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53GW的新增裝機,讓2017年光伏產業發展再攀高峰。一片欣欣向榮的盛況之下,瘋狂擴產似乎在所難免,但是面對2018年可能會收縮的國內市場以及已然顯現的國際市場貿易風險,降價也已開始,產能過剩還會只是“狼來了”?
“我們要特別警惕產業過熱問題,不管是在上游多晶硅,還是在下游的電池片等環節,目前擴產都很厲害。我們的市場跟不跟得上這種擴張,我希望我們的企業在擴產時要考慮全面,并且做好技術儲備,分步邁進。我們非常不愿意2011年左右的時候光伏制造業過剩的情況再次發生。”一年一度的光伏回顧和展望會上,最為重磅的回顧展望之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說出了自己對于這一行業的擔憂。
產能過剩,這似乎是大家公認的觀點,但是從近幾年國內光伏的發展狀況來看,每一次的產能過剩危機似乎都只是“狼來了”而已,市場最終還是完成了絕大部分產能的吸收。
“產能過剩確實比較明顯。2016年和2017年這兩年組件供應趨緊,因此企業規劃了大量新增產能,這一方面會造成供應上產能的增加,另一方面單位成本也會下降。”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認為,“未來整個市場能否吸收國內的光伏產能關鍵還是要看2018年的裝機市場有多大,如果能維持在50~60GW,問題就不會太大。”
無論光伏新增裝機是否到達了峰值,毋庸置疑的是,光伏的市場需求確實呈現出此消彼長,不斷增加的趨勢。
那么,我們該怎么看待光伏產能的過剩?是優勝劣汰,淘汰落后,還是緊跟市場的步伐?
「 市場變數 」
“光伏產業不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產業,不是簡單以供求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實際結果,其中很大一部分受國內補貼政策影響,同樣受國外各國的補貼政策的影響。目前產能足夠,但是國內政策和國際市場的變化很難預測,產能過剩或者供大于求并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紅煒對《能源》記者說。
從光伏產能過剩最為嚴重的2011年來看,彼時光伏全球供應量為70GW,但是需求只有27.5GW,產能嚴重過剩,但是隨著之后國內補貼政策的出臺,以及美國、日本等市場的興起,供求關系逐漸得到扭轉。國內國際政策無疑是影響光伏供求的一大變數。
而對于預測的2017年光伏新增裝機規模出入較大的問題,彭博新能源財經亞太區總經理 Justin Wu 曾表示:“中國 2017 年的光伏裝機規模比我們年初的預測高20GW。主要原因有兩方面:首先,盡管補貼負擔日益嚴重、限電問題持續蔓延,但受行業發展的壓力驅動,中國監管機構并未嚴格限制地面電站的新建指標規模。開發商幾乎全部默認將在未來幾年中拿到補貼。”
與此同時,雖然國內光伏產業面臨海外市場的種種貿易保護,比如最近的美國和印度的貿易保護措施。但是從全球范圍來看,也可以看到中東、北非、墨西哥等市場的發展潛力。
“除了歐洲、日本、美國、中國、印度和其他市場,今年彭博把中東、北非、土耳其、拉美、東南亞單獨列了出來,也就是說這些市場的份額是越來越大的,在五大市場之外,其他市場可以占到32%。”彭博新能源財經分析師劉雨菁在光伏回顧和展望會上表示。
除了政策是光伏市場的一大變數,技術的快速進步也影響著行業供需的變化,尤其是隨著光伏技術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技術走向產業化,新技術產能和舊技術產能之間的轉換顯得尤為重要。
「 擴產的邏輯 」
擴產儼然成為2017年光伏全產業發展的主旋律。
賽迪智庫發布的《2018年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形勢展望》顯示,在供給側,各環節新增及技改產能在2018年逐步釋放。多晶硅原有企業技改產能投產、部分企業也在重新進入多晶硅領域,產能在逐步增大,至2018年底,國內多晶硅產能可能達到39.4萬噸;硅片企業單晶硅片擴產產能釋放,多晶硅片通過金剛線技改也陸續增大產能;電池片企業紛紛通過黑硅技術、PERC技術、N型電池技術等進行技改,提升電池產能,高效電池產能在增大;組件企業加速對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改造,生產能力不斷提升,有效產能逐步擴大。
據悉,保利協鑫在新疆建設總產能為6萬噸的多晶硅生產基地,2018年將完成前兩期4萬噸的投產;通威股份規劃的包頭5萬噸以及樂山5萬噸產能將在2018年各完成一期2.5萬噸的投產,也就是共計5萬噸投產;東方希望12萬噸多晶硅規劃,一期3萬噸將于2018年投產;天宏瑞科1.9萬噸多晶硅項目將在2018年投產。
2018年1月20日,全球最大單晶硅制造商隆基股份發布《單晶硅片業務三年(2018-2020)戰略規劃》。規劃中提出隆基股份要在2017年底硅片產能15GW的基礎上,力爭在今年將單晶硅片產能提升至28GW;中環股份在2017年底單晶硅片的產能有望達到12GW,在2018年底單晶產能將達到23GW。
而在此前,通威股份也發布了20GW的高效晶硅電池生產項目規劃,預計未來3~5年投產;阿特斯在2017年12月31日之前電池片總產能達到5.45GW,計劃在2018年底電池片產能達到約7GW。
毋庸置疑,光伏產業因為技術進步突飛猛進,需求更多的是迅速地提高某種技術和設備的產能來增加市場上的競爭力。
“光伏行業是一個高技術行業,技術迭代特別快。之前,我做了一個調研,企業從硅片到組件,全產業鏈,生產1GW組件大概需要多少生產人員、銷售人員、管理人員,有的企業是8000多人,有的則是2000多人,有的企業是500人,根本的區別在于一個是老產能,一個是全新的產能。可見,企業如果不上新產能,產品就不具備市場競爭力,就會被淘汰。”資深光伏行業研究員、北京先見能源咨詢有限公司技術標準部副總經理王淑娟對《能源》記者說,“因此,我支持擴產,但不支持大規模擴產。同樣因為技術進步快,如果目前產能擴張太大,則將來大量舊產能有可能就會變成企業包袱。然而,與之相悖的是,企業都希望通過擴產能來攤低成本。”
事實上,在新的技術擴起來之后,舊的技術產能并不會立馬被淘汰掉,會持續占領一些低端市場。因此,即便總體的光伏產能過剩,但對于市場需求旺盛的高效或者是滿足光伏領跑者的產品產能而言,集中供應的能力可能仍然受限。與此同時,隨著高效產能的不斷投產,沒有資金能力進行技術產能更迭的中小企業生存空間,或將進一步被壓縮。
「 中小企業承壓 」
如果把光伏企業分成不同的陣線,如第一、第二、第三集團等,那么目前第一、第二集團的領先企業產能利用率非常的高,幾乎都是滿產狀態。而第三集團則是一些中小品牌,采取的往往是一種機會主義的策略,在前兩個集團生產不能滿足市場要求時進入來供給市場,這一部分企業存在的相對產能過剩比較嚴重。
在被問及產能過剩問題時,亞洲光伏產業協會副主席、賀利氏光伏總裁李海德對記者做了如上比喻。
“這些中小企業往往沒有足夠資金去購買原材料,供給也是波動性的,有些時間會是產能過剩的清況。”李海德說。
據悉,國內部分中小型光伏企業正加速IPO,募集資金繼續投資光伏產業,部分外圍企業也開始布局光伏產品制造。但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想要跟上技術更新的速度還需要很強的資金實力。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家光伏小企業,2017年效益很好,盈利達到800多萬。但到2017年底時,行業普遍更換了新的產線時,這家企業選擇了賣掉原來的設備退出。
“如果此時不更換生產線,那么其產品就會失去競爭力。但是,如果要把原來的設備全部更換為新產線,大概需要1000萬才能把產能全部改造完成,所以只好賣掉。”該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坦言。
「 單晶or多晶 」
不難看出,由于對高效光伏產品的需求旺盛,這一輪的擴產主要以單晶為主。
的確,從未來的市場來看,隨著分布式光伏占比的不斷提高,用地或者屋頂方面的價格也會水漲船高,對于單位面積發更多電量的高效組件的需求就會激增,單晶和多晶的高效產品并存,并不完全是單晶市場這樣一個大的區分,主要還是高效組件和普通組件拉開檔次,高效組件的占比逐年提高。
但就目前的性價比來講,單晶的性價比較高,現在單多晶的主流產品差相差10W,至少也保持7、8分錢的價差,才是一個合理價差。如果是特別復雜的應用場景,比如水上光伏,可能要保持一毛多的價差才是合理價差。
“如今價差已經是2、3分錢,在這種情況下,單晶的優勢比較明顯,如果單晶產能又足夠,單晶還是會有向上漲的趨勢的。這也是為什么目前光伏的擴產主要以單晶為主。”王淑娟分析。
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顯示,2017年的全球單多晶組件市場份額為28%和72%,2018年預計將會為39%和61%,而2019年將會分別達到50%。
“對于單晶和多晶,未來市場單晶比例會稍多一些達到60%,但我認為多晶產品不會消失,因為它的價格比較經濟。” 李海德預測。
“我們要特別警惕產業過熱問題,不管是在上游多晶硅,還是在下游的電池片等環節,目前擴產都很厲害。我們的市場跟不跟得上這種擴張,我希望我們的企業在擴產時要考慮全面,并且做好技術儲備,分步邁進。我們非常不愿意2011年左右的時候光伏制造業過剩的情況再次發生。”一年一度的光伏回顧和展望會上,最為重磅的回顧展望之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說出了自己對于這一行業的擔憂。
產能過剩,這似乎是大家公認的觀點,但是從近幾年國內光伏的發展狀況來看,每一次的產能過剩危機似乎都只是“狼來了”而已,市場最終還是完成了絕大部分產能的吸收。
“產能過剩確實比較明顯。2016年和2017年這兩年組件供應趨緊,因此企業規劃了大量新增產能,這一方面會造成供應上產能的增加,另一方面單位成本也會下降。”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認為,“未來整個市場能否吸收國內的光伏產能關鍵還是要看2018年的裝機市場有多大,如果能維持在50~60GW,問題就不會太大。”
無論光伏新增裝機是否到達了峰值,毋庸置疑的是,光伏的市場需求確實呈現出此消彼長,不斷增加的趨勢。
那么,我們該怎么看待光伏產能的過剩?是優勝劣汰,淘汰落后,還是緊跟市場的步伐?
「 市場變數 」
“光伏產業不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產業,不是簡單以供求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實際結果,其中很大一部分受國內補貼政策影響,同樣受國外各國的補貼政策的影響。目前產能足夠,但是國內政策和國際市場的變化很難預測,產能過剩或者供大于求并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紅煒對《能源》記者說。
從光伏產能過剩最為嚴重的2011年來看,彼時光伏全球供應量為70GW,但是需求只有27.5GW,產能嚴重過剩,但是隨著之后國內補貼政策的出臺,以及美國、日本等市場的興起,供求關系逐漸得到扭轉。國內國際政策無疑是影響光伏供求的一大變數。
而對于預測的2017年光伏新增裝機規模出入較大的問題,彭博新能源財經亞太區總經理 Justin Wu 曾表示:“中國 2017 年的光伏裝機規模比我們年初的預測高20GW。主要原因有兩方面:首先,盡管補貼負擔日益嚴重、限電問題持續蔓延,但受行業發展的壓力驅動,中國監管機構并未嚴格限制地面電站的新建指標規模。開發商幾乎全部默認將在未來幾年中拿到補貼。”
與此同時,雖然國內光伏產業面臨海外市場的種種貿易保護,比如最近的美國和印度的貿易保護措施。但是從全球范圍來看,也可以看到中東、北非、墨西哥等市場的發展潛力。
“除了歐洲、日本、美國、中國、印度和其他市場,今年彭博把中東、北非、土耳其、拉美、東南亞單獨列了出來,也就是說這些市場的份額是越來越大的,在五大市場之外,其他市場可以占到32%。”彭博新能源財經分析師劉雨菁在光伏回顧和展望會上表示。
除了政策是光伏市場的一大變數,技術的快速進步也影響著行業供需的變化,尤其是隨著光伏技術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技術走向產業化,新技術產能和舊技術產能之間的轉換顯得尤為重要。
「 擴產的邏輯 」
擴產儼然成為2017年光伏全產業發展的主旋律。
賽迪智庫發布的《2018年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形勢展望》顯示,在供給側,各環節新增及技改產能在2018年逐步釋放。多晶硅原有企業技改產能投產、部分企業也在重新進入多晶硅領域,產能在逐步增大,至2018年底,國內多晶硅產能可能達到39.4萬噸;硅片企業單晶硅片擴產產能釋放,多晶硅片通過金剛線技改也陸續增大產能;電池片企業紛紛通過黑硅技術、PERC技術、N型電池技術等進行技改,提升電池產能,高效電池產能在增大;組件企業加速對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改造,生產能力不斷提升,有效產能逐步擴大。
據悉,保利協鑫在新疆建設總產能為6萬噸的多晶硅生產基地,2018年將完成前兩期4萬噸的投產;通威股份規劃的包頭5萬噸以及樂山5萬噸產能將在2018年各完成一期2.5萬噸的投產,也就是共計5萬噸投產;東方希望12萬噸多晶硅規劃,一期3萬噸將于2018年投產;天宏瑞科1.9萬噸多晶硅項目將在2018年投產。
2018年1月20日,全球最大單晶硅制造商隆基股份發布《單晶硅片業務三年(2018-2020)戰略規劃》。規劃中提出隆基股份要在2017年底硅片產能15GW的基礎上,力爭在今年將單晶硅片產能提升至28GW;中環股份在2017年底單晶硅片的產能有望達到12GW,在2018年底單晶產能將達到23GW。
而在此前,通威股份也發布了20GW的高效晶硅電池生產項目規劃,預計未來3~5年投產;阿特斯在2017年12月31日之前電池片總產能達到5.45GW,計劃在2018年底電池片產能達到約7GW。
毋庸置疑,光伏產業因為技術進步突飛猛進,需求更多的是迅速地提高某種技術和設備的產能來增加市場上的競爭力。
“光伏行業是一個高技術行業,技術迭代特別快。之前,我做了一個調研,企業從硅片到組件,全產業鏈,生產1GW組件大概需要多少生產人員、銷售人員、管理人員,有的企業是8000多人,有的則是2000多人,有的企業是500人,根本的區別在于一個是老產能,一個是全新的產能。可見,企業如果不上新產能,產品就不具備市場競爭力,就會被淘汰。”資深光伏行業研究員、北京先見能源咨詢有限公司技術標準部副總經理王淑娟對《能源》記者說,“因此,我支持擴產,但不支持大規模擴產。同樣因為技術進步快,如果目前產能擴張太大,則將來大量舊產能有可能就會變成企業包袱。然而,與之相悖的是,企業都希望通過擴產能來攤低成本。”
事實上,在新的技術擴起來之后,舊的技術產能并不會立馬被淘汰掉,會持續占領一些低端市場。因此,即便總體的光伏產能過剩,但對于市場需求旺盛的高效或者是滿足光伏領跑者的產品產能而言,集中供應的能力可能仍然受限。與此同時,隨著高效產能的不斷投產,沒有資金能力進行技術產能更迭的中小企業生存空間,或將進一步被壓縮。
「 中小企業承壓 」
如果把光伏企業分成不同的陣線,如第一、第二、第三集團等,那么目前第一、第二集團的領先企業產能利用率非常的高,幾乎都是滿產狀態。而第三集團則是一些中小品牌,采取的往往是一種機會主義的策略,在前兩個集團生產不能滿足市場要求時進入來供給市場,這一部分企業存在的相對產能過剩比較嚴重。
在被問及產能過剩問題時,亞洲光伏產業協會副主席、賀利氏光伏總裁李海德對記者做了如上比喻。
“這些中小企業往往沒有足夠資金去購買原材料,供給也是波動性的,有些時間會是產能過剩的清況。”李海德說。
據悉,國內部分中小型光伏企業正加速IPO,募集資金繼續投資光伏產業,部分外圍企業也開始布局光伏產品制造。但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想要跟上技術更新的速度還需要很強的資金實力。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家光伏小企業,2017年效益很好,盈利達到800多萬。但到2017年底時,行業普遍更換了新的產線時,這家企業選擇了賣掉原來的設備退出。
“如果此時不更換生產線,那么其產品就會失去競爭力。但是,如果要把原來的設備全部更換為新產線,大概需要1000萬才能把產能全部改造完成,所以只好賣掉。”該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坦言。
「 單晶or多晶 」
不難看出,由于對高效光伏產品的需求旺盛,這一輪的擴產主要以單晶為主。
的確,從未來的市場來看,隨著分布式光伏占比的不斷提高,用地或者屋頂方面的價格也會水漲船高,對于單位面積發更多電量的高效組件的需求就會激增,單晶和多晶的高效產品并存,并不完全是單晶市場這樣一個大的區分,主要還是高效組件和普通組件拉開檔次,高效組件的占比逐年提高。
但就目前的性價比來講,單晶的性價比較高,現在單多晶的主流產品差相差10W,至少也保持7、8分錢的價差,才是一個合理價差。如果是特別復雜的應用場景,比如水上光伏,可能要保持一毛多的價差才是合理價差。
“如今價差已經是2、3分錢,在這種情況下,單晶的優勢比較明顯,如果單晶產能又足夠,單晶還是會有向上漲的趨勢的。這也是為什么目前光伏的擴產主要以單晶為主。”王淑娟分析。
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顯示,2017年的全球單多晶組件市場份額為28%和72%,2018年預計將會為39%和61%,而2019年將會分別達到50%。
“對于單晶和多晶,未來市場單晶比例會稍多一些達到60%,但我認為多晶產品不會消失,因為它的價格比較經濟。” 李海德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