和進入推薦目錄的產品型號也大幅增長。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推薦目錄的快速釋放以及動力電池產品性能的大幅提升,動力電池市場下半年將迎來爆發。
戳此查看《鎳氫電池入圍/低速車企殺入 第五批推薦目錄動力電池配套起底》
4、這些動力企業能否改變現有格局?
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動力電池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趨勢下,一批以資本和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電池企業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向現有的市場山頭發起了沖鋒。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16年鋰電行業產業投資金額就超過了1200億元,并持續蔓延至2017年。其中,動力電池企業兼并購和投擴產項目成為了這筆資本的主要戰場。
通過梳理可以發現,近兩年包括遠東福斯特、天鵬電源、海四達、智航新能源、德朗能、比克動力、沃特瑪等多家優質標的已經被上市公司成功收購,成為上述上市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甚至是主營業務。而這些被收購的電池企業也在上市資本的助力之下,打響了大規模擴建產能搶占市場、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水平、搶占市場份額和行業資源的卡位戰。
事實上,隨著動力電池市場競爭加劇和行業洗牌加速,動力電池行業正呈現強者恒強,兩極分化的發展趨勢。面對猛增的市場需求,動力電池產能規模甚至品質都無法滿足,而其快速提升就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這也是動力電池企業選擇與資本對接的直接動力。
而品牌、技術、市場和產品就成為了這些電池企業引入資本的砝碼。
戳此查看《手握資本技術雙利劍 這些動力電池企業能否改變現有格局?》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分析認為,動力電池企業正在迎來資本估值的最佳時機,這意味著,更多的資本兼并購還將持續上演。隨著動力電池市場集中度的逐步提升和鋰電行業的發展推進,最終可能會剩下幾家或十幾家大型電池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正當一些上市公司到處收購電池企業切入新能源領域之時,鋰電行業卻有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崛起。這些電池企業都有共同的特征,即成立時間都不算太長但發展速度非???,都是由強大資本力量和成熟技術團隊結合的產物,且對未來的動力電池市場充滿信心。
5、14家鋰電企業入圍2017智能制造項目
6月7日,工信部發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于發布2017年工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資金工作指南的通知》,(工信廳聯規[2017]53號),對208個入選2017年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擬立項項目進行公示。
梳理發現,在入圍的208個項目中,涉及鋰電領域的項目有14個,覆蓋樂凱膠片、多氟多新能源、湖北金泉、湖南科霸、江蘇富朗特、孚能科技、寧波杉杉、青海時代新能源、綠草地新能源、德飛新能源、欣旺達、巴莫科技、天津力神、微宏動力等14家企業。
戳此查看《14家鋰電企業入圍2017智能制造項目 寧德時代/巴莫/富朗特等榜上有名》
有參與項目申報的企業向高工鋰電網介紹,參與并通過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項目之后,鋰電企業可獲得8000萬-1億元的資金支持,這個對于企業自身的制造升級將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更為關鍵的是,示范企業的智能制造項目將會以標桿的形式推動整個鋰電行業的智能制造進程,加速國內動力電池產業的全面升級,提前在2020年達到國家對動力電池的性能指標要求,以此來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