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供暖季接近尾聲,歲末年初的那場波及全國、史無前例的氣荒隨之劃上了句號,但關于氣荒成因及其解決之道的熱議仍在繼續。業內普遍認可的觀點是,作為調節天然氣供需平衡的“中樞”,當前我國天然氣儲運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于“供需兩旺”的天然氣生產和消費需求增長,成為2017年天然氣迎峰度冬的明顯短板。而這塊短板如不盡快彌補,天然氣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只能是“紙上談兵”。
縱觀歐美發達國家成熟天然氣市場運營經驗,以必要的應急調峰能力平抑季節性消費差異,是天然氣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當前全球天然氣調峰應急儲備能力平均水平超過10%(占年消費總量的比例),中國只有約3%。按國際經驗,當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到或超過30%,相應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就需超過消費量的12%。2017年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高達39%,且隨著我國天然氣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此數字仍將快速上升。加之管網設施能力建設滯后導致LNG接收站應急調峰作用難以充分發揮,氣荒的大規模發生成為必然。在此背景下,強推儲氣能力建設已成必須之舉。
從近期官方人士在公開場合的表態,以及《加快儲氣能力建設責任書》征求意見稿中透露的信息看,力求明確各方責任劃分,以行政手段強力干預仍是當前決策層解決儲氣調峰問題的主要手段。
問題在于,當致力于還原能源商品屬性的市場化改革遇到以降成本、保民生為約束的行政命令,政府和市場該如何扮演好各自角色?單純依靠行政指令型的任務分配,能否調動各方投資的積極性,進而實現既定政策目標?測算中的數千億元投資資金又從何而來?
解決天然氣季節性供需不平衡的問題離不開儲氣調峰能力建設,而要解決儲氣調峰能力大幅提升所需的海量投資,市場化的力量不可缺位。在天然氣行業強調深化市場化改革的當下,要攻克儲氣調峰這一影響天然氣行業未來發展的大難題,首先應讓市場手段和行政指令各司其職、優勢互補。政府需要在“行政指令”層面盡可能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與市場條件,以提升各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并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天然氣大發展中來,而不僅僅是派發任務。
具體到儲氣調峰能力的提升,現階段應鼓勵社會資本在“三桶油”已建接收站內增建大型儲罐,或介入地下儲氣庫的投資。如此一來,既可解決儲氣設施的不足,又能緩解“三桶油”的資金壓力。在這個過程中,破除社會資本進入季節調峰儲氣設施的體制和機制障礙必不可少。在加快管網建設的同時,不僅要實現天然氣管網在物理上的“互聯互通”,更要實現機制上的“互聯互通”,從而解決社會資本運營的儲氣設施如何既能“進的來”,又能“出的去”的問題。此外,還應建立健全儲氣調峰價格疏導機制,從而保障企業投資的合理收益。最后輔之以必要的行政和法律約束手段,確保各責任主體的儲氣調峰責任履行到位。
政府應該為建造儲氣庫創造條件,但不應強制企業建庫。建設儲氣調峰設施也不應再是強壓在企業身上的、“不情愿”的義務,而應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量級砝碼。未來,天然氣市場的競爭不僅僅是價格和銷量的競爭,保供能力也應成為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考慮,我國要想切實提升儲氣調峰能力,簡單地分配任務、“大干快上”不可取,賦予責任主體履行責任的合理手段,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否則就是“急病亂投醫”,不僅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更會錯失解決問題的良機。
縱觀歐美發達國家成熟天然氣市場運營經驗,以必要的應急調峰能力平抑季節性消費差異,是天然氣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當前全球天然氣調峰應急儲備能力平均水平超過10%(占年消費總量的比例),中國只有約3%。按國際經驗,當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到或超過30%,相應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就需超過消費量的12%。2017年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高達39%,且隨著我國天然氣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此數字仍將快速上升。加之管網設施能力建設滯后導致LNG接收站應急調峰作用難以充分發揮,氣荒的大規模發生成為必然。在此背景下,強推儲氣能力建設已成必須之舉。
從近期官方人士在公開場合的表態,以及《加快儲氣能力建設責任書》征求意見稿中透露的信息看,力求明確各方責任劃分,以行政手段強力干預仍是當前決策層解決儲氣調峰問題的主要手段。
問題在于,當致力于還原能源商品屬性的市場化改革遇到以降成本、保民生為約束的行政命令,政府和市場該如何扮演好各自角色?單純依靠行政指令型的任務分配,能否調動各方投資的積極性,進而實現既定政策目標?測算中的數千億元投資資金又從何而來?
解決天然氣季節性供需不平衡的問題離不開儲氣調峰能力建設,而要解決儲氣調峰能力大幅提升所需的海量投資,市場化的力量不可缺位。在天然氣行業強調深化市場化改革的當下,要攻克儲氣調峰這一影響天然氣行業未來發展的大難題,首先應讓市場手段和行政指令各司其職、優勢互補。政府需要在“行政指令”層面盡可能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與市場條件,以提升各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并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天然氣大發展中來,而不僅僅是派發任務。
具體到儲氣調峰能力的提升,現階段應鼓勵社會資本在“三桶油”已建接收站內增建大型儲罐,或介入地下儲氣庫的投資。如此一來,既可解決儲氣設施的不足,又能緩解“三桶油”的資金壓力。在這個過程中,破除社會資本進入季節調峰儲氣設施的體制和機制障礙必不可少。在加快管網建設的同時,不僅要實現天然氣管網在物理上的“互聯互通”,更要實現機制上的“互聯互通”,從而解決社會資本運營的儲氣設施如何既能“進的來”,又能“出的去”的問題。此外,還應建立健全儲氣調峰價格疏導機制,從而保障企業投資的合理收益。最后輔之以必要的行政和法律約束手段,確保各責任主體的儲氣調峰責任履行到位。
政府應該為建造儲氣庫創造條件,但不應強制企業建庫。建設儲氣調峰設施也不應再是強壓在企業身上的、“不情愿”的義務,而應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量級砝碼。未來,天然氣市場的競爭不僅僅是價格和銷量的競爭,保供能力也應成為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考慮,我國要想切實提升儲氣調峰能力,簡單地分配任務、“大干快上”不可取,賦予責任主體履行責任的合理手段,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否則就是“急病亂投醫”,不僅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更會錯失解決問題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