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是左元淮從事太陽能光伏研究的時間;10年,才是其從事光伏產業企業化管理的征程,而這已讓其將一個10年間成立的企業帶入至全球太陽能電池企業十強之列。
左元淮被譽為臺灣“太陽能教父,2000年,他與同窗鄭福田聯手創辦了臺灣茂迪股份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長。
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他表示:“臺灣還處在賣太陽能電池階段,而茂迪希望未來在垂直整合的布局上將走得更遠。”
他認為,目前兩岸光伏電池產量占據全球的一半以上,不僅臺灣企業赴大陸設廠,甚至未來大陸企業均有可能至臺灣設廠,且目前兩岸光伏企業高層交往密切,讓其深切感受到兩岸產業合作空間。
大陸設廠
《21世紀》:茂迪今年計劃將全球市場占有率從2009年的5%提高至8.25%,為此計劃到今年年底將公司的產能規模從2009年的600MW增至1000MW。目前這個擴產計劃進展怎樣?
左元淮:現在茂迪的產能規模已經達到了1.1GW的規模,比預定目標要高,今年年底的產能應該在1.2GW。
事實上,茂迪的經營策略一直較為保守。2009年上半年產業不是太好,本應該增加產能,但因為內部有反對聲音,所以最后選擇了保守策略。后來下半年市場迅速起來,當年我們的出貨量只有360MW,我們對此很失望。
2010年我們已積極增加產能,今年出貨量應該會超過850MW。相較去年,今年擴張的速度是快了,但明年也許產業會不景氣,所以今年我們事先增加廠房,現在的廠房面積可讓產能增加到1.7GW,明年會根據市場情況決定是否添加機器以擴大產能。
《21世紀》:日前茂迪再宣布增資中國蘇州新能源公司900萬美元,那么,1.1GW的產能中,位處蘇州的茂迪昆山廠和臺灣的南科廠各占多大份額?未來是不是會在大陸其它地方設點?
左元淮:昆山現在有330兆瓦的規模,南科廠為780兆瓦,今年兩個廠都還會適當增加規模。目前我們在大陸主要的基地還是在昆山,因為昆山我們還有一點地,在未來兩三年內尚不考慮其它的地方。
《21世紀》:就亞洲來說,中國大陸、臺灣和日本是三個光伏產業發展得最好的國家及地區,您認為臺灣和大陸的光伏產業差異體現在哪里?
左元淮:臺灣與大陸今年產能增加都很快,舊的新的都在增加產能,這是一個共通的特點。我們預測明年全球的光伏安裝量有18GW,而也有人猜測明年兩岸的產能就可以達到18GW,也就是說,兩地產能就可以滿足全球需求,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事實上,臺灣的光伏產業鏈沒有大陸發展得完善,臺灣多側重于電池,而上游多晶硅僅一家,硅片只有中美晶等寥寥數家,下游如茂迪、昱晶等。大陸企業的投資魄力都很大,如賽維LDK、GCL一投多是百億以上,所以成長很快。
全球布局
《21世紀》:繼茂迪收購美國AEP多晶硅廠之后,6月8日石油巨頭法國道達爾購買了AEP多晶硅廠25.4%的股權。為什么要引入道達爾呢?
左元淮:AEP最早是我們公司投資,道達爾也有投資,現在是兩方合資。道達爾購買的25.4%股權,是增資擴股。
事實上,建多晶硅廠成本很高,像賽維LDK、GCL,在經濟上是很大的負擔。當初我們邀請道達爾入股,因為石油公司資金流充裕。AEP現在產能只有1800噸,第二期想要將其擴大到5400噸,加起來是7200噸,相當于1GW產能。找道達爾,是想大家多分擔一些經濟壓力。
另外一個方面,在美國,如果到銀行貸款,茂迪一家很難,加上道達爾會容易些。道達爾還有個好處,它是石油公司,對化工有更深了解,它已派一些工程師進駐,協助優化我們的生產及擴產。
《21世紀》:繼臺灣地區、大陸、美國的布局之后,茂迪又在3月份與日本伊藤組土建株式會社在北海道合資設立太陽能模塊廠ItogumiMotech,并收購伊藤組木材株式會社太陽能模塊事業部,計劃今年將原先27兆瓦的產能提升到50兆瓦。眾所周知,日本的市場是最難進入的。收購日本企業和美國企業有何種關聯?
左元準:收購日本企業的時候,曾經有想過將其擴大到50兆瓦的規模,但今年暫時不會。
其實我們是覺得未來的市場,日本和美國應該占一定的分量,不能都依靠德國,這也是我們在日本和美國的布局主要的出發點。像先前我們收購的GE ENERGY,也是出于進發美國市場的考慮。
行業預估
《21世紀》:多晶硅的現貨價格已漲到100美元/公斤,這對于明年的安裝量會不會有影響?你認為如此高的價格還會繼續嗎?
左元淮:現在其實我們這個產業最大的問題是明年的市場,明年如德國一月初會減少補助,像意大利也是在七月減少補助,捷克也是在明年四月減少補助,法國明確表態要減少補助,所以明年市場會怎么樣會比較不確定。 以現在的一般產業估計來講,今年可能是13-14GW,如果明年的市場超過18GW,那么多晶硅會缺料。如果沒有超過這個數值,則不會缺。總體來講,多晶硅在未來一兩年還是會缺,主要原因是因為過去兩年基本上沒有新的建廠計劃。
《21世紀》: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對中國大陸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