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儲能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這一年,國家級儲能政策出臺,標志著儲能春天的來臨,企業加快開拓儲能市場,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可復制的商業模式。這一年,動力電池產業繼續吸引各路巨資進入,產能過剩開始引發市場擔憂。這一年,動力電池廠商“壓力山大”,上游原材料漲價、下游整車廠壓價,降本增效成關鍵詞。
斗轉星移,歲末年初,讓我們一起來重溫剛剛過去的2017——儲能發展紀元的開啟之年。
1、政策提速儲能發展
“千呼萬喚始出來。”從征求意見到正式出臺,歷時6個月的首個系統性的儲能產業發展政策《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終于在2017年10月問世?!吨笇б庖姟肥状蚊鞔_了儲能在我國能源產業中的戰略定位,提出未來10年儲能領域的發展目標和五大任務。《指導意見》對中國儲能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明確了儲能在我國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中的戰略定位,推動著中國儲能產業健康發展。
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文件,承上——此前儲能從未有過獨立的、專門的、全面的政策文件;啟下——《指導意見》之后,將會出臺更多細致、具體的儲能實施細則。政策推動下,沉寂多時的儲能產業由此煥發出勃勃生機,標志著儲能春天來臨,儲能盛宴開啟。
值得注意的是,《指導意見》中提出,鼓勵相關企業通過市場化思維,在電力體制改革的基礎上,豐富儲能的應用場景,同時先進儲能將納入中央和地方預算內資金重點支持方向,發揮資金引導作用。言下之意,國家給予儲能行業專項財政支持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沒有補貼未必是壞事。在儲能產業發展最初階段,儲能技術路線不明確,創新進步空間大,商業化方向尚不清晰,在國家層面直接以補貼方式發展儲能產業或將適得其反,扭曲能源市場化的發展進程,相較之下,通過觸發市場化行為則能更好推廣儲能。
除國家級儲能產業政策外,《完善電力輔助服務補償(市場)機制工作方案》的印發、山西省啟動電儲能參與調峰調頻輔助服務項目試點工作、江蘇省發布《客戶側儲能系統并網管理規定》以及山東、福建、新疆、山西等省區啟動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化建設試點方案和運營規則等政策措施,也正讓儲能逐步擺脫傳統體制、機制束縛,助推儲能發生量和質的改變。
2、市場技術共同發力
“春色滿園關不住。”相比其他能源行業,儲能行業起步較晚,政策出臺較晚,但發展速度卻是驚人。
2017年11月,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所屬中建三局中標全球規模最大的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電站——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國家示范項目一期工程。這是國家能源局批準的首個大型化學儲能國家示范項目,總規模為200MW/800MWh。
當前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化學儲能應用市場,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為27.7GW,其中抽水蓄能累計裝機占比最大,為99%,電化學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緊隨其后,為318.1MW,占比為1.1%,相比2016年同期增長18%。
儲能產業蓬勃發展,使儲能電池成為其中最耀眼的板塊。目前商業化應用的電池有鋰電池以及釩電池、鉛炭電池等。與此同時,根據市場需求以及不同應用場景,其他儲能技術創新、突破的步伐在2017年加速推進,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態勢。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超導儲能、鈉硫電池、石墨烯基電池、固態電池在技術上不斷攻克著一個又一個障礙。殊途同歸,盡管上述技術路線不盡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低成本、長壽命和高安全。
伴隨儲能規模應用,開發超高功率、安全的儲能電池技術是未來重要的研發方向,這一點已成為業內共識。隨著成本不斷下降、經濟性不斷提高,儲能技術新紀元時代已在路上。
3、商業模式持續進化
“路漫修遠,上下求索。”儲能產業也如其他新興產業一樣,商業模式的探索從未止步。
在商業化應用方面,在用戶側通過峰谷電價差實現套利、在電網側探索試行容量電價、發電側推動建立靈活電源補償機制等模式的實踐逐漸增多。
目前來看,儲能商業項目應用最多的是峰谷價差套利,江蘇、北京、廣東成為2017年國內儲能項目規劃建設投運最熱的3個地區,引發儲能企業的競相部署。協鑫智慧能源、南都電源、欣旺達、科陸電子、中天科技等企業建成投運儲能項目屢見報端。
在新能源發電領域配套建設儲能電站,是解決新能源消納難題的一個有效辦法。2017年儲能的靈活性應用價值不斷受到發電側的應用和重視。一是基于大型綜合能源基地的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系統開始建設,儲能成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二是發電企業和儲能廠商聯合探索“光伏+儲能”、“風電+儲能”的新型集成、調度解決方案,以華能青海直流側光伏儲能項目、北控清潔能源西藏羊易儲能電站、黃河水電青海風電場儲能項目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儲能項目先后投運或啟動規劃建設。
誠然,儲能的價值和意義毋庸贅述,但在市場經濟下,任何商業項目都要算一筆經濟賬,儲能成本高、經濟性差是目前繞不過的一道坎,投資回報率低削弱了儲能項目的融資吸引力。
不過,儲能的經濟性問題是暫時性的,隨著技術進步、儲能規模擴大以及示范項目的推進,儲能經濟性正加速到來,2018-2019年儲能或迎來拐點,屆時儲能可推廣的商業模式將極大拓展——光伏+儲能、與電動車快充模式結合的儲能、服務電能質量改善的移動應急儲能、離網地區儲能、與火力調頻電站結合的調頻儲能等。
4、動力電池冰火疊加
“海上明月共潮生。”動力電池是另一種儲能形式,應用在新能源汽車上,即為移動的儲能設備。近兩年伴隨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作為其“心臟”的動力電池也步入高速發展期。一時間,大量資本蜂擁而入,在動力電池領域內掀起投資熱潮。
2017年動力電池行業投資依舊火熱:寧德時代131.2億投資新建基地、銀隆100億元規劃新能源南京產業園、泰爾集團100億建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項目、孚能科技80億聯手北汽打造動力電池基地……
2017年鋰電池行業共發生46起擴產投資事件,電芯和PACK領域最為集中,為23起,占50%;其次是正極材料和隔膜領域,分別產生了5起和4起擴產投資事件。
從投資額來看,這46起事件總共產生644.52億元的投資額。其中電芯和PACK領域占比最大,總投資額為404.46億元,占比62.75%;緊隨其后的是負極材料領域,投資額為98億元,占比15.21%。
然而動力電池行業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目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200余家,預計2017年動力電池整體產能將破200GWh,而2017年各類新能源汽車對應的鋰電裝機或僅為30GWh,產能利用率僅為15%左右,過剩危機已然來臨。這輪產能過剩是結構性產能過剩,特點是低端產品過剩,中高端產品稀缺。產能過剩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動力電池企業面臨上擠下壓局面、庫存嚴重以及行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
2017年,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家企業的市場份額接近50%,前10大企業的市場份額達到了75%,行業一線企業通過技術優勢逐漸蠶食市場份額,二三線產業低端產能面臨被淘汰的危機,電池產業競爭格局正從群雄逐鹿進入寡頭競爭階段。
“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動力電池企業應開始有序考慮和謀劃,布局國際市場、加快實施智能制造等無疑將成為良策。
5、三元電池一枝獨秀
“一枝梅傲百花殘。”進入2017年,在眾多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中,三元電池一枝獨秀,裝機高歌猛進,這主要得益于補貼的傾斜。2017年1月1日起實施的《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提高了電動乘用車能耗要求和續航里程門檻要求,同時引入動力電池新國標,提升動力電池的安全性、循環壽命、充放電性能指標要求?!锻ㄖ访鞔_提出高能量密度電池車型將獲得1-1.2倍補貼,而三元鋰電池因能量密度高、體積小、重量輕等優點,開始成為市場主流。
2017年3月份出臺的《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中,要求到2020年新型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超過300Wh/kg,系統比能量達到260Wh/kg。具有強大儲能優勢的三元鋰電池可分為兩類——鎳鈷錳酸鋰電池(NCM)和鎳鈷鋁酸鋰(NCA),能量密度分別是170Wh/kg和230Wh/kg,均優于其他類型鋰電池;從技術層面來看,三元鋰電池提升空間更大,預計三元鋰電池能力密度最高可達300-330Wh/kg。
水漲船高,三元電池的強力市場需求帶來對原材料鈷等巨大需求,當前中國80%以上的鈷需求來自電池領域,供不應求的市場基本面促使鈷價飆升。目前鈷金屬價格在30美元/磅左右,且一貨難求。2017年鈷首現2000噸以上的供需缺口,今后國內電池領域對鈷的需求量將保持11.7%的復合增長率,且缺口將逐步擴大,鈷價繼續走高幾成定勢。
一邊是上游原材料價格瘋漲,一邊是下游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動力電池企業兩頭受壓,降成本壓力下,擴大生產規模、提升標準生產、降低采購交易成本成為電池廠商的不二選擇,同時三元電池技術路線也在向622和811高鎳材料方向邁進。
6、回收利用藍海開啟
“宜未雨而綢繆。”與動力電池火熱相呼應,電池回收起步。2017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方案》指出,電動汽車及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應負責建立廢舊回收網絡。動力電池回收由此迎來行業發展新機遇,投資藍海正式開啟。
此后,國家標準委又發布了《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拆解規范》《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產品規格尺寸》《汽車動力蓄電池編碼規則》《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余能檢測》等國標,使動力電池回收向前邁進一大步,構建起一個比較完善的國家標準體系。
隨著新能源車保有量的持續增長,與規模龐大的動力鋰電池需求相伴相生的是鋰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行業機遇,發展動力鋰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產業,既避免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也兼具可觀的經濟效益。
動力電池從電動汽車上退役,仍然具有70%-80%的容量,將其價值發揮到極致是企業探索的方向。2017年新能源汽車企業、儲能系統集成企業、動力電池企業、PACK和BMS企業、電池回收企業等產業鏈各參與方,紛紛加緊布局梯次利用儲能市場。工商業園區MW級梯次利用示范項目投運、鐵塔公司發布退役動力電池招標計劃等一系列動態進一步激發了梯次利用儲能市場的熱度。
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到2020年前后,我國純電動(含插電式)乘用車和混合動力乘用車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17萬噸。
分析認為,從廢舊動力鋰電池中回收鈷、鎳、錳、鋰及鐵和鋁等金屬所創造的市場規模將會在2018年爆發,達到52億元,2020年達到136億元,2023年將超過300億元。
中國動力電池回收體系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前行,雖然政策在不斷完善,明確了動力電池回收責任主體,各城市對電池回收利用政策也進行了積極探索,但在落實方面差距甚遠,體系還存在短板。
此外,動力電池回收是一個復雜、相互制約的產業,其發展需要匯聚多方合力,形成良性互動循環,才能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斗轉星移,歲末年初,讓我們一起來重溫剛剛過去的2017——儲能發展紀元的開啟之年。
1、政策提速儲能發展
“千呼萬喚始出來。”從征求意見到正式出臺,歷時6個月的首個系統性的儲能產業發展政策《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終于在2017年10月問世?!吨笇б庖姟肥状蚊鞔_了儲能在我國能源產業中的戰略定位,提出未來10年儲能領域的發展目標和五大任務。《指導意見》對中國儲能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明確了儲能在我國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中的戰略定位,推動著中國儲能產業健康發展。
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文件,承上——此前儲能從未有過獨立的、專門的、全面的政策文件;啟下——《指導意見》之后,將會出臺更多細致、具體的儲能實施細則。政策推動下,沉寂多時的儲能產業由此煥發出勃勃生機,標志著儲能春天來臨,儲能盛宴開啟。
值得注意的是,《指導意見》中提出,鼓勵相關企業通過市場化思維,在電力體制改革的基礎上,豐富儲能的應用場景,同時先進儲能將納入中央和地方預算內資金重點支持方向,發揮資金引導作用。言下之意,國家給予儲能行業專項財政支持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沒有補貼未必是壞事。在儲能產業發展最初階段,儲能技術路線不明確,創新進步空間大,商業化方向尚不清晰,在國家層面直接以補貼方式發展儲能產業或將適得其反,扭曲能源市場化的發展進程,相較之下,通過觸發市場化行為則能更好推廣儲能。
除國家級儲能產業政策外,《完善電力輔助服務補償(市場)機制工作方案》的印發、山西省啟動電儲能參與調峰調頻輔助服務項目試點工作、江蘇省發布《客戶側儲能系統并網管理規定》以及山東、福建、新疆、山西等省區啟動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化建設試點方案和運營規則等政策措施,也正讓儲能逐步擺脫傳統體制、機制束縛,助推儲能發生量和質的改變。
2、市場技術共同發力
“春色滿園關不住。”相比其他能源行業,儲能行業起步較晚,政策出臺較晚,但發展速度卻是驚人。
2017年11月,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所屬中建三局中標全球規模最大的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電站——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國家示范項目一期工程。這是國家能源局批準的首個大型化學儲能國家示范項目,總規模為200MW/800MWh。
當前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化學儲能應用市場,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為27.7GW,其中抽水蓄能累計裝機占比最大,為99%,電化學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緊隨其后,為318.1MW,占比為1.1%,相比2016年同期增長18%。
儲能產業蓬勃發展,使儲能電池成為其中最耀眼的板塊。目前商業化應用的電池有鋰電池以及釩電池、鉛炭電池等。與此同時,根據市場需求以及不同應用場景,其他儲能技術創新、突破的步伐在2017年加速推進,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態勢。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超導儲能、鈉硫電池、石墨烯基電池、固態電池在技術上不斷攻克著一個又一個障礙。殊途同歸,盡管上述技術路線不盡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低成本、長壽命和高安全。
伴隨儲能規模應用,開發超高功率、安全的儲能電池技術是未來重要的研發方向,這一點已成為業內共識。隨著成本不斷下降、經濟性不斷提高,儲能技術新紀元時代已在路上。
3、商業模式持續進化
“路漫修遠,上下求索。”儲能產業也如其他新興產業一樣,商業模式的探索從未止步。
在商業化應用方面,在用戶側通過峰谷電價差實現套利、在電網側探索試行容量電價、發電側推動建立靈活電源補償機制等模式的實踐逐漸增多。
目前來看,儲能商業項目應用最多的是峰谷價差套利,江蘇、北京、廣東成為2017年國內儲能項目規劃建設投運最熱的3個地區,引發儲能企業的競相部署。協鑫智慧能源、南都電源、欣旺達、科陸電子、中天科技等企業建成投運儲能項目屢見報端。
在新能源發電領域配套建設儲能電站,是解決新能源消納難題的一個有效辦法。2017年儲能的靈活性應用價值不斷受到發電側的應用和重視。一是基于大型綜合能源基地的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系統開始建設,儲能成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二是發電企業和儲能廠商聯合探索“光伏+儲能”、“風電+儲能”的新型集成、調度解決方案,以華能青海直流側光伏儲能項目、北控清潔能源西藏羊易儲能電站、黃河水電青海風電場儲能項目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儲能項目先后投運或啟動規劃建設。
誠然,儲能的價值和意義毋庸贅述,但在市場經濟下,任何商業項目都要算一筆經濟賬,儲能成本高、經濟性差是目前繞不過的一道坎,投資回報率低削弱了儲能項目的融資吸引力。
不過,儲能的經濟性問題是暫時性的,隨著技術進步、儲能規模擴大以及示范項目的推進,儲能經濟性正加速到來,2018-2019年儲能或迎來拐點,屆時儲能可推廣的商業模式將極大拓展——光伏+儲能、與電動車快充模式結合的儲能、服務電能質量改善的移動應急儲能、離網地區儲能、與火力調頻電站結合的調頻儲能等。
4、動力電池冰火疊加
“海上明月共潮生。”動力電池是另一種儲能形式,應用在新能源汽車上,即為移動的儲能設備。近兩年伴隨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作為其“心臟”的動力電池也步入高速發展期。一時間,大量資本蜂擁而入,在動力電池領域內掀起投資熱潮。
2017年動力電池行業投資依舊火熱:寧德時代131.2億投資新建基地、銀隆100億元規劃新能源南京產業園、泰爾集團100億建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項目、孚能科技80億聯手北汽打造動力電池基地……
2017年鋰電池行業共發生46起擴產投資事件,電芯和PACK領域最為集中,為23起,占50%;其次是正極材料和隔膜領域,分別產生了5起和4起擴產投資事件。
從投資額來看,這46起事件總共產生644.52億元的投資額。其中電芯和PACK領域占比最大,總投資額為404.46億元,占比62.75%;緊隨其后的是負極材料領域,投資額為98億元,占比15.21%。
然而動力電池行業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目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200余家,預計2017年動力電池整體產能將破200GWh,而2017年各類新能源汽車對應的鋰電裝機或僅為30GWh,產能利用率僅為15%左右,過剩危機已然來臨。這輪產能過剩是結構性產能過剩,特點是低端產品過剩,中高端產品稀缺。產能過剩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動力電池企業面臨上擠下壓局面、庫存嚴重以及行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
2017年,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家企業的市場份額接近50%,前10大企業的市場份額達到了75%,行業一線企業通過技術優勢逐漸蠶食市場份額,二三線產業低端產能面臨被淘汰的危機,電池產業競爭格局正從群雄逐鹿進入寡頭競爭階段。
“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動力電池企業應開始有序考慮和謀劃,布局國際市場、加快實施智能制造等無疑將成為良策。
5、三元電池一枝獨秀
“一枝梅傲百花殘。”進入2017年,在眾多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中,三元電池一枝獨秀,裝機高歌猛進,這主要得益于補貼的傾斜。2017年1月1日起實施的《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提高了電動乘用車能耗要求和續航里程門檻要求,同時引入動力電池新國標,提升動力電池的安全性、循環壽命、充放電性能指標要求?!锻ㄖ访鞔_提出高能量密度電池車型將獲得1-1.2倍補貼,而三元鋰電池因能量密度高、體積小、重量輕等優點,開始成為市場主流。
2017年3月份出臺的《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中,要求到2020年新型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超過300Wh/kg,系統比能量達到260Wh/kg。具有強大儲能優勢的三元鋰電池可分為兩類——鎳鈷錳酸鋰電池(NCM)和鎳鈷鋁酸鋰(NCA),能量密度分別是170Wh/kg和230Wh/kg,均優于其他類型鋰電池;從技術層面來看,三元鋰電池提升空間更大,預計三元鋰電池能力密度最高可達300-330Wh/kg。
水漲船高,三元電池的強力市場需求帶來對原材料鈷等巨大需求,當前中國80%以上的鈷需求來自電池領域,供不應求的市場基本面促使鈷價飆升。目前鈷金屬價格在30美元/磅左右,且一貨難求。2017年鈷首現2000噸以上的供需缺口,今后國內電池領域對鈷的需求量將保持11.7%的復合增長率,且缺口將逐步擴大,鈷價繼續走高幾成定勢。
一邊是上游原材料價格瘋漲,一邊是下游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動力電池企業兩頭受壓,降成本壓力下,擴大生產規模、提升標準生產、降低采購交易成本成為電池廠商的不二選擇,同時三元電池技術路線也在向622和811高鎳材料方向邁進。
6、回收利用藍海開啟
“宜未雨而綢繆。”與動力電池火熱相呼應,電池回收起步。2017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方案》指出,電動汽車及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應負責建立廢舊回收網絡。動力電池回收由此迎來行業發展新機遇,投資藍海正式開啟。
此后,國家標準委又發布了《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拆解規范》《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產品規格尺寸》《汽車動力蓄電池編碼規則》《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余能檢測》等國標,使動力電池回收向前邁進一大步,構建起一個比較完善的國家標準體系。
隨著新能源車保有量的持續增長,與規模龐大的動力鋰電池需求相伴相生的是鋰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行業機遇,發展動力鋰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產業,既避免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也兼具可觀的經濟效益。
動力電池從電動汽車上退役,仍然具有70%-80%的容量,將其價值發揮到極致是企業探索的方向。2017年新能源汽車企業、儲能系統集成企業、動力電池企業、PACK和BMS企業、電池回收企業等產業鏈各參與方,紛紛加緊布局梯次利用儲能市場。工商業園區MW級梯次利用示范項目投運、鐵塔公司發布退役動力電池招標計劃等一系列動態進一步激發了梯次利用儲能市場的熱度。
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到2020年前后,我國純電動(含插電式)乘用車和混合動力乘用車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17萬噸。
分析認為,從廢舊動力鋰電池中回收鈷、鎳、錳、鋰及鐵和鋁等金屬所創造的市場規模將會在2018年爆發,達到52億元,2020年達到136億元,2023年將超過300億元。
中國動力電池回收體系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前行,雖然政策在不斷完善,明確了動力電池回收責任主體,各城市對電池回收利用政策也進行了積極探索,但在落實方面差距甚遠,體系還存在短板。
此外,動力電池回收是一個復雜、相互制約的產業,其發展需要匯聚多方合力,形成良性互動循環,才能推動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