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發布《關于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等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公布了“新能源汽車”等11個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國科發資[2017]294號
為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及國務院《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等提出的任務,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啟動實施“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根據本重點專項實施方案的部署,現發布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本重點專項總體目標是:繼續深化實施新能源汽車“純電驅動”技術轉型戰略;升級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技術平臺;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等科技帶來的新能源汽車新一輪技術變革機遇,超前部署研發下一代技術;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體系,支撐大規模產業化發展。
本重點專項按照動力電池與電池管理系統、電機驅動與電力電子、電動汽車智能化、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插電/增程式混合動力系統和純電動力系統6個創新鏈(技術方向),共部署38個重點研究任務。專項實施周期為5年(2016-2020年)。
2016年本重點專項在6個技術方向啟動了18個研究任務的18個項目,2017年本重點專項在6個技術方向啟動了19個研究任務的20個項目。2018年,在6個技術方向啟動24個研究任務,擬支持24-48個項目,擬安排國撥經費總概算9億元。凡企業牽頭的項目須自籌配套經費,配套經費總額與國撥經費總額比例不低于1:1。
項目申報統一按指南二級標題(如1.1)的研究方向進行。除特殊說明外,擬支持項目數均為1-2項。項目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申報項目的研究內容須涵蓋該二級標題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標。項目下設課題數原則上不超過5個,每個課題參研單位原則上不超過5個。項目設1名項目負責人,項目中每個課題設1名課題負責人。
“擬支持項目數為1-2項”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當出現申報項目評審結果前兩位評價相近、技術路線明顯不同的情況時,可同時支持這2個項目。2個項目將采取分兩個階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階段完成后將對2個項目執行情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后續支持方式。
1.動力電池與電池管理系統
1.1高安全高比能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針對乘用車高集成度要求,開展基于整車一體化的電池系統的機-電-熱設計;開發先進可靠的電池管理系統和緊湊、高效的熱管理系統;開展模塊、系統的電氣構型與參數匹配、耐久性和可靠性的設計與驗證;基于熱仿真模型、熱失控和熱擴散致災分析模型,研究電池系統火災蔓延及消防安全措施,開展電池系統的安全設計與防護系統的開發與驗證;開展電池系統的輕量化、緊湊化技術以及制造工藝與裝配技術研究,開發高安全、高比能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開展電池系統性能測試評價技術研究。
考核指標:電池系統的比能量≥210Wh/kg,循環壽命≥1200次(80%放電深度(DOD),模擬全年氣溫分布),全壽命周期、寬工作溫度范圍內荷電狀態(SOC)、功率狀態(SOP)和健康狀態(SOH)的估計誤差絕對值≤3%,單體電池之間的最大溫差≤2℃,快速充電至80%以上SOC狀態所需時間≤1小時,滿足安全性等國標要求和寬溫度使用范圍要求,并符合ISO26262ASIL-C功能安全要求及行業標準要求,成本≤1.2元/Wh,年生產能力≥1萬套,產品至少為2家整車企業配套,裝車應用不低于3000套;提交熱失控和熱擴散事故致災分析和危害評測報告;建立基于整車一體化的電池系統的設計、制造與測試規范。
1.2高安全長壽命客車動力電池系統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針對客車超高安全等級和超長質保里程的實際應用需求,開展基于模塊式、分散式布局的動力電池系統總體構型、功能和機-電-熱一體化設計技術研究;開發先進可靠的電池管理系統和高效熱管理系統;開展動力電池系統的電氣構型與參數匹配,以及耐久性和可靠性的設計與驗證;基于熱仿真模型、熱失控和熱擴散致災分析模型,研究電池系統火災蔓延及消防安全措施,開展電池系統的安全設計以及防護系統、監控系統的開發與驗證;突破電池系統的輕量化、緊湊化技術,建立電池系統的智能化制造工藝,開發高安全、長壽命客車動力電池系統;開展電池系統性能測試評價技術的研究。
考核指標:電池系統的比能量≥170Wh/kg,循環壽命≥3000次(80%DOD,模擬全年氣溫分布),全壽命周期、寬工作溫度范圍內SOC、SOP和SOH估計誤差絕對值≤3%,單體電池之間的最大溫差≤2℃,快速充電至80%以上SOC狀態所需時間≤15分鐘,滿足安全性等國標要求和寬溫度使用范圍要求,并符合ISO26262ASIL-C功能安全要求及行業標準要求,確保單體熱失控后30分鐘內系統無起火爆炸,成本≤1.2元/Wh,年生產能力≥3000套,產品至少為3家整車企業配套,裝車應用不低于1000套;提交熱失控和熱擴散事故致災分析和危害評測報告;建立電池系統設計、制造與測試的技術規范。
1.3高比能鋰/硫電池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探索硫電極反應新機制,開發高比容量、長壽命的硫電極材料及適配電解液體系;研究鋰枝晶的生長機制及抑制措施,開發兼具高循環庫倫效率和良好循環穩定性的鋰負極;開展高強度、高安全性功能隔膜的研究;掌握高負載硫電極以及鋰/硫電池的設計與制備技術;開展鋰/硫電池安全性改善技術的研究,開發高安全、長壽命的鋰/硫動力電池,實現裝車考核。
考核指標:單體電池比能量≥400Wh/kg,循環壽命≥500次(100%DOD),安全性達到國標要求。
1.4高比能固態鋰電池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開展固態聚合物電解質、無機固體電解質的設計及制備技術的研究,開發寬電化學窗口、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固態電解質體系;研究活性顆粒與電解質、電極與電解質層的固/固界面構筑技術和穩定化技術,開發固態電極和固態電池的制備技術;開展固態電池的生產工藝及專用裝備的研究,開發高安全、長壽命的固態鋰電池,實現裝車示范。
考核指標:室溫下,單體電池比能量≥300Wh/kg,循環壽命≥2000次(0.3C以上倍率充放電,100%DOD),安全性達到國標要求,實現裝車考核。
1.5動力電池測試與評價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研究動力電池關鍵材料和單體的性能評測方法,構建“材料-電池-性能”閉環聯動評價機制;研究電池在全生命周期內電性能、安全性能的演化規律,建立仿真分析技術;開展管理系統的功能評價和性能表征方法的研究,開發軟硬件測試設備或裝置;研究電池系統的性能評測方法及面向實際工況的可靠性、熱安全和功能安全等評價方法,開展電池熱失控和熱擴散的致災分析,研究動力電池安全等級分類標準;開展國內外動力電池系統的對標分析,建立動力電池權威測試評價平臺和數據庫。
考核指標:建立動力電池的全面評價體系,包括從材料到系統的電性能測試方法,單體電池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表征方法,管理系統的功能與性能評測方法,動力電池系統面向實際工況的可靠性、熱安全與功能安全等評估方法;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動力電池測試評價平臺;在測試評價和動力電池安全等級分類方面形成10項以上標準提案;建立產品數據庫,其中電池系統樣本數不少于200個。
2.電機驅動與電力電子
2.1商用車高可靠性車載電力電子集成系統開發(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功率器件級集成的多變流器拓撲結構和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芯片集成封裝技術;研究機-電-熱集成設計技術及電磁兼容技術;研究硬件安全冗余、軟件容錯等系統功能安全技術;研究集成電力電子控制器產品(簡稱PCU)的可靠性及測試方法。開發出適用于10~12米純電動、插電式、增程式客車的PCU產品。
考核指標:商用車電力電子集成控制器產品比功率≥10.0kVA/kg;控制器最高效率≥98%,效率大于90%的高效區≥80%,集成控制器電磁兼容性能(EMC)(帶載)、可靠性和產品設計壽命滿足整車要求,PCU產品壽命≥8年(以關鍵器件壽命設計文件與加速壽命驗證測試報告作為驗收依據);配套整車產品完成公告,并批量裝車。
2.2轎車高可靠性車載電力電子集成系統開發(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功率器件級集成的多變流器拓撲結構,開發機-電-熱集成設計技術及電磁兼容技術;研發芯片集成封裝技術及硬件安全冗余、軟件容錯等系統功能安全技術;研究集成電力電子控制器產品(簡稱PCU)的可靠性、壽命設計及測試方法。開發出適用于A級、B級插電式/增程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的PCU產品。
考核指標:PCU產品設計安全等級達到或超過ISO26262ASIL-C等級;PCU產品設計壽命不少于10年(以關鍵器件壽命設計文件與加速壽命驗證測試報告作為驗收依據);功率密度≥15.0kVA/L(對于插電式、增程式混合動力車型按驅動電機控制器和發電機控制器峰值功率之和計算);控制器最高效率≥98%,效率大于90%的高效區≥80%,集成控制器EMC(帶載)、可靠性和產品設計壽命滿足整車要求,配套整車產品完成公告,并批量裝車。
2.3基于碳化硅技術的車用電機驅動系統技術開發(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攻克低感高密度碳化硅模塊封裝、高溫高頻電容器設計與封裝技術難關;研究碳化硅變流器高功率密度,高頻化永磁電機設計與工藝,電機驅動系統高效控制技術,噪聲、振動、平順性(NVH)和EMC等技術;研究碳化硅控制器與驅動電機一體化集成技術;研究碳化硅電機驅動系統的全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方法;開發出車用大電流碳化硅模塊、車用高溫高頻大電流電容、全碳化硅電機控制器以及整個電機驅動系統。
考核指標:電力電子模塊電流≥400A,電壓≥750V;電容器容積比≥1.4uF/mL;碳化硅電機控制器功率密度≥30kW/L,最高效率≥98.5%,超過90%的高效區≥90%;電機峰值功率密度≥4.0kW/kg(30秒),連續比功率≥2.5kW/kg;電機最高效率≥96.5%,電機及其控制系統最高效率≥94.5%,超過85%的高效率區不低于85%;實現裝車應用不低于10輛。提供2項相關的環境適應性和安全性評價國家(或行業)標準(或國際標準提案)草案。
2.4高效輕量化輪轂電動輪總成開發(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突破電動輪集成技術,包括研發電動輪總成的電、磁、熱以及整車結構應用等多領域協同仿真技術,突破電動輪液冷結構與動密封、低轉矩脈動和NVH、抗振能力和可靠耐久性技術。開發出高效輕量化電動輪總成。
考核指標:滿足A級和A0級純電動轎車應用的電動輪總成(輪轂電機本體或輪內電機與減速器的總成)峰值功率密度≥2.5kW/kg(≥30秒),峰值轉矩密度≥18Nm/kg,連續比功率≥1.8kW/kg,最高效率≥94%,噪聲≤75dB(A)。實現小批量裝車不低于10輛。
2.5一體化驅動電機系統研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突破高速減速器設計、齒輪加工與研磨、軸類精密加工、鑄造殼體技術難關;研究高速驅動電機與減速器結構集成、潤滑與冷卻系統、NVH技術;掌握電驅動總成批量制造生產工藝與高效檢測等產業化技術;開發出新一代高性能電驅動總成產品。
考核指標:驅動電機及高速減速器的最高轉速≥15000轉/分,電驅動總成匹配額定功率40-80kW,比功率≥1.8kW/kg(峰值功率/總重量),最高效率≥92%,電驅動總成噪聲≤80dB(A),具備電子駐車功能,實現批量裝車不低于100臺套。
3.電動汽車智能化
3.1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環境感知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多傳感器融合的車輛360°無盲區環境感知系統;突破環視高速旋轉掃描的寬視場探測技術、固態化車載激光雷達技術、厘米級實時測距關鍵技術;設計高速實時通信信息處理與通信模塊;設計適用于大數據實時、高效傳輸的數據打包與傳輸協議;研究開發基于點云數據的多目標識別及跟蹤算法。
考核指標:實現車輛周邊0.1米-150米范圍的無盲區環境感知,激光雷達垂直視角≥30度,水平角分辨率≤0.05度,垂直角度分辨率≤1度,測距精度≤2厘米。環境感知系統目標識別算法能對道路常見目標(車輛、行人、非機動車、車道線、車位、路側靜止障礙物等)進行檢測和分類,單一目標的檢測準確率≥97%,多目標分類準確率≥95%,對目標跟蹤的動態響應速度低于200毫秒,小批量生產。
3.2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測試與評價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構建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測試場景數據庫;建立自動駕駛電動汽車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環境感知系統、決策規劃系統、控制執行系統等系統級和整車級的測試評價方法;研究基于硬件在環仿真的模擬試驗方法及場地試驗方法;研究涵蓋環境復雜度、任務復雜度、人工干預度和駕駛智能度等評價指標的自動駕駛電動汽車評價理論及體系。
考核指標: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測試場景數據庫至少覆蓋中國典型道路環境、典型道路類型、典型天氣及光照條件、典型交通流環境等;建立覆蓋環境感知系統、決策規劃系統、控制執行系統的系統級測試試驗系統;建設實現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性能測試和功能測試的封閉測試環境,能夠復現典型的城區、郊區道路場景,并設置高精度定位基站、車輛與外界信息交互技術(V2X)路側通信設備等基礎設施,可實現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在實際交通狀態下的實證測試;形成不少于6項國家測試標準/規范草案。
3.3自動駕駛電動汽車集成與示范(應用示范類)
研究內容:通過區域示范運行,研究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封閉測試示范區和開放測試示范區的設計方法、建設方法、組織實施和運行管理方法;研究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應用過程中關鍵技術及法律問題;研究自動駕駛的法律、社會問題及自動駕駛推廣的策略和路徑。按照SAE3-4級要求,評估示范運行車輛的自動駕駛能力及安全性;構建示范運營監控及大數據管理平臺,對封閉測試示范區內運行的SAE4級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和開放測試示范區內運行的SAE3級自動駕駛電動汽車進行數據記錄和分析;提出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可靠性和環境適應性的量化評估方案。
考核指標:在示范區內構建各類測試場景不少于200個,建立示范運行條件;通過車輛與車輛信息交互技術(V2V)、車輛與基礎設施信息交互技術(V2I)和V2X技術實現車輛列隊行駛、車路協同等功能;建立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封閉測試示范區和開放測試示范區的設計規范、建設規范、組織實施和運行管理方法,形成相關指南規范文件不少于4項;封閉測試示范區內,SAE4級自動駕駛示范運行車輛不少于100輛;開放測試示范區內,SAE3級駕駛輔助電動汽車示范運行車輛不少于1000輛。
4.燃料電池動力系統
4.1全功率轎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平臺及整車集成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突破基于大功率燃料電池發動機的整車動力系統集成技術;掌握整車能量管理、能耗優化、動態響應、整車熱平衡、故障診斷與容錯控制等關鍵集成技術;突破70MPa車載高壓供氫及氫-電安全技術;掌握動力系統關鍵零部件選型方法,掌握其設計過程、生產工藝及流程;建立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的優化匹配測試、集成測試及試驗驗證體系。
考核指標:開發出全功率燃料電池轎車2款;燃料電池發動機額定功率≥80kW,裝車使用壽命≥5000h。整車30分鐘最高車速≥180km/h;0-100km/h加速時間≤12秒(轎車)或≤14秒(SUV);最大爬坡度≥30%;續駛里程≥650km;耗氫量≤1.0kg/100km(轎車)或≤1.2kg/100km(SUV);低溫冷啟動能力≤-20℃;平均無故障里程≥5000km。獲得國家公告產品至少1款。
4.2增程式燃料電池轎車動力系統平臺及整車集成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突破基于純電動轎車平臺的增程式燃料電池整車集成關鍵技術;掌握增程式燃料電池轎車制動回收、能量管理、整車安全、故障診斷與容錯控制等關鍵集成與控制技術;掌握低成本車載儲氫技術和氫-電安全技術;建立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的優化匹配測試、集成測試及試驗驗證體系;研究增程式燃料電池整車動力系統成本分解及批量生產工藝。研發增程式燃料電池轎車車型。
考核指標:燃料電池增程器額定功率≥30kW,最高效率≥55%,裝車使用壽命≥10000h。整車最高車速≥160km/h,30分鐘最高車速≥120km/h;0-100km/h加速時間≤12秒(轎車)或≤14秒(SUV);最大爬坡度≥30%,續駛里程≥450km;低溫冷啟動能力≤-30℃;平均無故障里程≥5000km。建立增程式燃料電池轎車批量生產能力,獲得國家公告產品1款以上。
4.3燃料電池公交車電-電深度混合動力系統及整車集成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開展國際先進燃料電池系統與國產系統對比測試與評價研究;面向商業化要求,研究城市客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耐久性、經濟性和低溫環境適應性關鍵技術;基于公交工況大數據,研究燃料電池及其動力系統的匹配標定、能量管理、故障診斷和容錯控制技術;掌握燃料電池公交客車動力系統與整車工程化開發技術;研發低成本、長壽命和低溫環境適應性的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和整車產品,達到商業化應用水平。
考核指標:燃料電池發動機額定功率(凈輸出)≥50kW;低溫啟動能力≤-30℃,裝車使用壽命≥10000h(實車測試≥1000h,根據系統實測數據測算壽命)。0-50km/h加速時間≤20秒,最大爬坡度≥15%。12米燃料電池公交客車氫耗≤7.5kg/100km(工況法),續駛里程≥400km(工況法,SOC變化≤10%)。建立燃料電池公交客車批量生產能力,獲得公告1款以上,開展小批量示范運行,示范車輛≥10輛。
4.4公路客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及整車集成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研究公路客車用大功率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的匹配標定、能量管理、故障診斷和容錯控制技術;研究燃料電池公路客車整車優化設計和集成技術,氫-電-結構耦合安全技術;研究燃料電池系統和整車綜合熱管理技術;開展國際先進燃料電池系統與國產系統對比測試評價研究;開展燃料電池公路客車動力系統與整車工程化開發;研究快速加氫及公路客車示范運行安全監控技術。建立商用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技術平臺并研制燃料電池公路客車。
考核指標:燃料電池發動機額定功率≥80kW;低溫啟動≤-30℃,裝車使用壽命≥10000h(實車測試≥1000h,根據系統實測數據測算壽命)。0-50km/h加速時間≤20秒,最大爬坡度≥20%。10m公路客車氫耗≤8.0kg/100km(工況法),續駛里程≥500km(工況法,SOC變化≤10%),30分鐘最高車速≥90km/h。獲得燃料電池公路客車公告1款以上。開展小批量示范運行,示范車輛≥5輛。
4.5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示范類)
研究內容:在指定區域內進行燃料電池汽車示范,研究燃料電池示范流程、監控方法及安全規范;研究燃料電池汽車運營過程中安全保障、應急方案及維護方法;開發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安全監控技術,研究道路環境下燃料電池汽車及加氫基礎設施的技術驗證及評價方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加氫設施及其示范平臺,進一步探索新型車載儲氫、輸氫及加氫技術的示范應用及技術驗證,結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中國燃料電池示范項目,開展多種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營。
考核指標:提交燃料電池示范流程及安全規范;提交燃料電池汽車技術驗證及評價報告;在指定區域內進行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參與示范的車輛不少于100輛;示范運營時間≥2年;燃料電池系統平均壽命≥5000h(實車測試平均壽命≥1500h,根據系統實測數據測算壽命);平均單車運營累計里程≥40000km,平均無故障里程≥5000km;監控數據應涵蓋范圍包括車輛安全性、可靠性及耐久性等方面。
5.插電/增程式混合動力系統
5.1新型高性價比乘用車混合動力總成開發與整車集成(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掌握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機電耦合系統方案設計和構型參數優化、產品設計開發、試驗驗證和機電耦合系統與發動機動態協同控制技術,開發新型高性價比乘用車混合動力系統總成;掌握混合動力汽車能源管理與整車控制策略、混合動力系統與整車的集成和匹配標定技術、整車集成與一體化最優控制技術,開發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
考核指標:機電耦合系統機械傳動效率≥93%;整車加速時間0-100km/h≤8秒,0-50km/h≤3.8秒(純電模式);綜合工況純電續駛里程≥70km,純電動模式下電耗≤15kWh/100km;燃油消耗量(不含電能轉化的燃料消耗量)較第四階段油耗限值(GB19578-2014)降低比例≥40%;百公里綜合油耗≤1.3L;開發1-2款性能顯著提升的插電/增程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整車控制系統功能安全等級ISO26262ASIL-C級,整車實現銷售≥3000臺。
5.2高性價比商用車混合動力系統開發與整車集成(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掌握機電耦合關鍵技術、高效高功率密度電驅動系統技術、混合動力系統集成技術研究,開發高效率、高性價比的商用車混合動力總成;掌握電池組及電池管理系統、整車集成與一體化最優控制技術、高效電附件系統技術,開發插電式/增程式商用車。
考核指標:整車混合動力模式下油耗≤16L/100km(以12m客車為例,中國典型城市工況);勻速工況純電動模式下電耗≤43kWh/100km,純電續駛里程≥50km,排放達到國六標準。整車企業牽頭,開發不少于2款插電式/增程式商用車,整車實現銷售≥1000臺。
5.3增程器系統開發與整車集成(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發內容:研究乘用車增程器專用發動機設計與控制、高效發電機系統、增程器系統集成等技術;開發體積小、比油耗低、綜合效率高的增程器專用發動機和增程器系統;開展整車集成技術與一體化最優控制技術研究。
考核指標:增程器系統比功率≥0.65kW/kg,增程器發動機比油耗≤220g/kWh,增程器發電機系統最高效率≥96%。所搭載整車排放達到國六標準,B狀態燃料消耗量(不含電能轉化的燃料消耗量)較第四階段油耗限值降低比例≥40%。增程器系統搭載整車,實現銷售≥1000套。
6.純電動力系統
6.1高性能純電動運動型多功能汽車(SUV)開發(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掌握純電動SUV整車集成技術、整車輕量化技術、整車安全性與電磁兼容性技術、整車環境適應性技術等整車關鍵技術;研發一體化驅動與傳動系統、高防護全氣候動力電池系統、智能化整車控制系統、總線電壓800伏左右的高壓電氣系統、電動轉向與回饋制動系統、高能效比電動冷暖一體化空調系統等關鍵子系統;開發全新SUV電動化底盤及整車。
考核指標:純電動SUV(車長≥4.5m)整車電耗≤13kWh/100km(工況法),純電續駛里程≥400km(工況法);0-100km/h加速時間≤6秒,最高車速≥150km/h;最大爬坡度≥45%;電制動降低電能消耗比例≥25%歐洲城區工況(ECE工況);充電時間≤20分鐘(30%-80%SOC);車身與底盤結構輕量化達10%以上(同比鋼結構車型);安全性達到中國新車評價規程(C-NCAP)五星要求;制定總線電壓800伏左右的高壓電氣系統設計規范。
6.2N2/N3類高性能純電動商用車動力平臺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掌握純電動商用車高效驅動技術、電池系統集成技術、整車智能化與控制技術、高壓集成控制技術、上裝系統智能控制技術、整車輕量化技術等關鍵技術;開發模塊化、系列化的純電動商用車智能化底盤,并應用于運輸類、作業類兩種車型;提升整車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和環境適應性;掌握整車的批量化生產工藝,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
考核指標:純電動商用車整車0-50km/h加速時間≤15秒,30分鐘最高車速≥100km/h,最大爬坡度≥30%,電制動降低電能消耗比例≥25%(GB/T18386最新工況);整備質量與同類燃油車相比不高出30%;N2運輸類商用車全氣候(環境溫度范圍覆蓋-20℃到40℃)續駛里程≥250km(GB/T18386最新工況),Ekg≤0.3kWh/(km˙t);N3作業類商用車全氣候(環境溫度范圍覆蓋-20℃到40℃)連續作業時間≥8h;形成年生產能力≥5000臺,實現千輛級銷售應用。
6.3基于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的高性能充電系統關鍵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掌握基于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的開發技術和雙向充放電拓撲及控制技術,研制出基于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的高性能單向和雙向充放電設備,突破新型大功率快速充放電系統的控制和安全技術;掌握無線雙向充電關鍵技術,無線充電系統的互操作性測試技術、充電頻率和電磁場對人體的影響分析及測試等技術。
考核指標:基于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的充電機產品效率≥97%,滿載比功率≥1.5kW/kg;研發輸出功率為3.3kW、6.6kW、10kW和60kW等系列化無線充電系統產品,無線充電距離≥20cm,無線充電系統整體最大效率≥92%,無線充電系統對人體的電磁場接觸限值應滿足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國際導則等相關標準的要求。實現批量裝車不少于50輛。形成2項以上無線充電相關的互操作性、安全性評價等國家(或行業)標準(或國際標準提案)草案。
“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國科發資[2017]294號
為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及國務院《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等提出的任務,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啟動實施“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根據本重點專項實施方案的部署,現發布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本重點專項總體目標是:繼續深化實施新能源汽車“純電驅動”技術轉型戰略;升級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技術平臺;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等科技帶來的新能源汽車新一輪技術變革機遇,超前部署研發下一代技術;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體系,支撐大規模產業化發展。
本重點專項按照動力電池與電池管理系統、電機驅動與電力電子、電動汽車智能化、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插電/增程式混合動力系統和純電動力系統6個創新鏈(技術方向),共部署38個重點研究任務。專項實施周期為5年(2016-2020年)。
2016年本重點專項在6個技術方向啟動了18個研究任務的18個項目,2017年本重點專項在6個技術方向啟動了19個研究任務的20個項目。2018年,在6個技術方向啟動24個研究任務,擬支持24-48個項目,擬安排國撥經費總概算9億元。凡企業牽頭的項目須自籌配套經費,配套經費總額與國撥經費總額比例不低于1:1。
項目申報統一按指南二級標題(如1.1)的研究方向進行。除特殊說明外,擬支持項目數均為1-2項。項目實施周期不超過3年。申報項目的研究內容須涵蓋該二級標題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標。項目下設課題數原則上不超過5個,每個課題參研單位原則上不超過5個。項目設1名項目負責人,項目中每個課題設1名課題負責人。
“擬支持項目數為1-2項”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當出現申報項目評審結果前兩位評價相近、技術路線明顯不同的情況時,可同時支持這2個項目。2個項目將采取分兩個階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階段完成后將對2個項目執行情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后續支持方式。
1.動力電池與電池管理系統
1.1高安全高比能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針對乘用車高集成度要求,開展基于整車一體化的電池系統的機-電-熱設計;開發先進可靠的電池管理系統和緊湊、高效的熱管理系統;開展模塊、系統的電氣構型與參數匹配、耐久性和可靠性的設計與驗證;基于熱仿真模型、熱失控和熱擴散致災分析模型,研究電池系統火災蔓延及消防安全措施,開展電池系統的安全設計與防護系統的開發與驗證;開展電池系統的輕量化、緊湊化技術以及制造工藝與裝配技術研究,開發高安全、高比能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開展電池系統性能測試評價技術研究。
考核指標:電池系統的比能量≥210Wh/kg,循環壽命≥1200次(80%放電深度(DOD),模擬全年氣溫分布),全壽命周期、寬工作溫度范圍內荷電狀態(SOC)、功率狀態(SOP)和健康狀態(SOH)的估計誤差絕對值≤3%,單體電池之間的最大溫差≤2℃,快速充電至80%以上SOC狀態所需時間≤1小時,滿足安全性等國標要求和寬溫度使用范圍要求,并符合ISO26262ASIL-C功能安全要求及行業標準要求,成本≤1.2元/Wh,年生產能力≥1萬套,產品至少為2家整車企業配套,裝車應用不低于3000套;提交熱失控和熱擴散事故致災分析和危害評測報告;建立基于整車一體化的電池系統的設計、制造與測試規范。
1.2高安全長壽命客車動力電池系統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針對客車超高安全等級和超長質保里程的實際應用需求,開展基于模塊式、分散式布局的動力電池系統總體構型、功能和機-電-熱一體化設計技術研究;開發先進可靠的電池管理系統和高效熱管理系統;開展動力電池系統的電氣構型與參數匹配,以及耐久性和可靠性的設計與驗證;基于熱仿真模型、熱失控和熱擴散致災分析模型,研究電池系統火災蔓延及消防安全措施,開展電池系統的安全設計以及防護系統、監控系統的開發與驗證;突破電池系統的輕量化、緊湊化技術,建立電池系統的智能化制造工藝,開發高安全、長壽命客車動力電池系統;開展電池系統性能測試評價技術的研究。
考核指標:電池系統的比能量≥170Wh/kg,循環壽命≥3000次(80%DOD,模擬全年氣溫分布),全壽命周期、寬工作溫度范圍內SOC、SOP和SOH估計誤差絕對值≤3%,單體電池之間的最大溫差≤2℃,快速充電至80%以上SOC狀態所需時間≤15分鐘,滿足安全性等國標要求和寬溫度使用范圍要求,并符合ISO26262ASIL-C功能安全要求及行業標準要求,確保單體熱失控后30分鐘內系統無起火爆炸,成本≤1.2元/Wh,年生產能力≥3000套,產品至少為3家整車企業配套,裝車應用不低于1000套;提交熱失控和熱擴散事故致災分析和危害評測報告;建立電池系統設計、制造與測試的技術規范。
1.3高比能鋰/硫電池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探索硫電極反應新機制,開發高比容量、長壽命的硫電極材料及適配電解液體系;研究鋰枝晶的生長機制及抑制措施,開發兼具高循環庫倫效率和良好循環穩定性的鋰負極;開展高強度、高安全性功能隔膜的研究;掌握高負載硫電極以及鋰/硫電池的設計與制備技術;開展鋰/硫電池安全性改善技術的研究,開發高安全、長壽命的鋰/硫動力電池,實現裝車考核。
考核指標:單體電池比能量≥400Wh/kg,循環壽命≥500次(100%DOD),安全性達到國標要求。
1.4高比能固態鋰電池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開展固態聚合物電解質、無機固體電解質的設計及制備技術的研究,開發寬電化學窗口、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固態電解質體系;研究活性顆粒與電解質、電極與電解質層的固/固界面構筑技術和穩定化技術,開發固態電極和固態電池的制備技術;開展固態電池的生產工藝及專用裝備的研究,開發高安全、長壽命的固態鋰電池,實現裝車示范。
考核指標:室溫下,單體電池比能量≥300Wh/kg,循環壽命≥2000次(0.3C以上倍率充放電,100%DOD),安全性達到國標要求,實現裝車考核。
1.5動力電池測試與評價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研究動力電池關鍵材料和單體的性能評測方法,構建“材料-電池-性能”閉環聯動評價機制;研究電池在全生命周期內電性能、安全性能的演化規律,建立仿真分析技術;開展管理系統的功能評價和性能表征方法的研究,開發軟硬件測試設備或裝置;研究電池系統的性能評測方法及面向實際工況的可靠性、熱安全和功能安全等評價方法,開展電池熱失控和熱擴散的致災分析,研究動力電池安全等級分類標準;開展國內外動力電池系統的對標分析,建立動力電池權威測試評價平臺和數據庫。
考核指標:建立動力電池的全面評價體系,包括從材料到系統的電性能測試方法,單體電池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表征方法,管理系統的功能與性能評測方法,動力電池系統面向實際工況的可靠性、熱安全與功能安全等評估方法;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動力電池測試評價平臺;在測試評價和動力電池安全等級分類方面形成10項以上標準提案;建立產品數據庫,其中電池系統樣本數不少于200個。
2.電機驅動與電力電子
2.1商用車高可靠性車載電力電子集成系統開發(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功率器件級集成的多變流器拓撲結構和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芯片集成封裝技術;研究機-電-熱集成設計技術及電磁兼容技術;研究硬件安全冗余、軟件容錯等系統功能安全技術;研究集成電力電子控制器產品(簡稱PCU)的可靠性及測試方法。開發出適用于10~12米純電動、插電式、增程式客車的PCU產品。
考核指標:商用車電力電子集成控制器產品比功率≥10.0kVA/kg;控制器最高效率≥98%,效率大于90%的高效區≥80%,集成控制器電磁兼容性能(EMC)(帶載)、可靠性和產品設計壽命滿足整車要求,PCU產品壽命≥8年(以關鍵器件壽命設計文件與加速壽命驗證測試報告作為驗收依據);配套整車產品完成公告,并批量裝車。
2.2轎車高可靠性車載電力電子集成系統開發(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功率器件級集成的多變流器拓撲結構,開發機-電-熱集成設計技術及電磁兼容技術;研發芯片集成封裝技術及硬件安全冗余、軟件容錯等系統功能安全技術;研究集成電力電子控制器產品(簡稱PCU)的可靠性、壽命設計及測試方法。開發出適用于A級、B級插電式/增程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的PCU產品。
考核指標:PCU產品設計安全等級達到或超過ISO26262ASIL-C等級;PCU產品設計壽命不少于10年(以關鍵器件壽命設計文件與加速壽命驗證測試報告作為驗收依據);功率密度≥15.0kVA/L(對于插電式、增程式混合動力車型按驅動電機控制器和發電機控制器峰值功率之和計算);控制器最高效率≥98%,效率大于90%的高效區≥80%,集成控制器EMC(帶載)、可靠性和產品設計壽命滿足整車要求,配套整車產品完成公告,并批量裝車。
2.3基于碳化硅技術的車用電機驅動系統技術開發(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攻克低感高密度碳化硅模塊封裝、高溫高頻電容器設計與封裝技術難關;研究碳化硅變流器高功率密度,高頻化永磁電機設計與工藝,電機驅動系統高效控制技術,噪聲、振動、平順性(NVH)和EMC等技術;研究碳化硅控制器與驅動電機一體化集成技術;研究碳化硅電機驅動系統的全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方法;開發出車用大電流碳化硅模塊、車用高溫高頻大電流電容、全碳化硅電機控制器以及整個電機驅動系統。
考核指標:電力電子模塊電流≥400A,電壓≥750V;電容器容積比≥1.4uF/mL;碳化硅電機控制器功率密度≥30kW/L,最高效率≥98.5%,超過90%的高效區≥90%;電機峰值功率密度≥4.0kW/kg(30秒),連續比功率≥2.5kW/kg;電機最高效率≥96.5%,電機及其控制系統最高效率≥94.5%,超過85%的高效率區不低于85%;實現裝車應用不低于10輛。提供2項相關的環境適應性和安全性評價國家(或行業)標準(或國際標準提案)草案。
2.4高效輕量化輪轂電動輪總成開發(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突破電動輪集成技術,包括研發電動輪總成的電、磁、熱以及整車結構應用等多領域協同仿真技術,突破電動輪液冷結構與動密封、低轉矩脈動和NVH、抗振能力和可靠耐久性技術。開發出高效輕量化電動輪總成。
考核指標:滿足A級和A0級純電動轎車應用的電動輪總成(輪轂電機本體或輪內電機與減速器的總成)峰值功率密度≥2.5kW/kg(≥30秒),峰值轉矩密度≥18Nm/kg,連續比功率≥1.8kW/kg,最高效率≥94%,噪聲≤75dB(A)。實現小批量裝車不低于10輛。
2.5一體化驅動電機系統研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突破高速減速器設計、齒輪加工與研磨、軸類精密加工、鑄造殼體技術難關;研究高速驅動電機與減速器結構集成、潤滑與冷卻系統、NVH技術;掌握電驅動總成批量制造生產工藝與高效檢測等產業化技術;開發出新一代高性能電驅動總成產品。
考核指標:驅動電機及高速減速器的最高轉速≥15000轉/分,電驅動總成匹配額定功率40-80kW,比功率≥1.8kW/kg(峰值功率/總重量),最高效率≥92%,電驅動總成噪聲≤80dB(A),具備電子駐車功能,實現批量裝車不低于100臺套。
3.電動汽車智能化
3.1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環境感知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多傳感器融合的車輛360°無盲區環境感知系統;突破環視高速旋轉掃描的寬視場探測技術、固態化車載激光雷達技術、厘米級實時測距關鍵技術;設計高速實時通信信息處理與通信模塊;設計適用于大數據實時、高效傳輸的數據打包與傳輸協議;研究開發基于點云數據的多目標識別及跟蹤算法。
考核指標:實現車輛周邊0.1米-150米范圍的無盲區環境感知,激光雷達垂直視角≥30度,水平角分辨率≤0.05度,垂直角度分辨率≤1度,測距精度≤2厘米。環境感知系統目標識別算法能對道路常見目標(車輛、行人、非機動車、車道線、車位、路側靜止障礙物等)進行檢測和分類,單一目標的檢測準確率≥97%,多目標分類準確率≥95%,對目標跟蹤的動態響應速度低于200毫秒,小批量生產。
3.2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測試與評價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構建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測試場景數據庫;建立自動駕駛電動汽車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環境感知系統、決策規劃系統、控制執行系統等系統級和整車級的測試評價方法;研究基于硬件在環仿真的模擬試驗方法及場地試驗方法;研究涵蓋環境復雜度、任務復雜度、人工干預度和駕駛智能度等評價指標的自動駕駛電動汽車評價理論及體系。
考核指標: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測試場景數據庫至少覆蓋中國典型道路環境、典型道路類型、典型天氣及光照條件、典型交通流環境等;建立覆蓋環境感知系統、決策規劃系統、控制執行系統的系統級測試試驗系統;建設實現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性能測試和功能測試的封閉測試環境,能夠復現典型的城區、郊區道路場景,并設置高精度定位基站、車輛與外界信息交互技術(V2X)路側通信設備等基礎設施,可實現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在實際交通狀態下的實證測試;形成不少于6項國家測試標準/規范草案。
3.3自動駕駛電動汽車集成與示范(應用示范類)
研究內容:通過區域示范運行,研究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封閉測試示范區和開放測試示范區的設計方法、建設方法、組織實施和運行管理方法;研究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應用過程中關鍵技術及法律問題;研究自動駕駛的法律、社會問題及自動駕駛推廣的策略和路徑。按照SAE3-4級要求,評估示范運行車輛的自動駕駛能力及安全性;構建示范運營監控及大數據管理平臺,對封閉測試示范區內運行的SAE4級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和開放測試示范區內運行的SAE3級自動駕駛電動汽車進行數據記錄和分析;提出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可靠性和環境適應性的量化評估方案。
考核指標:在示范區內構建各類測試場景不少于200個,建立示范運行條件;通過車輛與車輛信息交互技術(V2V)、車輛與基礎設施信息交互技術(V2I)和V2X技術實現車輛列隊行駛、車路協同等功能;建立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封閉測試示范區和開放測試示范區的設計規范、建設規范、組織實施和運行管理方法,形成相關指南規范文件不少于4項;封閉測試示范區內,SAE4級自動駕駛示范運行車輛不少于100輛;開放測試示范區內,SAE3級駕駛輔助電動汽車示范運行車輛不少于1000輛。
4.燃料電池動力系統
4.1全功率轎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平臺及整車集成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突破基于大功率燃料電池發動機的整車動力系統集成技術;掌握整車能量管理、能耗優化、動態響應、整車熱平衡、故障診斷與容錯控制等關鍵集成技術;突破70MPa車載高壓供氫及氫-電安全技術;掌握動力系統關鍵零部件選型方法,掌握其設計過程、生產工藝及流程;建立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的優化匹配測試、集成測試及試驗驗證體系。
考核指標:開發出全功率燃料電池轎車2款;燃料電池發動機額定功率≥80kW,裝車使用壽命≥5000h。整車30分鐘最高車速≥180km/h;0-100km/h加速時間≤12秒(轎車)或≤14秒(SUV);最大爬坡度≥30%;續駛里程≥650km;耗氫量≤1.0kg/100km(轎車)或≤1.2kg/100km(SUV);低溫冷啟動能力≤-20℃;平均無故障里程≥5000km。獲得國家公告產品至少1款。
4.2增程式燃料電池轎車動力系統平臺及整車集成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突破基于純電動轎車平臺的增程式燃料電池整車集成關鍵技術;掌握增程式燃料電池轎車制動回收、能量管理、整車安全、故障診斷與容錯控制等關鍵集成與控制技術;掌握低成本車載儲氫技術和氫-電安全技術;建立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的優化匹配測試、集成測試及試驗驗證體系;研究增程式燃料電池整車動力系統成本分解及批量生產工藝。研發增程式燃料電池轎車車型。
考核指標:燃料電池增程器額定功率≥30kW,最高效率≥55%,裝車使用壽命≥10000h。整車最高車速≥160km/h,30分鐘最高車速≥120km/h;0-100km/h加速時間≤12秒(轎車)或≤14秒(SUV);最大爬坡度≥30%,續駛里程≥450km;低溫冷啟動能力≤-30℃;平均無故障里程≥5000km。建立增程式燃料電池轎車批量生產能力,獲得國家公告產品1款以上。
4.3燃料電池公交車電-電深度混合動力系統及整車集成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開展國際先進燃料電池系統與國產系統對比測試與評價研究;面向商業化要求,研究城市客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耐久性、經濟性和低溫環境適應性關鍵技術;基于公交工況大數據,研究燃料電池及其動力系統的匹配標定、能量管理、故障診斷和容錯控制技術;掌握燃料電池公交客車動力系統與整車工程化開發技術;研發低成本、長壽命和低溫環境適應性的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和整車產品,達到商業化應用水平。
考核指標:燃料電池發動機額定功率(凈輸出)≥50kW;低溫啟動能力≤-30℃,裝車使用壽命≥10000h(實車測試≥1000h,根據系統實測數據測算壽命)。0-50km/h加速時間≤20秒,最大爬坡度≥15%。12米燃料電池公交客車氫耗≤7.5kg/100km(工況法),續駛里程≥400km(工況法,SOC變化≤10%)。建立燃料電池公交客車批量生產能力,獲得公告1款以上,開展小批量示范運行,示范車輛≥10輛。
4.4公路客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及整車集成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研究公路客車用大功率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的匹配標定、能量管理、故障診斷和容錯控制技術;研究燃料電池公路客車整車優化設計和集成技術,氫-電-結構耦合安全技術;研究燃料電池系統和整車綜合熱管理技術;開展國際先進燃料電池系統與國產系統對比測試評價研究;開展燃料電池公路客車動力系統與整車工程化開發;研究快速加氫及公路客車示范運行安全監控技術。建立商用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技術平臺并研制燃料電池公路客車。
考核指標:燃料電池發動機額定功率≥80kW;低溫啟動≤-30℃,裝車使用壽命≥10000h(實車測試≥1000h,根據系統實測數據測算壽命)。0-50km/h加速時間≤20秒,最大爬坡度≥20%。10m公路客車氫耗≤8.0kg/100km(工況法),續駛里程≥500km(工況法,SOC變化≤10%),30分鐘最高車速≥90km/h。獲得燃料電池公路客車公告1款以上。開展小批量示范運行,示范車輛≥5輛。
4.5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示范類)
研究內容:在指定區域內進行燃料電池汽車示范,研究燃料電池示范流程、監控方法及安全規范;研究燃料電池汽車運營過程中安全保障、應急方案及維護方法;開發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安全監控技術,研究道路環境下燃料電池汽車及加氫基礎設施的技術驗證及評價方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加氫設施及其示范平臺,進一步探索新型車載儲氫、輸氫及加氫技術的示范應用及技術驗證,結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中國燃料電池示范項目,開展多種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營。
考核指標:提交燃料電池示范流程及安全規范;提交燃料電池汽車技術驗證及評價報告;在指定區域內進行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參與示范的車輛不少于100輛;示范運營時間≥2年;燃料電池系統平均壽命≥5000h(實車測試平均壽命≥1500h,根據系統實測數據測算壽命);平均單車運營累計里程≥40000km,平均無故障里程≥5000km;監控數據應涵蓋范圍包括車輛安全性、可靠性及耐久性等方面。
5.插電/增程式混合動力系統
5.1新型高性價比乘用車混合動力總成開發與整車集成(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掌握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機電耦合系統方案設計和構型參數優化、產品設計開發、試驗驗證和機電耦合系統與發動機動態協同控制技術,開發新型高性價比乘用車混合動力系統總成;掌握混合動力汽車能源管理與整車控制策略、混合動力系統與整車的集成和匹配標定技術、整車集成與一體化最優控制技術,開發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
考核指標:機電耦合系統機械傳動效率≥93%;整車加速時間0-100km/h≤8秒,0-50km/h≤3.8秒(純電模式);綜合工況純電續駛里程≥70km,純電動模式下電耗≤15kWh/100km;燃油消耗量(不含電能轉化的燃料消耗量)較第四階段油耗限值(GB19578-2014)降低比例≥40%;百公里綜合油耗≤1.3L;開發1-2款性能顯著提升的插電/增程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整車控制系統功能安全等級ISO26262ASIL-C級,整車實現銷售≥3000臺。
5.2高性價比商用車混合動力系統開發與整車集成(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掌握機電耦合關鍵技術、高效高功率密度電驅動系統技術、混合動力系統集成技術研究,開發高效率、高性價比的商用車混合動力總成;掌握電池組及電池管理系統、整車集成與一體化最優控制技術、高效電附件系統技術,開發插電式/增程式商用車。
考核指標:整車混合動力模式下油耗≤16L/100km(以12m客車為例,中國典型城市工況);勻速工況純電動模式下電耗≤43kWh/100km,純電續駛里程≥50km,排放達到國六標準。整車企業牽頭,開發不少于2款插電式/增程式商用車,整車實現銷售≥1000臺。
5.3增程器系統開發與整車集成(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發內容:研究乘用車增程器專用發動機設計與控制、高效發電機系統、增程器系統集成等技術;開發體積小、比油耗低、綜合效率高的增程器專用發動機和增程器系統;開展整車集成技術與一體化最優控制技術研究。
考核指標:增程器系統比功率≥0.65kW/kg,增程器發動機比油耗≤220g/kWh,增程器發電機系統最高效率≥96%。所搭載整車排放達到國六標準,B狀態燃料消耗量(不含電能轉化的燃料消耗量)較第四階段油耗限值降低比例≥40%。增程器系統搭載整車,實現銷售≥1000套。
6.純電動力系統
6.1高性能純電動運動型多功能汽車(SUV)開發(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掌握純電動SUV整車集成技術、整車輕量化技術、整車安全性與電磁兼容性技術、整車環境適應性技術等整車關鍵技術;研發一體化驅動與傳動系統、高防護全氣候動力電池系統、智能化整車控制系統、總線電壓800伏左右的高壓電氣系統、電動轉向與回饋制動系統、高能效比電動冷暖一體化空調系統等關鍵子系統;開發全新SUV電動化底盤及整車。
考核指標:純電動SUV(車長≥4.5m)整車電耗≤13kWh/100km(工況法),純電續駛里程≥400km(工況法);0-100km/h加速時間≤6秒,最高車速≥150km/h;最大爬坡度≥45%;電制動降低電能消耗比例≥25%歐洲城區工況(ECE工況);充電時間≤20分鐘(30%-80%SOC);車身與底盤結構輕量化達10%以上(同比鋼結構車型);安全性達到中國新車評價規程(C-NCAP)五星要求;制定總線電壓800伏左右的高壓電氣系統設計規范。
6.2N2/N3類高性能純電動商用車動力平臺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掌握純電動商用車高效驅動技術、電池系統集成技術、整車智能化與控制技術、高壓集成控制技術、上裝系統智能控制技術、整車輕量化技術等關鍵技術;開發模塊化、系列化的純電動商用車智能化底盤,并應用于運輸類、作業類兩種車型;提升整車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和環境適應性;掌握整車的批量化生產工藝,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
考核指標:純電動商用車整車0-50km/h加速時間≤15秒,30分鐘最高車速≥100km/h,最大爬坡度≥30%,電制動降低電能消耗比例≥25%(GB/T18386最新工況);整備質量與同類燃油車相比不高出30%;N2運輸類商用車全氣候(環境溫度范圍覆蓋-20℃到40℃)續駛里程≥250km(GB/T18386最新工況),Ekg≤0.3kWh/(km˙t);N3作業類商用車全氣候(環境溫度范圍覆蓋-20℃到40℃)連續作業時間≥8h;形成年生產能力≥5000臺,實現千輛級銷售應用。
6.3基于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的高性能充電系統關鍵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掌握基于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的開發技術和雙向充放電拓撲及控制技術,研制出基于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的高性能單向和雙向充放電設備,突破新型大功率快速充放電系統的控制和安全技術;掌握無線雙向充電關鍵技術,無線充電系統的互操作性測試技術、充電頻率和電磁場對人體的影響分析及測試等技術。
考核指標:基于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的充電機產品效率≥97%,滿載比功率≥1.5kW/kg;研發輸出功率為3.3kW、6.6kW、10kW和60kW等系列化無線充電系統產品,無線充電距離≥20cm,無線充電系統整體最大效率≥92%,無線充電系統對人體的電磁場接觸限值應滿足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國際導則等相關標準的要求。實現批量裝車不少于50輛。形成2項以上無線充電相關的互操作性、安全性評價等國家(或行業)標準(或國際標準提案)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