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人們還能清晰地記得去年10月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做的那場神奇的展示:一聲令下,園區里的32臺新能源電動車同時放電,400千瓦的電能瞬間匯入園區電網。這是特銳德打造的“汽車充電網”與“新能源微網”雙向融合系統,運行四個多月,該系統使特銳德園區用電成本下降30%,它所實現的“能量雙向流動”,將開啟一個能源新時代。
實際上,這個“微電網”并不僅僅是讓汽車實現充放電那么簡單。它創新性地實現了雙向配網、分布式光伏風電、智慧儲能、電動汽車充放電、電熱轉換等多能源交互管理,是具備能量路由、交直柔混網、并離網切換、供需側管控、電網友好交互、全景信息融合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能量魔方”,既可以與外部電網并網運行,也可以孤網自治運行。該系統將原先各個電力系統冗余的功能合并之后,設備投資下降30%,用戶用電成本也將下降30%。
打造“微電網”,讓能源也學會思考
在特銳德園區內,有一套集變電、配電、光伏發電、汽車充放電、儲能于一身的“多能魔方”,它既能通過光伏發電或國家電網給汽車充電,也能讓汽車放電供園區使用。這種“反其道行之”的探索,來源于特銳德對未來能源的思考。
特銳德副總裁周君告訴記者,公司一直站在未來能源革命的角度,尤其是如何應對新能源時代的到來而思考。未來能源的發展方向是什么?“第一,可再生能源將占較大比例,特別是分布式光能和風能,到2030年占比不會低于50%。第二,能源實現友好化供需互動,呈現智能、開放、友好、全景透明的電網形態。第三,電動汽車將得到大力推廣,按照我國的發展計劃,到2030年電動汽車預計將不低于8000萬輛,電動汽車將融入電網。第四,儲能的發展將對未來電網起到極大促進作用,電網將更加柔性堅強。第五,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將在能源領域進行深度開發利用。”周君解釋說,目前新能源領域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棄風、棄光”現象,即因為消納能力不足、外送能力有限,造成了投入和能源極大的浪費。
特銳德敏銳地察覺,未來儲能必然與大電網進行融合,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發展,能源將學會思考,能源輸送將變得靈活,未來的用電方案將發生革命性變化。基于此,特銳德決定,先在電動汽車身上“試招”,讓電動汽車和多能箱變成為儲能和調能的重要載體,實現用戶側就地消納多種能源,打造一個自循環的“微電網”。
每輛車都是儲能工具,自動實現“削峰填谷”
“選擇電動車,是因為它將成為供電領域負荷增量最大的推動者。”據周君介紹,電動汽車正在以指數級的速度增長。目前,全國電動汽車的總量不到200萬輛,尚且看不出“威力”,但是當電動汽車突破5000萬輛、8000萬輛甚至增至1億輛的時候,電動汽車每天的充放電量將達到30億度,電動汽車的用電量將超過終端居民消費負荷的50%以上,能源結構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對國家電網的“分配”也將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為了保證合理有序充電,我們的設計理念是:把每輛電動汽車變成一個儲能工具。”周君說。據了解,按照目前的設計,每輛電動汽車充一次電大約可以跑200公里。但是據大數據統計,北京人平均每天行駛60—70公里,上海人平均每天行駛35公里,青島人平均每天行駛不到30公里,有大量的汽車電量是“富余”的。特銳德在設計電動汽車充電系統的同時,也做好了放電的鋪墊,同樣一根電纜背后連接的控制系統支持充放雙向變換,電動車可以在夜間能源充足、電價最低的時候進行充電,在白天園區停放閑置又是用電高峰階段時進行放電,既讓用戶賺了差價,也有效實現了能源的再分配,彌補了電能峰谷的差距,更降低了園區的用電成本。
創新運營模式,新能源微網成為智能電網的“有機細胞”
在特銳德有一句名言:不是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開發什么,而是我們創新什么市場就需要什么。于是,特銳德2014年發布首個顛覆傳統的“汽車群充電系統”;2015年發布“CMS主動柔性智能充電”系統;2016年發布“充電網、車聯網、能源網”三網融合大數據云平臺;2017年,“汽車充電網”與“新能源微網”雙向融合系統上線。
目前,全國多個產業園區、特色小鎮、高校、政府新區等都在積極與特銳德接洽當中,有更多的項目紛紛落地投建,將有更多的園區、業主享受新能源的一份紅利與價值。未來,新能源微電網將成為智能電網組成的“有機細胞”,將引領未來新能源的一場革命。
實際上,這個“微電網”并不僅僅是讓汽車實現充放電那么簡單。它創新性地實現了雙向配網、分布式光伏風電、智慧儲能、電動汽車充放電、電熱轉換等多能源交互管理,是具備能量路由、交直柔混網、并離網切換、供需側管控、電網友好交互、全景信息融合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能量魔方”,既可以與外部電網并網運行,也可以孤網自治運行。該系統將原先各個電力系統冗余的功能合并之后,設備投資下降30%,用戶用電成本也將下降30%。
打造“微電網”,讓能源也學會思考
在特銳德園區內,有一套集變電、配電、光伏發電、汽車充放電、儲能于一身的“多能魔方”,它既能通過光伏發電或國家電網給汽車充電,也能讓汽車放電供園區使用。這種“反其道行之”的探索,來源于特銳德對未來能源的思考。
特銳德副總裁周君告訴記者,公司一直站在未來能源革命的角度,尤其是如何應對新能源時代的到來而思考。未來能源的發展方向是什么?“第一,可再生能源將占較大比例,特別是分布式光能和風能,到2030年占比不會低于50%。第二,能源實現友好化供需互動,呈現智能、開放、友好、全景透明的電網形態。第三,電動汽車將得到大力推廣,按照我國的發展計劃,到2030年電動汽車預計將不低于8000萬輛,電動汽車將融入電網。第四,儲能的發展將對未來電網起到極大促進作用,電網將更加柔性堅強。第五,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將在能源領域進行深度開發利用。”周君解釋說,目前新能源領域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棄風、棄光”現象,即因為消納能力不足、外送能力有限,造成了投入和能源極大的浪費。
特銳德敏銳地察覺,未來儲能必然與大電網進行融合,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發展,能源將學會思考,能源輸送將變得靈活,未來的用電方案將發生革命性變化。基于此,特銳德決定,先在電動汽車身上“試招”,讓電動汽車和多能箱變成為儲能和調能的重要載體,實現用戶側就地消納多種能源,打造一個自循環的“微電網”。
每輛車都是儲能工具,自動實現“削峰填谷”
“選擇電動車,是因為它將成為供電領域負荷增量最大的推動者。”據周君介紹,電動汽車正在以指數級的速度增長。目前,全國電動汽車的總量不到200萬輛,尚且看不出“威力”,但是當電動汽車突破5000萬輛、8000萬輛甚至增至1億輛的時候,電動汽車每天的充放電量將達到30億度,電動汽車的用電量將超過終端居民消費負荷的50%以上,能源結構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對國家電網的“分配”也將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為了保證合理有序充電,我們的設計理念是:把每輛電動汽車變成一個儲能工具。”周君說。據了解,按照目前的設計,每輛電動汽車充一次電大約可以跑200公里。但是據大數據統計,北京人平均每天行駛60—70公里,上海人平均每天行駛35公里,青島人平均每天行駛不到30公里,有大量的汽車電量是“富余”的。特銳德在設計電動汽車充電系統的同時,也做好了放電的鋪墊,同樣一根電纜背后連接的控制系統支持充放雙向變換,電動車可以在夜間能源充足、電價最低的時候進行充電,在白天園區停放閑置又是用電高峰階段時進行放電,既讓用戶賺了差價,也有效實現了能源的再分配,彌補了電能峰谷的差距,更降低了園區的用電成本。
創新運營模式,新能源微網成為智能電網的“有機細胞”
在特銳德有一句名言:不是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開發什么,而是我們創新什么市場就需要什么。于是,特銳德2014年發布首個顛覆傳統的“汽車群充電系統”;2015年發布“CMS主動柔性智能充電”系統;2016年發布“充電網、車聯網、能源網”三網融合大數據云平臺;2017年,“汽車充電網”與“新能源微網”雙向融合系統上線。
目前,全國多個產業園區、特色小鎮、高校、政府新區等都在積極與特銳德接洽當中,有更多的項目紛紛落地投建,將有更多的園區、業主享受新能源的一份紅利與價值。未來,新能源微電網將成為智能電網組成的“有機細胞”,將引領未來新能源的一場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