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能源、污染與氣候變化問題時不常就會登上媒體頭條。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能源生產國以及煤炭生產、消費和進口國。然而,隨著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中國開始逐步成為對抗全球氣候變化的領導力量。
除此之外,中國還有一項重大進步常常被人忽視:中國已經成功解決了14億人口的用電問題,也就是說即便是在最偏遠的鄉村人們也可以用上電。
目前,全球有10億人無電可用,另有15億人無法享受穩定供電。因此,中國的成功可以為那些試圖解決偏遠地區供電難題的國家提供一些借鑒。
電力工人在云南鄉村作業。2015年,中國宣布解決了全國最后273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圖片來源:Morgann
供電問題不容小視
為什么說供電問題很重要?以我自己為例,我出生在中國湖南省的一個小村莊。那里地處華中地區,我小時候家里還沒有通上電。如今,哪怕停電一小時大家都會感到很驚慌。手機充電怎么辦?沒有Wifi了怎么辦?而對于當年的我和我的家人來說,這樣的日子反而才是常態。照明靠煤油燈,做飯靠燒柴,而且當時我們用的鍋灶已經比過去先進很多了,因為用的柴火已經少了不少。然而,燃燒產生的煤煙仍然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而且對于經常待在室內的婦女和兒童來說傷害尤其明顯。
讓所有人有電可用關系到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果沒有電,提供現代公共衛生服務、縮小數字鴻溝等事關人類進步的發展舉措恐怕都難以實現。
“兩步走”的電力村村通
如今中國已經成功實現電力全覆蓋,然而這一路走來卻并不容易。起初,中國的電網建設和發電設備主要依賴進口。之后,中國不得不進行體制改革,創立了一系列新的財政機制,鼓勵電力投資和電網工程建設。的確,許多西方國家已經在上世紀50到70年代解決了大部分人口的用電問題。那么中國的成功經驗又有何特別之處呢?
在解決農村地區用電問題上,中國采取了“兩步走”的戰略。
首先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解決了全中國97%人口的用電需求。電網擴建覆蓋了中國80%的農村地區,其余地區的電力需求則通過并入地方或區域電網的小型水電站或(不超過5萬千瓦的)燃煤電站來滿足。
剩余3%地區的用電問題解決起來難度則大得多,而最終取得成功靠的還是中國農村電網擴建和改造所取得的重大進步。
電力普及如何走完“最后一公里”
即便如此,電網擴建依然無法保證利用最劃算的方式解決所有邊遠地區人口的用電問題。
2012年,中國政府頒布了《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3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要求解決全國最后273萬無電人口用電問題。2015年,中國宣布這一計劃成功完成。
那么中國經驗到底有哪些可以為其他國家所借鑒呢?我認為主要有三點:
1. 中央與地方公擔協作
盡管中央將電力普及作為頭等要務,但是落實投資和有效管理分散化的基礎設施,單憑中央的力量是不夠的。因此,中央政府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導向和引導性投資,并要求地方政府開展廣泛的協調。各省、自治區政府根據地方具體情況,協調項目落實。由于沒有一個通用的最佳電力普及策略,一些地方開展了不同模式和技術的試點工作。
此外,中國政府在成本共擔機制方面也發揮了關鍵作用。比如從2013年到2015年,中央累計為電網擴建和小型離網式太陽能光伏系統建設撥款248億元(約合40億美元)。其中有六成(大約146億元)來自中央財政預算,剩余部分由國有電力企業和當地政府承擔。與此同時,各地官員還動員私有企業參與太陽能光伏項目的投資與建設。中央撥款在各省、自治區的電力投資中所占比例從20%到80%不等。比如在最貧困的西藏,電力項目建設成本非常高,所以中央會負擔整個項目建設成本的80%,高于平均投資水平。
中國模式的關鍵在于中央政府提供的穩定可靠的資金支持,并引導試點與經驗的學習。
2. 因地制宜選擇技術
中國電力普及工作最后一個階段的工作包括兩個并重的方面,一是電網擴建,二是離網太陽能光伏系統建設。盡管前者更為可靠,但是對于偏遠地區來說,這種模式建設成本太高,而且也缺乏靈活性。相關試點顯示,根據地形和離變電站的距離不同,偏遠地區每戶的電力建設成本可高達10萬元(約合1.6萬美元)。
如果采用0.5-1千瓦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系統,每戶電力供應的可靠性會有所增強,但是這種微型電網的同樣造價不菲,大約為每戶9000到2萬元人民幣(約合1400到3200美元)。
0.3-0.4千瓦獨立式太陽能光伏系統成本最低,每戶平均造價為7500到1.12萬元(約合1200到1800美元)。按照國家能源局的指導意見來看,這種獨立式太陽能光伏系統更適用于每平方公里居民數量少于20戶的偏遠地區。不過,在這樣的地區電網系統雖然覆蓋難度高,但是其高可靠性和實用性卻更受當地居民青睞。
因此,解決邊遠地區的用電問題,就是要在電力質量、供電水平以及成本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不過隨著未來離網系統的不斷進步,這其中的差異可能也會逐步縮小。
在不少國家,離網系統維護成本問題正日漸凸顯。中國政府通過建立全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來解決這一問題。為彌補可再生能源發電增長帶來的資金缺口,2016年,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征收標準由每千瓦時1.5分提高到每千瓦時1.9分。
最后,在電網擴建或離網系統建設都無法開展的極偏遠地區,政府會將本地居民安置到更加宜居的地區。
3. 電力普及有機嵌入發展規劃
和美國等老牌工業化國家一樣,中國也將電氣化寫入了扶貧減困的戰略規劃之中——主要借助“村村通”計劃,實現農村地區電力、公路、飲用水和電信通訊設施全覆蓋。電氣化將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而收入增加則會提高電力需求,為進一步擴大農村地區電氣化投資鋪平道路。這個反饋環路有助于農村地區電力供應的可持續性發展,而不是走上完全依靠政府補貼的老路子。然而,人們的習慣總要慢慢改變,而農村地區電力發展模式升級也有待時日。和美國差不多,中國的“家電下鄉”(由政府為購買電視、洗衣機和手機的農民提供補助)等政策措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農村居民的用電需求。
當然,中國還有許多有異于其他國家的特別之處。
中國中央政府權威性高,能夠相對容易地調動大筆資金,集結國有電力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力量。而對于權威性沒那么高的國家政府來說,要做到上述兩點難度恐怕就大得多了。比如對偏遠地區人口進行異地安置就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做得到的,因為這其中涉及到社會公平和人口的環境適應能力等多方面問題。
不過,撇開這些差異與潛在風險來看,中國的成就的確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不少的經驗和借鑒。盡管電網系統仍將是未來電力行業的主要支柱,但是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會讓離網系統的可行性變得越來越高。持續的技術革新(比如價格更加低廉的太陽能電池和更好的系統整合技術)會在未來凸顯離網電力模式的經濟價值。
實現全球貧困人口電力全覆蓋是一個相當宏偉的目標。我們必須仔細規劃,同時積極協調各種國內力量,充分聯合和利用好所需的資金、人力資源和行動規劃。
將電力資源覆蓋納入地方經濟發展規劃有助于確保電氣化的可持續發展,而這也是各先進工業化國家以及中國在電氣化過程中反復實踐和驗證的一條道路。
本文改編自何鋼與大衛·維克多教授合著的《中國解決全民用電問題的經驗與教訓》一文。這篇文章曾先后在新加坡召開的“2017年國際能源經濟學會全球會議”以及“2017年美國能源情報署能源大會”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