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首個“變+充電站”站點——深圳蓮花山充電站正式投入運營。與其他充電站不同,該充電站的用地、用電均來自一墻之隔的110千伏蓮花山變電站,充分利用了現有變電站的土地、供電量潛力及位址優勢,為破解充電樁“布點難”做了有益的探索。
“小區附近沒有充電樁,充個電要跑老遠。”去年,深圳市民陳先生輕松購入一輛新能源電動汽車,有補貼、不限購、不排隊,一個月上牌、提車,但小區附近沒有充電樁,這著實讓陳先生犯了愁。
據了解,目前我國充電樁布點主要瞄準了三個領域:一是專用場站,即居民小區、單位內部、公交車停車場等場站;二是公共場站,即商場、文體場館等場站;三是城際場站,如高速路服務區等獨立占地場站。但要想在這三個領域布點建樁仍有困難。
“好的地段客流量大,但寸土寸金;偏僻的地段便宜,但客流量小,建成后利用率不高。”深圳永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建國說。
陳先生本打算在小區里建一個私人充電樁,但在咨詢用電公司和小區物業后放棄了。“建一個要一萬多元,不劃算,小區物業還不讓建,說沒有地方、危險。”
何仁強告訴記者,因為小區用電量、線路一般是固定的,安裝充電樁意味著要調整小區用電量,改造線路,物業要增加更多安全負擔,他們一般都不愿意。另外,很多老社區,也不具備改造條件。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系副教授王雪表示,由于變電站遍及深圳全市、布點均衡且超過六成都毗鄰住宅或商業區等用電負荷中心,這種“集約化用地”的新模式不僅節約了土地資源,還能夠讓市民更便捷地充上電。
根據深圳供電局提供的數據,在深圳現有的200多座變電站中,具備“變+充電站”模式改造條件的大約有50座,按每個站建50個充電樁計算,每天可滿足3.6萬輛電動車充電。
“采用這種模式有個前提就是周圍有空地才行,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符合條件。” 深圳供電局市場營銷部副主任何仁強說,‘變+充電站’新模式雖然為破解充電樁“布點難”提供了思路,但仍有其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變電站都可以采用。
據了解,雖然國家已經出臺相關指導意見,但充電設施建設用地一直未出臺專項規劃,因此,充電設施建設選址布點依然比較困難。另外,充電站場地的協調涉及地價、拆遷、產權、使用權等一系列問題,難度較大。“‘布點難’仍是‘最后一公里’難題。” 何仁強說。
深圳供電局計劃在充分推廣“變+充電站”模式的同時,積極探索在變電站樓頂和地下建設充電設施,將場地利用“再集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