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省火電電源建設迅速發展,“九五”新增裝機265萬千瓦、“十五”新增裝機500萬千瓦。大容量、高參數的火電機組,不僅優化了湖南省火電機組結構,同時也改善了全省水、火電裝機容量比例。然而,由此所帶來的相當比例的發電備用容量有力地支撐了全省經濟快速發展所需的電力供應可靠性,且在短期內基本解決了枯水季節及外供電入湘受阻時區域供電的難題,但也加劇了火電經營的困局。
困局加劇
湖南是一個水電豐富且開發比例高達80%的省份,水、火電裝機容量比例高達45.4:54.6。水電的季節性特征非常突出。每年4至7月的徑流量達到年徑流量的50-70%,而其他8個月份則屬枯水季節,水電出力嚴重受限。近10年來的數據表明,全省用電量年平均增長率為9.2%,省網統調最大負荷年平均增長率達11%,最大峰谷差高約2834MW,平均日峰谷差約1618MW;加之外購電入湘的80%為水電,省內網統調水電的調節性能在季調節以上的高達75%(統調部分),且這些水庫基本上都有防洪任務。因此,湖南省近年來電力困局不斷加劇。
首先,火電為水電讓路與常年長峰長谷,決定了湖南火電的季節性與自身的不可控性。由于受來水情況的嚴重制約,水電變成了最不可靠的能源:一旦來水,水電就得優先上網,火電被迫減負荷甚至停運;一旦缺水,火電又得快速地頂負荷運行。因此,最終保障社會可靠供電的基礎始終是火電,火電的季節性調峰支撐著湖南的可靠供電,也為水電上網的季節性供電與不可靠供電提供了保障。但頻繁的停、開機和長峰長谷卻使火電不得不支出超額的開停機成本,發電負荷也時刻受制于電網中的水電狀況,從而嚴重影響了火電企業的經濟性和安全性,并決定了湖南火電的季節性與自身的不可控性。
其次,水、火電利益互補機制斷裂,小水電聯網加劇水、火電利益分化。2002年底的電力體制改革沒有考慮湖南水、火電比例在不同發電團體中的資源互補,又不能延續原省電網內業已存在的火電為水電讓路的利益互補機制(僅指省網統調的水、火電)。
小水電聯網后,水、火電利益更加分化?;痣姴坏貌粸樾∷娮尦龈嗟募竟澟c市場,并且為水電提供更多的備用容量,以滿足調峰填谷的需要。而這種“犧牲”也沒有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從而使火電讓出了更大的市場,承受了更多的社會責任與壓力,且相應增加了更多的成本。
此外火電長年的“吃不飽”,加劇了火電同業間的競爭。依照湖南超發電電價政策,每個電廠都有一個核定并按月分解的機組年利用小時數,超出所下達利用小時之外的發電量就執行超發電價。盡管超發電價相對偏低,但失去水電利益補償的火電企業仍不得不使盡渾身解數搶煤量、電量,以從火電內部分得更多的“粥”來彌補豐水期內停發或少發電以及為水電調峰所付出的機組啟停費用。
第三,火電適度超前發展,但無人為其合理成本“埋單”。電力發展的規律決定了火電發展的適度超前性。電源的增長一般呈階梯形,而負荷的增長呈斜線,兩者集中反映為:缺電-平衡-余電-平衡,再缺電-再平衡-再余電-再平衡。這一規律更是體現了火電建設速度較快、規模較大、投產較集中的階段性特征。
在電能不能大量儲存的情況下,電力的供給能力取決于裝備能力,因此要充分滿足用電高峰季節和高峰時段的需求,就要有足夠的裝機容量并保持一定的負荷備用及事故備用量。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危機的沖擊下,湖南“余電”、“再余電”的適度超前性特征將更加明顯,季節性、時段性的供應相對富?,F象會時有發生。根據火電的建設周期、湖南水電的不可靠性、電力消費彈性系數變動和枯水季節的電力供需平衡等因素,在水電出力嚴重受限時,火電應能滿足全社會的可靠供電且備用容量至少要大于25%。就這一點而言,我省還沒有達到過度發展的程度。
然而,這種適度超前有著巨大的“隱性成本”:一是火電機組高額的前期工作、建設費;二是投運后的維護、運行成本等。既然適度超前是為了“水電優先”和電力增長的需要,那么這筆“隱性成本”單獨由火電企業來承擔顯失公平,而應該建立合理的成本列支機制。否則,適度超前發展所獲取的備用容量就得不到應有的價值體現,國家和火電企業所付出的巨額成本也無法得到合理釋放。
第四,資源短缺與需求的時段性使電煤調運困難重重。從2003年開始,湖南由煤炭凈調出省份轉為凈調入省份,煤炭需求缺口在逐年加大,2007年煤炭消耗6600萬噸,凈缺口達1200萬噸。據預測,2015年全省煤炭消耗總量約達到9000萬噸,凈缺口約為3400萬噸。煤炭資源的嚴重短缺、鐵路運力的緊張與均勻性及湖南火電與鐵路運力的季節性沖突,迫使各火電廠被動響應“豐水期大量存煤,枯水期大量耗煤”的時段性需求,大大增加了電煤調運的難度和超量煤炭存運的成本。
另一方面,近年來,我省電力豐枯、峰谷矛盾突出,電網供電方式的外延使火電常年處于低負荷的“非經濟負荷區”運行:一方面,省內火電常處于饑不擇食或饑不擇時的狀態;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受煤炭市場和來水影響,又不得不每年從外省購入高達12%左右的電量。這種內外交困使湖南火電機組利用小時下降。
最后,持續多年的巨額虧損,加劇了湖南火電維持再生產的困境。自2002年廠網分開以來,湖南火電在煤價一路飆升、電價聯動不及時和機組利用小時不斷下滑的多重因素影響下,“三年小贏,三年大虧,2009年仍然在虧”。這種持續多年的巨額虧損,使湖南火電的企業負債率嚴重偏高,自有資本金大幅縮水,不少企業步入了“虧損—貸款—再虧損—再貸款”的惡性循環,加劇了湖南火電維持再生產的困境,企業生存受到了嚴重挑戰。
湖南火電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大唐華銀電力2008年虧損10.61億元,同比降幅高達2254.26%,同時公司負債達111億元;2009年一季度,發電量同比減少30.60%,虧損1.52億元。這個湖南電力唯一的上市公司若長此以往將面臨轉ST股甚至兩三年內退市的嚴峻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湖南最大的煤業公司湘煤集團卻在日前掛牌啟動了“黑金時代”公司上市計劃,并擬在2011-2012年實現上市。一旦這“一退(市)一上(市)”變成現實,耗煤占50%以上的湖南火電將會因業績凋閉而遭到投資者的徹底摒棄,失去了火電支持的“黑金時代”又將如何持續?這也許將不止于湖南火電的“壞事”與煤業的“幸事”,而是整個湖南火電企業的悲劇,不能不引起社會各界對現行區域火電政策機制的反思。
解困對策與思考
我省火電所面臨的困局其實已不再是一個單一的行業性虧損問題,而是直接關系全省經濟能否持續快速增長和一、二次能源安全的問題,更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和社會工程。它的解決不僅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
近幾年來,發電企業的效益不斷滑坡,盡管主要是由于外部環境的不斷惡化和體制改革后配套機制未能理順所造成,但效益意識缺失、停留于“發電=效益”的固有思維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增電量不增收益”成了火電企業的家常便飯。但用科學發展觀來看待火電,它的基本屬性首先應該是企業,然后才是公益性。因此,只有“效益﹥發電”,火電才能在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更好地實現其公益性的社會功能。
“瘦身自救”,切實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當前電力相對富余、生產相對寬松的時期,火電企業要化“危”為“機”,抓好內部管理,通過挖潛提效來“瘦身自救”。一是要利用機組停備的時機,加強設備的維護、檢修和改造,盡最大努力地降低能耗,更好地推進環保節能調度;二是要堅持不懈地實施成本領先戰略,盡最大努力地向內部挖潛減虧;三是要積極呼吁社會各界調整和理順火電約束機制,以維持其再生產,這樣才能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抓住“拐點”,建立煤電互保的長效機制
當前,我省電煤庫存基本“爆滿”,煤質也有了較大的提升。面對煤量和煤質的“拐點”,湖南火電必須冷靜分析形勢,抓住有利時機,構建煤電互保的長效機制。一是要根據市場形勢有理有節地保量提質降價,并實施低成本向上游產業鏈擴張策略;二是要爭取與信譽好的大型煤炭企業建立長期友好合作的戰略伙伴關系;三要加強對電煤的戰略性研究,積極尋求區域內電煤消耗的不均勻與煤炭產能及鐵路運力均衡性之間嚴重沖突的解決辦法;另外依靠政府相關部門進一步做好統籌兼顧,加強對煤電政策的宏觀調控,建立與我國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煤電政策調控機制。
合理考量,公攤火電備用容量成本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對我省火電在發展中所產生的備用容量,應根據區域內的電力發展規劃,在“養兵”政策上充分考量備用容量成本和有關各方的受益度,公攤火電備用容量成本,以保護電源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并維持火電的簡單再生產。
合理調整電源結構,確保火電的生存與發展
近年來,我省在應對能源短缺上采取了外購電、大力發展火電、充分開發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及其它環保清潔能源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確保了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用電的需要。但由于缺乏發電團體間的利益平衡機制,湖南火電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嚴峻。我省在大力發展核電、水電等清潔能源的同時,應充分考慮火電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在核批電源項目時,應充分兼顧不同利益集團的電源結構平衡,合理搭配水、火、核電配置比例,給火電留足生存與發展空間,尤其是對火電項目較多的發電集團應優先發展核電或水電項目,使其在團體內部實現資源性互補,減輕政策性補償壓力。另外,應積極探索在當前結構不平衡的情況下建立相應補償配套政策機制。
在大力發展特超高壓電網和清潔能源的同時,應兼顧火電的可持續發展
前不久,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湖南段工程正式開工,標志著世界最高電壓等級的“特高壓電網”正快步向湖南走來;與此同時,核電建設的前期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超高壓如作為省網間的電力輸送體,無疑將大大提高湖南電網的應急應變能力、電網的穩定可靠能力和合理調劑資源,但作為電能輸送主體大量輸送電能,則極可能沖擊湖南區域內的發電市場,尤其是火力發電上網側市場,并最終給地方財政帶來負面影響。
此外,如作為長期大能量輸送主體,一旦出現不可控因素就將導致供電中斷并造成區域內大面積停電。供電能量越大,其影響也會越大。核電及其它清潔能源的發展,特別是高效、特大容量的核電一旦投運必然會使火電的發電份額更進一步萎縮。因此,在構建堅強電網和大力發展核電等清潔能源同時,對社會可靠供電的支撐平臺——火電企業的簡單再生產及生存問題,需要盡快研究出臺相關政策予以解決。
困局加劇
湖南是一個水電豐富且開發比例高達80%的省份,水、火電裝機容量比例高達45.4:54.6。水電的季節性特征非常突出。每年4至7月的徑流量達到年徑流量的50-70%,而其他8個月份則屬枯水季節,水電出力嚴重受限。近10年來的數據表明,全省用電量年平均增長率為9.2%,省網統調最大負荷年平均增長率達11%,最大峰谷差高約2834MW,平均日峰谷差約1618MW;加之外購電入湘的80%為水電,省內網統調水電的調節性能在季調節以上的高達75%(統調部分),且這些水庫基本上都有防洪任務。因此,湖南省近年來電力困局不斷加劇。
首先,火電為水電讓路與常年長峰長谷,決定了湖南火電的季節性與自身的不可控性。由于受來水情況的嚴重制約,水電變成了最不可靠的能源:一旦來水,水電就得優先上網,火電被迫減負荷甚至停運;一旦缺水,火電又得快速地頂負荷運行。因此,最終保障社會可靠供電的基礎始終是火電,火電的季節性調峰支撐著湖南的可靠供電,也為水電上網的季節性供電與不可靠供電提供了保障。但頻繁的停、開機和長峰長谷卻使火電不得不支出超額的開停機成本,發電負荷也時刻受制于電網中的水電狀況,從而嚴重影響了火電企業的經濟性和安全性,并決定了湖南火電的季節性與自身的不可控性。
其次,水、火電利益互補機制斷裂,小水電聯網加劇水、火電利益分化。2002年底的電力體制改革沒有考慮湖南水、火電比例在不同發電團體中的資源互補,又不能延續原省電網內業已存在的火電為水電讓路的利益互補機制(僅指省網統調的水、火電)。
小水電聯網后,水、火電利益更加分化?;痣姴坏貌粸樾∷娮尦龈嗟募竟澟c市場,并且為水電提供更多的備用容量,以滿足調峰填谷的需要。而這種“犧牲”也沒有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從而使火電讓出了更大的市場,承受了更多的社會責任與壓力,且相應增加了更多的成本。
此外火電長年的“吃不飽”,加劇了火電同業間的競爭。依照湖南超發電電價政策,每個電廠都有一個核定并按月分解的機組年利用小時數,超出所下達利用小時之外的發電量就執行超發電價。盡管超發電價相對偏低,但失去水電利益補償的火電企業仍不得不使盡渾身解數搶煤量、電量,以從火電內部分得更多的“粥”來彌補豐水期內停發或少發電以及為水電調峰所付出的機組啟停費用。
第三,火電適度超前發展,但無人為其合理成本“埋單”。電力發展的規律決定了火電發展的適度超前性。電源的增長一般呈階梯形,而負荷的增長呈斜線,兩者集中反映為:缺電-平衡-余電-平衡,再缺電-再平衡-再余電-再平衡。這一規律更是體現了火電建設速度較快、規模較大、投產較集中的階段性特征。
在電能不能大量儲存的情況下,電力的供給能力取決于裝備能力,因此要充分滿足用電高峰季節和高峰時段的需求,就要有足夠的裝機容量并保持一定的負荷備用及事故備用量。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危機的沖擊下,湖南“余電”、“再余電”的適度超前性特征將更加明顯,季節性、時段性的供應相對富?,F象會時有發生。根據火電的建設周期、湖南水電的不可靠性、電力消費彈性系數變動和枯水季節的電力供需平衡等因素,在水電出力嚴重受限時,火電應能滿足全社會的可靠供電且備用容量至少要大于25%。就這一點而言,我省還沒有達到過度發展的程度。
然而,這種適度超前有著巨大的“隱性成本”:一是火電機組高額的前期工作、建設費;二是投運后的維護、運行成本等。既然適度超前是為了“水電優先”和電力增長的需要,那么這筆“隱性成本”單獨由火電企業來承擔顯失公平,而應該建立合理的成本列支機制。否則,適度超前發展所獲取的備用容量就得不到應有的價值體現,國家和火電企業所付出的巨額成本也無法得到合理釋放。
第四,資源短缺與需求的時段性使電煤調運困難重重。從2003年開始,湖南由煤炭凈調出省份轉為凈調入省份,煤炭需求缺口在逐年加大,2007年煤炭消耗6600萬噸,凈缺口達1200萬噸。據預測,2015年全省煤炭消耗總量約達到9000萬噸,凈缺口約為3400萬噸。煤炭資源的嚴重短缺、鐵路運力的緊張與均勻性及湖南火電與鐵路運力的季節性沖突,迫使各火電廠被動響應“豐水期大量存煤,枯水期大量耗煤”的時段性需求,大大增加了電煤調運的難度和超量煤炭存運的成本。
另一方面,近年來,我省電力豐枯、峰谷矛盾突出,電網供電方式的外延使火電常年處于低負荷的“非經濟負荷區”運行:一方面,省內火電常處于饑不擇食或饑不擇時的狀態;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受煤炭市場和來水影響,又不得不每年從外省購入高達12%左右的電量。這種內外交困使湖南火電機組利用小時下降。
最后,持續多年的巨額虧損,加劇了湖南火電維持再生產的困境。自2002年廠網分開以來,湖南火電在煤價一路飆升、電價聯動不及時和機組利用小時不斷下滑的多重因素影響下,“三年小贏,三年大虧,2009年仍然在虧”。這種持續多年的巨額虧損,使湖南火電的企業負債率嚴重偏高,自有資本金大幅縮水,不少企業步入了“虧損—貸款—再虧損—再貸款”的惡性循環,加劇了湖南火電維持再生產的困境,企業生存受到了嚴重挑戰。
湖南火電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大唐華銀電力2008年虧損10.61億元,同比降幅高達2254.26%,同時公司負債達111億元;2009年一季度,發電量同比減少30.60%,虧損1.52億元。這個湖南電力唯一的上市公司若長此以往將面臨轉ST股甚至兩三年內退市的嚴峻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湖南最大的煤業公司湘煤集團卻在日前掛牌啟動了“黑金時代”公司上市計劃,并擬在2011-2012年實現上市。一旦這“一退(市)一上(市)”變成現實,耗煤占50%以上的湖南火電將會因業績凋閉而遭到投資者的徹底摒棄,失去了火電支持的“黑金時代”又將如何持續?這也許將不止于湖南火電的“壞事”與煤業的“幸事”,而是整個湖南火電企業的悲劇,不能不引起社會各界對現行區域火電政策機制的反思。
解困對策與思考
我省火電所面臨的困局其實已不再是一個單一的行業性虧損問題,而是直接關系全省經濟能否持續快速增長和一、二次能源安全的問題,更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和社會工程。它的解決不僅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
近幾年來,發電企業的效益不斷滑坡,盡管主要是由于外部環境的不斷惡化和體制改革后配套機制未能理順所造成,但效益意識缺失、停留于“發電=效益”的固有思維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增電量不增收益”成了火電企業的家常便飯。但用科學發展觀來看待火電,它的基本屬性首先應該是企業,然后才是公益性。因此,只有“效益﹥發電”,火電才能在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更好地實現其公益性的社會功能。
“瘦身自救”,切實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當前電力相對富余、生產相對寬松的時期,火電企業要化“危”為“機”,抓好內部管理,通過挖潛提效來“瘦身自救”。一是要利用機組停備的時機,加強設備的維護、檢修和改造,盡最大努力地降低能耗,更好地推進環保節能調度;二是要堅持不懈地實施成本領先戰略,盡最大努力地向內部挖潛減虧;三是要積極呼吁社會各界調整和理順火電約束機制,以維持其再生產,這樣才能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抓住“拐點”,建立煤電互保的長效機制
當前,我省電煤庫存基本“爆滿”,煤質也有了較大的提升。面對煤量和煤質的“拐點”,湖南火電必須冷靜分析形勢,抓住有利時機,構建煤電互保的長效機制。一是要根據市場形勢有理有節地保量提質降價,并實施低成本向上游產業鏈擴張策略;二是要爭取與信譽好的大型煤炭企業建立長期友好合作的戰略伙伴關系;三要加強對電煤的戰略性研究,積極尋求區域內電煤消耗的不均勻與煤炭產能及鐵路運力均衡性之間嚴重沖突的解決辦法;另外依靠政府相關部門進一步做好統籌兼顧,加強對煤電政策的宏觀調控,建立與我國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煤電政策調控機制。
合理考量,公攤火電備用容量成本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對我省火電在發展中所產生的備用容量,應根據區域內的電力發展規劃,在“養兵”政策上充分考量備用容量成本和有關各方的受益度,公攤火電備用容量成本,以保護電源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并維持火電的簡單再生產。
合理調整電源結構,確保火電的生存與發展
近年來,我省在應對能源短缺上采取了外購電、大力發展火電、充分開發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及其它環保清潔能源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確保了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用電的需要。但由于缺乏發電團體間的利益平衡機制,湖南火電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嚴峻。我省在大力發展核電、水電等清潔能源的同時,應充分考慮火電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在核批電源項目時,應充分兼顧不同利益集團的電源結構平衡,合理搭配水、火、核電配置比例,給火電留足生存與發展空間,尤其是對火電項目較多的發電集團應優先發展核電或水電項目,使其在團體內部實現資源性互補,減輕政策性補償壓力。另外,應積極探索在當前結構不平衡的情況下建立相應補償配套政策機制。
在大力發展特超高壓電網和清潔能源的同時,應兼顧火電的可持續發展
前不久,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湖南段工程正式開工,標志著世界最高電壓等級的“特高壓電網”正快步向湖南走來;與此同時,核電建設的前期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超高壓如作為省網間的電力輸送體,無疑將大大提高湖南電網的應急應變能力、電網的穩定可靠能力和合理調劑資源,但作為電能輸送主體大量輸送電能,則極可能沖擊湖南區域內的發電市場,尤其是火力發電上網側市場,并最終給地方財政帶來負面影響。
此外,如作為長期大能量輸送主體,一旦出現不可控因素就將導致供電中斷并造成區域內大面積停電。供電能量越大,其影響也會越大。核電及其它清潔能源的發展,特別是高效、特大容量的核電一旦投運必然會使火電的發電份額更進一步萎縮。因此,在構建堅強電網和大力發展核電等清潔能源同時,對社會可靠供電的支撐平臺——火電企業的簡單再生產及生存問題,需要盡快研究出臺相關政策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