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互通始終是電動汽車發展繞不開的話題。在充電運營企業相互博弈的同時,一個國家級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信息服務平臺正悄然浮出水面。
根據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和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以下簡稱“聯盟”)近日發布的《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年度報告2016-2017版》,聯盟已經與部分車企溝通,協商車、樁信息互聯工作,同時與北京理工大學車輛監控中心明確了雙方數據對接的方案,2017 年將全部實現國家平臺、城市平臺、企業平臺的互聯互通。
根據該報告,在企業和城市信息平臺基礎上建立國家級充電基礎設施信息平臺是國家能源局在2017年的重點工作之一。這項工作的具體任務則由聯盟承擔,推動國家平臺與城市級、企業級平臺的互聯互通。
城市級平臺重點將放在上海和北京兩個直轄市,企業級則包括所有運營商的平臺。不過目前還沒有公開信息顯示北京、上海兩市的充電設施信息平臺接入國家平臺。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接入工作仍在推進中,還有技術適配等實操問題有待逐步完成。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是由國家能源局指導的非盈利社團組織,由國內主要電動汽車制造商、能源供應商、通訊服務商、充電設施制造商、充電運營服務商等組成。2015年創立之初,聯盟就提出建設全國性充電設施信息服務平臺的目標。
今年年初,聯盟秘書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曾表示,國家平臺已經基本建成,聯盟將與萬幫和上海市在春節之后開始測試。
根據能源局與聯盟的規劃,國家級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信息服務平臺,主要承擔統計評價充電設施建設、運行情況和實施效果的功能,定期為政府提供相關數據服務。
關于信息互聯互通的模式,即是全國一張網,還是企業、地方自發建設,在實際上存有一定爭論。在2016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國家能源局電力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管理者選擇的路徑是:每個運營商都可以有自己的信息體系,但必須向公共平臺開放基礎數據,比如充電價格、樁的位置,充電電量、電壓等級、電流、樁的形式等。
目前,我國充電設施運營的企業眾多,大多數運營商都建設有自己的運營平臺,部分地方政府也建設有地方充電設施服務平臺,主要提供數據統計分析功能,同時通過政府平臺完成對充電設施補貼的發放。
根據建成擁有充電樁數量,目前中國前四大運營商依次是特來電、國家電網、萬幫和中國普天,這四家企業市場份額達到85%。
城市平臺方面,北京在全國最早建立了北京市充電設施公共服務管理平臺——e充網。上海則在2016年底上線“聯聯充電”,“聯聯充電”是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介紹政府委托搭建的“上海充換電設施公共數據采集與監測市級平臺”。此外,浙江省也在今年5月宣布建成了全省統一、公益和非盈利性的充電基礎設施智能服務平臺。
充電設施的互聯互通一般包括三個方面:車裝接口互聯互通,充電信息的互聯互通和支付互聯互通。業內普遍認為,支付互聯互通是最難實現的部分。支付互聯互通涉及到現金流在其他平臺的沉淀,面對既是合作方又是對手的其他平臺,運營商在利益分配上不容易達成共識。這份報告也指出,目前跨運營商、跨區域之間的支付互聯還存在一定困難。
報告還指出,除部分運營商服務平臺全國布局外,各省、市充電平臺也開始搶占市場。各地方呈現出車企、設施制造商、研究機構、政府等多平臺共存的局面,各平臺細分市場也將逐漸明晰。隨著充電設施建設的提速,將會有更多的區域性平臺產生,這些區域性平臺未來有望改變市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