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如下:
江西省“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江西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的關鍵時期。為指導我省“十三五”能源發展,依據《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一)主要成效。
1.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供應能力有效增強。“十二五”時期,我省能源生產總量保持穩定,2015年為2356.9萬噸標煤,比2010年增長1.9%,其中煤炭新增生產能力141萬噸/年。截至2015年底,全省電力裝機規模達到2482萬千瓦,比2010年增長46.7%;500千伏變電容量2400萬千伏安,線路3884公里,分別比2010年增長65.5%和27.6%;天然氣長輸管道總里程達2622公里,供應覆蓋49個縣(市、區);九江石化油品質量升級改造工程和原油管道復線工程建成投運,原油年加工能力達到800萬噸,原油管道年輸油能力達到1000萬噸,分別比2010年增長60%和100%。
2.清潔能源快速發展,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十二五”時期,我省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增長,2015年達到8440.3萬噸標煤,比2010年增長34.4%,年均增長6.1%。其中,煤炭消費量7852萬噸(含從省外購入煤電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8.1%,比2010年降低2.9個百分點;天然氣消費量16.7億立方米,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7%,比2010年提高1.7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裝機規模達717.3萬千瓦,比2010年增長78.6%,其中風電、光伏裝機規模均超過100萬千瓦。省政府辦公廳文件
3.節能環保成效明顯,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十二五”時期,我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GDP)能耗累計下降18.3%,2015年降至0.544噸標煤/萬元(GDP取2010年可比價,下同),超額完成了《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的目標;單位煤電供電標準煤耗累計下降20克,2015年降至310.8克;脫硫脫硝設備應用力度加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11.2%和15.4%;單位煤電度電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1.44克和1.15克,比2010年分別下降了60%和70%。
4.科技研發力度加大,裝備水平穩步提升。“十二五”時期,我省能源工程安裝技術、工藝水平大幅提高。晶科能源基于60片多晶電池組件在標準測試條件(STC)下功率達到334.5瓦,多晶電池線量產平均效率高達20.13%,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建成全國首臺66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煤電機組,建成全省首臺百萬千瓦煤電機組,實現了煤電主力機型由30萬千瓦級機組向60萬千瓦級機組的跨越。2015年底,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占全省統調煤電裝機規模達69%,占全社會煤電裝機規模達63%。
5.體制改革有序推進,對外合作取得成效。發電側從建設到經營基本形成多種投資主體有序競爭的局面。用電側電力普遍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電力供應能力和管理水平穩步提升。有序推進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工作,累計完成交易電量41億千瓦時。積極開展“以大代小”發電權交易、跨省跨區電能交易,進一步促進電力行業節能減排。電價改革逐步深入,城鄉用電和一般工商業用電實現同網同價,在發電環節實現發電上網標桿電價,在銷售環節相繼出臺峰谷分時電價、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和居民階梯電價等政策。加強了與富能省份及大型中央能源企業合作,積極推動省能源集團公司等企業到省外、國外投資開發。
(二)存在問題。
1.能源自給能力不足。我省缺煤、少水(能)、無油、乏氣,新能源潛力不足。與此同時,我省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能源需求呈剛性增長,自給能力與需求之間不平衡加劇,能源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由201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2%。
2.能源結構亟待優化。我省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比重長期在70%左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電煤消費占煤炭消費總量比重僅40%左右,又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水能資源已開發量達到技術可開發量的84%,后續發展空間有限,風能、太陽能資源在全國均處于中下水平,生物質能蘊藏量雖較為豐富,但可利用規模小,內陸核電建設形勢尚不明朗,非化石能源產能提升乏力,結構調整任務艱巨。
3.能源成本長期偏高。我省煤炭資源匱乏,地處我國能源流末端,運距較遠,導致煤價、電價偏高。2015年,我省電煤價格指數高居全國第2位,居民生活用電電價水平高居全國第4位。由于天然氣消費起步較晚,2010年才開始引入長輸管道天然氣,加上存量氣、增量氣價格政策,工業氣價整體水平偏高,制約了天然氣的推廣使用。受國際油價和煤價大幅波動影響,一些地區和企業甚至出現“氣改煤”“氣改油”逆替代現象。總體來看,我省能源價格仍會持續偏高,將進一步增加經濟運行成本,影響經濟社會發展。
4.能源基礎設施薄弱。“十二五”末,我省人均電源裝機0.53千瓦,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電網雖已形成500千伏骨干網架,但南部贛州、東部上饒地區缺乏支撐電源,電網末梢仍為鏈式結構,供電能力及可靠性亟待提高。配電網仍未形成完善的網架結構,站點間的轉供互帶能力不足,農村配網建設標準偏低,供電安全存在隱患。石油、天然氣管網規模較小,天然氣應急調峰儲備設施不足,成品油輸送管道、加油站和成品油庫的布局仍需進一步加強和優化,油氣管道保護執法機構尚未成立,管道保護工作難以推進。
二、面臨形勢
(一)需求增長換擋減速,供應形勢不容樂觀。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從高速發展轉向中高速發展,全國能源需求增速將普遍放緩。在全國大環境下,我省經濟發展放緩,能源需求增速回落。但我省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能源需求增長潛力依然巨大。未來一段時間,我省能源需求將維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速度較快增長。
由于省內能源產能不足,能源對外依存度將持續攀升,越來越多的能源需從省外調入,其中主要是煤炭。我省傳統煤源地安徽、河南、山西、陜西和貴州,隨著河南成為煤炭凈受入省份,安徽和貴州煤炭將以滿足自用為主,未來煤源地將進一步北移、西移,煤炭運輸距離將明顯增加。另外,由于地處我國能源流末端,隨著華中其他省份能源需求持續快速增長,我省能源供應難度也將進一步加劇。
(二)能源消費重心轉移,低碳發展面臨困難。
“十三五”時期是我省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關鍵時期,產業結構將進一步優化,清潔能源資源利用加速。同時,在國家“一掛雙控”措施和省內相關政策的約束下,高耗能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煤炭消費量將減少,電煤消費比重將提高,實現能源更清潔、更高效的利用。
由于我省可再生能源資源整體不具備優勢,內陸核電開工建設時間尚未明確,2020年我省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難以達到全國平均目標,低碳發展面臨瓶頸。
(三)投資活力競相迸發,配套制度仍待創新。
“十三五”時期,隨著能源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向縱深發展,政府行政效能將進一步提高,能源領域投資活力,特別是民間投資活力將得到進一步激發。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利用等新能源行業,民間投資的重要地位將進一步加強。售電、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等新行業,民間投資有望成為主力。
伴隨能源領域大量新技術、新業態的出現,亟待制度創新及時跟進。如“十二五”末期出現的“光伏+”模式需要用地政策支持,由財政政策引導的充電設施建設、光伏發電等行業,需結合技術進步情況合理設計補貼制度等。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后,我省能源生產和利用將呈現出更多亮點。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戰略思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能源安全底線、生態環保紅線、節能提效主線的“三線”思維,深入實施“節能優先、立足國內、綠色低碳、創新驅動”四大戰略,努力構建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的現代能源體系,為決勝全面小康、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安全高效。提高省內能源自給能力,加強省際能源合作,推進能源輸入通道建設,多措并舉、多能互補,保障能源供應安全。促進能源科學開發、高效轉化和合理消費,將節能高效貫穿于能源開發利用的全過程和各領域。
——堅持清潔低碳。提高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和天然氣消費比重,推進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清潔利用,加快終端用能清潔替代,在國家統一部署下推進核電項目,推動我省能源走環境友好和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
——堅持創新驅動。加快能源體制機制創新,深化電力、油氣等重點領域改革,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提升能源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增強能源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強化市場自主調節,統籌能源供應和需求,優化能源布局和發展時序。
——堅持改善民生。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統籌城鄉、區域能源發展,推進能源基本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盡快消除能源貧困,提高人民群眾用能水平。
(三)發展目標。
按照《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總體要求,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技術、經濟等因素,并與國家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充分銜接,2020年我省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總量目標。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11000萬噸標煤以內,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力爭達到2000萬噸標煤,能源自給率18.2%,全社會用電量1600億千瓦時左右,發電裝機規模4370萬千瓦左右。
——結構目標。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1%,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8%,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65%。
——效率目標。煤電平均供電煤耗下降到每千瓦時308克標煤,電網線損率力爭下降到6.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達到國家要求。
——環境目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國家要求,能源行業環保水平顯著提高,燃煤電廠污染物排放水平顯著降低,具備改造條件的煤電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
——民生目標。人均居民年生活用電量達到600千瓦時,城鎮地區用戶年均停電時間不超過10小時,鄉村戶均配變容量達到2千伏安,天然氣使用人口達到1400萬。
四、重點任務
(一)多輪驅動、多能互補,著力提高能源供給能力。
1.強化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電力充足安全供應,在目前完成核準及已納入國家規劃的發電項目基礎上,再新建130萬千瓦煤電項目。加強500千伏骨干電網建設,形成中部“日”字形雙環網與東南西北四個末端環網的主網架結構;優化220千伏電網結構,加強局部薄弱環節,穩步實施500/220千伏電磁環網解環;提高電網綜合利用效率。提高石油、天然氣供應安全及運輸效率,推動成品油和天然氣管網建設,力爭2020年長輸管道天然氣覆蓋全省所有縣(市、區)。進一步完善石油、天然氣儲備體系,提高應急保障能力。
2.優化能源開發利用格局。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利用,以光電建筑一體化、漁光農光互補等綜合利用電站為重點發展光伏發電,以高山風場為重點發展風電,新建風電裝機規模30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規模300萬千瓦。穩步推進贛江等主要流域水電項目建設。貫徹落實國家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相關政策,“十三五”期間退出1868萬噸/年以上煤炭產能。
3.加大能源資源勘探力度。鞏固能源供應基礎,優化煤炭、水電、鈾礦、地熱等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培育新的能源供應增長極,加大頁巖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調查評價,尋找可供進一步勘探開發的頁巖氣區塊。爭取修水—武寧頁巖氣資源富集區列入國家頁巖氣勘查開發重點示范實驗區。部署實施全省干熱巖資源潛力調查評價,積極開展干熱巖勘查與開發利用技術研究。探索豐城—樟樹—新余地區煤層氣—致密砂巖氣—頁巖氣勘查開發試點。
4.實施能源民生工程。加強配電網建設,加快實施中心村電網改造、“井井通電”、村村通動力電等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逐年提高鄉村配電網供電能力和質量。加快居民小區和公共服務領域等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光伏扶貧工程。擴大天然氣供應覆蓋面積,增加居民生活用氣規模。推進農村大型沼氣工程建設。
(二)節約優先、綠色低碳,著力轉變能源消費模式。
1.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研究建立控制目標分解落實機制,保障合理用能,鼓勵節約用能,限制過度用能,以盡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加強重點領域節能。重點加強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工業節能,開發和推廣應用先進高效的能源節約和替代技術、綜合利用技術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推廣高效、清潔發電技術,推動有條件的煤電機組開展供熱改造,促進集中供熱,出臺煤電行業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實施方案。加強建筑節能管理,促進綠色建筑發展,增加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推進交通節能,加快發展水路、軌道和管道運輸,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推廣節能和新能源交通工具。
3.推進終端用能清潔替代。加強散煤治理,推廣清潔型煤替代。創新用能模式,推行“以電代煤”“以電代油”“以氣代煤”“以氣代油”。實施電能替代工程,基本完成典型區域、典型行業電能替代示范項目建設,全面完成列入計劃的燃煤(油、柴)鍋爐改造任務,逐步淘汰公共事業單位小型燃煤(油、柴)鍋爐,加快推進“無煙”風景區建設,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積極推進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布局合理、科學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合理布局天然氣銷售網絡和服務設施,以民用、交通、工業和發電等領域為重點,擴大天然氣消費規模。促進農村地區可再生能源利用,減少煤炭消費。
4.推動全社會用能方式變革。積極響應能源消費革命戰略,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省,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法》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標準化、精益化、實用化、智能化”的城鎮配電網建設方案,積極創建美麗鄉村示范點、綠色清潔能源示范縣和新能源示范城市。提倡綠色生活方式,引導全社會科學用能。
(三)創新驅動、科技引領,著力推進能源技術革命。
1.應用推廣成熟技術。推動煤電清潔化等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技術應用。提高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裝備制造水平。推動電動汽車等環保型設備發展。研究推廣規?;镔|天然氣應用。
2.示范實驗關鍵技術。重點在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能源互聯網、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等領域,推動示范工程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開展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探索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新模式。
3.集中攻關核心技術。支持低階煤快速熱解裝置的研發,推動江能神霧煤炭分質梯級利用項目納入國家示范工程。積極開展二次再熱技術適應性分析。開展低風速風場開發試點,實施先進技術光伏發電基地(項目)建設,降低新能源開發成本,拓寬新能源發展空間。
4.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政府在能源科技創新中的主導地位,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撐作用,強化專業人才培養和前沿技術研究。
(四)市場導向、放管結合,著力改革能源體制機制。
1.積極推進能源市場化改革。以建立法制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能源市場體系為導向,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穩步推進能源體制改革,重點深化電力、油氣等領域改革。搭建統一開放、功能完善、運行規范的省級電力交易平臺,逐步深化交易機構相對獨立改革,積極培育售電公司,完善電力市場化交易機制。按照國家要求推進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建設。配合國家完成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的各項前期工作和任務。
2.穩步實施能源價格改革。逐步理順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探索建立完整的環保電價體系,積極推行對產能過剩行業用電實行差別電價政策,發揮價格杠桿的激勵和約束作用。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推進輸配電價改革,逐步實現分電壓等級核定輸配電價,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競爭性環節電價。
3.創新完善能源行業管理。落實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政策,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強規劃管理,創新能源項目管理機制。完善能源應急和需求側管理,提高能源保障能力。推進能源信息平臺建設和能源預測預警工作,提高能源數據統計分析和決策支持能力。建設能源專家隊伍,開展典型課題和地方能源標準研究。健全能源法制,配合國家抓緊修訂電力法律法規。
(五)安全通暢、適度超前,著力推動能源對外合作。
1.加強能源運輸通道建設。加快形成煤炭快捷運輸入贛通道,重點推進蒙西—華中煤運通道建設。推進樟樹—株洲跨省輸油管道和西氣東輸三線、新疆煤制氣外輸管道工程建設。加強與富能省份的能源合作,積極推進白鶴灘—江西等電力通道建設。
2.擴大能源對外合作。抓住“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機遇,提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進一步深化煤炭、油氣、電力等領域的對外合作。積極引入國內外先進企業參與我省能源建設。探索省內能源企業對外合作模式,鼓勵省內能源裝備制造、設計建造施工、服務貿易等企業到省外發展。
(六)靈活互動、清潔高效,著力構建智慧能源體系。
1.建設安全、智能、高效的現代電力系統。提高電網調峰和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推進我省第二批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推動儲能技術突破和規模化應用。增強需求側響應能力,推動電力需求側管理城市綜合試點,加強“能效電廠”示范推廣。加快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
2.打造安全高效、集中可控的天然氣供應系統。加快推動省級和城市儲氣設施建設,提升天然氣應急調峰能力。建立完善的天然氣運行監控體系,增強天然氣預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提高用氣量預測水平,強化需求側管理,增強峰谷時段應對處置能力。
3.構建集成互補、梯級利用的終端供能系統。加強終端供能系統統籌規劃和一體化建設,因地制宜實施傳統能源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能源的協同開發利用,優化布局電力、熱力、供冷、燃氣等基礎設施。鼓勵在新城鎮、新產業園區、新建大型公用設施(機場、車站、醫院、學校等)和商務區等新增用能區域,以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網、電動汽車充電設施、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為重點,建設終端一體化集成供能系統,實現多能互補和協同供應。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規劃實施管理。依托能源信息管理系統,進一步完善能源統計工作。加強能源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等規劃的銜接。分解落實能源規劃目標任務,圍繞約束性目標制定年度工作計劃,逐級分解下達,落實責任主體,加強考核評價。充分發揮能源規劃對能源項目和相關產業布局的調控作用,以能源規劃為依據進行能源項目核準。及時跟蹤分析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各項任務的實際開展情況與規劃的偏差,采取必要的過程控制管理,推動規劃各項指標和任務的落實。根據國家能源政策調整情況、能源項目實施情況,結合能源規劃評估結果,及時開展能源規劃滾動調整。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能源政策研究,發揮政策引導推動作用。加大財政對本省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支持力度,繼續支持頁巖氣勘探、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煤礦安全改造、農村沼氣利用和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煤炭企業化解過剩產能,妥善分流安置職工。加強信貸政策和能源產業政策的銜接配合。創新能源金融產品和服務,引入眾籌、互聯網金融等新模式,拓寬融資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能源領域,鼓勵境外資本依照法律法規和外商投資產業政策參與能源領域投資。
(三)健全能源創新機制。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的意見》,推進能源新技術研究工作,鼓勵將產學研合作取得的成果直接應用于工程實踐,加快技術轉換。全面掌握二次再熱、低風速發電、高效光伏發電等技術的應用情況,支持成熟技術推廣應用。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推動能源企業開拓發展思路、提升發展效率。研究監管模式創新,提升地方能源主管部門監管水平。依托能源信息管理系統打造全省能源創新交流平臺,積極推廣創新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