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一只“黑天鵝”的降臨,讓2020年的開局荊棘滿途。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肺炎打破了鼠年春節的歡樂祥和,引發了從公共衛生領域波及經濟生產、社會秩序、居民生活等全方位的突發性公共事件,一場舉全國人民之力的疫情防控阻擊戰迅速打響。
如果說災難本身難以預測和防備,那么當災難來臨時,今天的我們如何面對災難,決定了我們在災難之中是否能夠向死而生、逆勢突圍。
在過去數十年里,電力行業在抗擊雨雪冰災、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中積累了豐富的應急經驗,構建了成熟的管理體系,錘煉了過硬的精銳隊伍。但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時間之長,波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遠,遠遠超出了過去幾十年里我國曾經面對的自然災害。
值得欣慰的是,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斗之中,電力行業作為社會運轉和穩定全局的堅實后盾,表現可圈可點:3天,雷神山醫院通電;5天,火神山醫院通電;3小時,方艙醫院通電,高質量、高時速、高效率地打通了疫情防控的“生命線”,為前方醫療戰場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但需要正視的是,此次疫情的發生深刻地提醒了全行業,電力應急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必須保持常態。電力行業是一個正在與社會方方面面發生密切融合的傳統行業,沒有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萬全之策,只有與時俱進、常備不懈,把“事到臨頭”的處置能力與恢復能力運用到極致,方可做到“卒然臨之而不驚”。
增設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前哨
應急管理是我國的一項戰略性工作,電力應急管理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一套完善的電力安全應急管理體系對于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過去漫長的抗擊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中,我國應急能力不斷提升。從2002年我國首次啟動電力體制改革開始,我國電力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同時對電力應急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廠網分開、電壓等級不斷攀升、電力市場建設加速推進、新增機組大規模投產,電力的系統復雜性上升,加上自然界的“不測風云”和難以預料的外力破壞,電力系統性安全因素逐漸突出,電力安全和應急管理勢必要從單純的戰術中跳出來,站在戰略高度開創新的格局。
這一新戰略的發力點在于一種理念的轉變:應急能力建設應從“以事件應急為中心”轉變為“以風險管理為中心”。
以風險管理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從本質上是增設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前哨,是對應急管理第一道防線的加固。“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從根本上防止突發事件風險隱患的形成與爆發,是一種對突發事件進行超前管理的體系設置,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但這一理念在實踐中貫徹得還是不盡人意,在實際應對中基本還是‘救火型’的。”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所侯東羊說。
17年前的非典“黑天鵝”給國家社會經濟生活秩序帶來的巨大威脅,讓人們意識到風險無處不在,安全風險和應急管理的體制、方式、手段和效率等需要全方位升級。2008年,接連發生的雨雪冰災和汶川地震密集地考驗著我國電力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進而總結實踐經驗,形成了更加全面的電力應急預案和體系。
2018年,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電力行業應急能力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行動計劃》)。從2008至2018,這十年中我國電力供求形勢逐漸逆轉,能源電力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短缺問題,而是安全、低碳、高效乃至低成本供應。隨著電力工業的不斷發展和電力系統的不斷升級,大規模特高壓交直流混聯、新能源大量集中接入的特點日益突出,電力系統逐漸由信息與能源單向流動的電力網絡,轉向以電為中心、多能協調、信息與能源雙向互動的能源互聯網,電力系統運行控制難度加大。全面加強電力應急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電力應急管理水平勢在必行,無論是應急管理責任體系、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還是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應急產業的支撐保障都亟待更新和提升。
電力應急的社會屬性凸顯
和自然災害中的電力應急有所不同,在公共衛生事件中,電力的“社會屬性”前所未有地被帶入,社會危機因素的層級高于行業專業層級。“在雨雪冰災、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事件中,電力設施遭到嚴重破壞,電力應急的重點、難點在于電力搶修和供電恢復,需要組織人員大干快上加以解決問題。而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公共衛生事件中,電力設施沒有受損,也沒有發生停電事故,但電力的‘社會屬性’前所未有地被帶入,比如,疫情防控機構用電需求增加、對用電可靠性的要求提高,但參與應急的電力人員也存在感染風險。”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所呂夢璇說。
在疫情暴發的緊要關頭,武漢參照2003年北京“小湯山”模式,建設雷神山、火神山兩所醫院。300多名建設者夜以繼日,僅用3天時間,就完成了雷神山醫院7千米高壓電纜和26臺設備的安裝和調試,順利通電;緊隨其后的火神山醫院經過施工人員5天5夜的鏖戰,克服惡劣天氣對施工帶來的影響,于1月31日順利通電,醫院采取了雙電源供電的設計方案,能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供電穩定性。在兩家醫院投運后,武漢供電公司除了供電保障服務隊員24小時值守外,還對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啟動智能視頻監控,對用電設備實施實時監控。
抗擊疫情,口罩是醫務人員作戰的“鎧甲”,是普通百姓防身的“盾牌”,口罩等醫療物資和防護用品保質保量供應,是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關鍵所在。由于口罩等醫療物資的需求量激增,許多物資生產企業生產壓力大,生產量成倍提升,不僅需要24小時加班加點全線生產,甚至需要新建生產線。為了給企業生產“加足馬力,火力全開”保駕護航,各地供電公司第一時間與國家重點防疫物資生產企業負責人進行溝通如何在不停電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供電可靠性,并加強對該類企業的用電設備巡查,主動上門為企業設備進行用電安全檢查。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僅用4天時間就為一家口罩濾材生產企業完成了外部電網改造,實現了兩條線路供電,為企業生產用電上了“雙保險”。
非常之疫下的非常應對
應對非常之疫,需舉非常之力。電力企業既要保障人民群眾和疫情防控機構的安全可靠用電,同時還要防止疫情在直接承擔保供一線的電力人員中蔓延。尤其是處于疫情核心區的電力企業,其防控任務異常艱巨。1月29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完整展示了武漢的電力調度員在封城后封閉工作的故事,其防控之嚴格、倒班之艱辛可見一斑。
武漢供電公司調度控制中心位于疫情最為嚴重的漢口。為了確保疫情暴發后相關醫院、指揮部門、居民用電的萬無一失,12名堅守崗位的調度員,吃、住、工作都在一棟大樓里,不與家人接觸,不跟外界接觸,最大限度減少他們被傳染的幾率,工作節奏也由原來每天三班倒、每班8小時的運行模式改為兩班倒、每班12小時。這不只是對調度員專業能力的考驗,更是對他們思想、體力、耐力、意志的全方位考驗。
在《焦點訪談》的采訪中,國網武漢供電公司電力調控中心主任曾海燕表示,電力調度員的專業性決定了他的不可替代性,保障66家疫情防控醫療點的安全用電,是調度員最最操心的事。
實際上,調度運行人員和調度指揮區作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從國調到地調,整個調度系統都實行隔離和備班制度。正月初四,國調全體調度員便離開家人,分兩組開始進行預防性隔離居住、值班。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調服運行人員的緊急預案是應急實戰之中的經驗總結。運行人員身處生產第一線,直接擔負保電重任。保護好他們,維護社會運轉和疫情抗擊的電力需求才有保障。早在2003年非典時期,處于疫情較嚴重地區的國調、華北調度、南方調度、廣東調度等都制定了特殊情況和緊急情況下的處置預案,并安排了備用調度中心,確保在調度員減員或調度區域因污染被封閉等極端情況下,基本調度業務不中斷。
需要執行調度指令、負責機組運轉的各大發電廠一線運值人員同樣實行備班制和全封閉管理。2月1日農歷大年初八,上午9點20分,福建省調度中心給華能福州電廠當值運行值長下達了并網指令:“省調令3號機組2月2日晚高峰并網。”
接到省調通知,福州電廠立即行動起來,將完成跨年度C級檢修工作、已處于備用狀態的3號機組立即啟動起來。
大戰關頭,整個電力行業全員皆兵,發電企業全力投入保發電、保供熱、保燃料供應等工作,為各地提供了堅強有力的電力、熱力保障:三峽集團全力保障湖北省電、熱、氣能源供應,華能、大唐、華電、國家能源、國家電投、中核、中廣核、中國電建、中國能建、廣東能源、浙江能源、協鑫集團等電力企業,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生產,有效做好各地疫情防控的堅強后盾;電網企業對居民和防疫有關重點用戶欠費不停電,國家電網公司研究發布支持疫情防控及供電服務保障十項舉措,對湖北和武漢采取“特事特辦”的資源支持,南方電網公司為防疫重點企業提供最高級別供電,出臺支持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供電服務六項保障舉措,全行業疫情防控工作合力全面形成。
大展身手的新技術與新業態
近年來,“云大物移智”技術與電力業務深度融合,帶來了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模式的根本性變革,為抗擊疫情提供了重要支撐。
疫情防控期間,大數據技術在電力行業大顯身手,不僅為政府掌握企業復工復產情況、科學安排電力調度提供決策參考,還可以用來監測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用電負載、小區人員流動等情況,助力精準施策、科學防疫,大大提高了供電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讓電力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及用戶之間進一步加強了協調聯動、信息公開和資源共享。
“充分運用能源數字經濟的理念和技術手段是此次電力應急中的亮點,比如在停電事故,以及疫情防控需新建臨時電力線路中,可通過數字技術快速分析出新建位置、原因,并給出應急搶修施工方案,為全國各地處理類似電力事故和疫情防控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國網能源研究院互聯網所王軼楠說。
對于保電任務最為艱巨的湖北地區,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助力尤甚。疫情發生后,國網湖北電力除了要保障全省居民正常用電需求外,還需要對全省272家定點醫院(含17家方艙醫院)、598家發熱門診、1030家集中隔離點、121家防控用品生產企業、171家醫護支援隊伍住宿賓館、397家市政及其他等2589家重要用戶供電線路進行特巡保障。快速處理配電網故障及時消除隱患,成了擺在該公司面前的嚴峻考驗。
國網湖北電力基于用電采集系統數據進行數據分析應用,將農村配電網主線、支線及臺區掉電信息納入配電網實時監測平臺。該平臺能夠實時監測臺區掉線和停復電、線路停復電、臺區異動等,并通過在線表格圖形展示,提前預判故障點并進行主動檢修,保障電網安全運行。1月25日至2月18日,國網湖北電力通過配電網實時監測系統,主動發現各類故障和隱患700余處,平均每起故障可提前30分鐘確定故障點、提前籌備搶修事宜,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搶修效率,降低了員工感染風險,有力支撐了防疫期間保供電工作。
備受矚目的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自然是保電的重中之重。雷神山醫院供電保障專班充分運用智慧化手段,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全天候、無死角巡視工作,在雷神山醫院醫療區范圍內,10臺環網箱、28臺箱式變壓器全部安裝攝像頭,24小時遠程巡視監控。醫院外圍的線路、設備則由調度控制中心和運檢部門固化電網運行方式,將無人機巡視、值守人員現場巡視和遠程監控相結合。既可確保保電人員“零感染”,也實現了涉保設備“零缺陷、零故障、零閃動、零跳閘”的目標;火神山醫院同樣裝上了“千里眼”——24只專變負荷控制終端,保電人員可以充分利用智能系統遠程監測電力設備運行情況,通過對實時負荷、電流、電壓曲線等數據進行分析,預判用電異動和隱患,進一步提高供電保障隊的應急響應速度,將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此外,處于行業變革風口的綜合能源系統在電力應急響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及時發揮,也讓業界對能源電力發展“多能互補”的規律“眼見為實”。“基于綜合能源系統中以電為中心的多能轉換過程,因時制宜開展基于油、氣、熱等其他形式分布式能源資源的綜合能源服務,如防疫醫院采用分布式空氣源熱泵作為清潔供熱和取暖設備、規劃基于移動式儲能應急電源車的應急系統電氣設計方案等舉措實現了能源供應綠色高效。”王軼楠說。
繃緊安全風險和應急建設之弦
應急管理是一項長線工程,需要長期投入。無論是持續深化的電力體制改革、加速推進的低碳綠色轉型還是跨界融合的能源電力形態,都決定了未來電力應急管理所需要面對的挑戰必然是復雜的、巨大的和長久的。此次疫情的發生,更加深刻地驗證了這一點。
國網能源研究院互聯網所王春明認為,經歷了這次刻骨銘心的疫情后,電力應急需要調整認識論,不可把小概率或極小概率事件簡單歸結為“非常態”,在實際的投資和項目等安排上不給予重視,在能源轉型的研究中,要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黑天鵝”事件,能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才完整。
目前,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不斷深化,電力行業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能源產業,其發展方向與宏觀經濟形勢緊密相關。在結構調整和改革推進的動蕩期,能源電力系統性風險持續加大,這其中潛藏著的內在沖突和矛盾或許是孕育“黑天鵝”的因素。“比如為適應可再生能源發展而提升電網靈活性,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穩定性的下降,那么電網系統具有多大彈性和承受力?我們現在心里并不是很有底。這類問題還是要從理論層面得到根本解決。”王春明說。
從舉全國之力的疫情防控戰阻擊戰來看,電力行業,乃至各行各業之間都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聯系,自身安全防護對社會運轉有著深遠影響,電力應急,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在研究電力應急理論時不能只局限于技術維度。“我們需以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為契機,將社會科學領域的有益成果,尤其是政治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等領域的理論,與電力技術領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相結合,加以指導未來的電力應急救援實踐。”王春明說。
此外,在電力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如何統籌兼顧到電力應急資源在時間和空間的有效配置,是全行業乃至全社會應關注和重視的問題。市場化的本質是通過充分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創造經濟效益,而應急能力建設和應急響應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的電力企業的責任與擔當,因此在市場化進程之中也需要充分考慮到電力應急因素,平衡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
板凳甘坐十年冷,預防不作半句空。此次疫情防控中電力行業普遍反應較快,也證明了近年來電力行業的應急處置能力在不斷提升。但疫情平息之后,在風平浪靜的日常之中,仍然要繃緊安全風險和應急管理的弦,持之以恒地完善電力應急的管理體系,豐富理論研究,培養人才隊伍。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惟有居安思危,方能轉危為安。
如果說災難本身難以預測和防備,那么當災難來臨時,今天的我們如何面對災難,決定了我們在災難之中是否能夠向死而生、逆勢突圍。
在過去數十年里,電力行業在抗擊雨雪冰災、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中積累了豐富的應急經驗,構建了成熟的管理體系,錘煉了過硬的精銳隊伍。但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時間之長,波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遠,遠遠超出了過去幾十年里我國曾經面對的自然災害。
值得欣慰的是,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斗之中,電力行業作為社會運轉和穩定全局的堅實后盾,表現可圈可點:3天,雷神山醫院通電;5天,火神山醫院通電;3小時,方艙醫院通電,高質量、高時速、高效率地打通了疫情防控的“生命線”,為前方醫療戰場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但需要正視的是,此次疫情的發生深刻地提醒了全行業,電力應急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必須保持常態。電力行業是一個正在與社會方方面面發生密切融合的傳統行業,沒有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萬全之策,只有與時俱進、常備不懈,把“事到臨頭”的處置能力與恢復能力運用到極致,方可做到“卒然臨之而不驚”。
增設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前哨
應急管理是我國的一項戰略性工作,電力應急管理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一套完善的電力安全應急管理體系對于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過去漫長的抗擊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中,我國應急能力不斷提升。從2002年我國首次啟動電力體制改革開始,我國電力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同時對電力應急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廠網分開、電壓等級不斷攀升、電力市場建設加速推進、新增機組大規模投產,電力的系統復雜性上升,加上自然界的“不測風云”和難以預料的外力破壞,電力系統性安全因素逐漸突出,電力安全和應急管理勢必要從單純的戰術中跳出來,站在戰略高度開創新的格局。
這一新戰略的發力點在于一種理念的轉變:應急能力建設應從“以事件應急為中心”轉變為“以風險管理為中心”。
以風險管理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從本質上是增設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前哨,是對應急管理第一道防線的加固。“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從根本上防止突發事件風險隱患的形成與爆發,是一種對突發事件進行超前管理的體系設置,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但這一理念在實踐中貫徹得還是不盡人意,在實際應對中基本還是‘救火型’的。”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所侯東羊說。
17年前的非典“黑天鵝”給國家社會經濟生活秩序帶來的巨大威脅,讓人們意識到風險無處不在,安全風險和應急管理的體制、方式、手段和效率等需要全方位升級。2008年,接連發生的雨雪冰災和汶川地震密集地考驗著我國電力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進而總結實踐經驗,形成了更加全面的電力應急預案和體系。
2018年,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電力行業應急能力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行動計劃》)。從2008至2018,這十年中我國電力供求形勢逐漸逆轉,能源電力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短缺問題,而是安全、低碳、高效乃至低成本供應。隨著電力工業的不斷發展和電力系統的不斷升級,大規模特高壓交直流混聯、新能源大量集中接入的特點日益突出,電力系統逐漸由信息與能源單向流動的電力網絡,轉向以電為中心、多能協調、信息與能源雙向互動的能源互聯網,電力系統運行控制難度加大。全面加強電力應急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電力應急管理水平勢在必行,無論是應急管理責任體系、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還是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應急產業的支撐保障都亟待更新和提升。
電力應急的社會屬性凸顯
和自然災害中的電力應急有所不同,在公共衛生事件中,電力的“社會屬性”前所未有地被帶入,社會危機因素的層級高于行業專業層級。“在雨雪冰災、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事件中,電力設施遭到嚴重破壞,電力應急的重點、難點在于電力搶修和供電恢復,需要組織人員大干快上加以解決問題。而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公共衛生事件中,電力設施沒有受損,也沒有發生停電事故,但電力的‘社會屬性’前所未有地被帶入,比如,疫情防控機構用電需求增加、對用電可靠性的要求提高,但參與應急的電力人員也存在感染風險。”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所呂夢璇說。
在疫情暴發的緊要關頭,武漢參照2003年北京“小湯山”模式,建設雷神山、火神山兩所醫院。300多名建設者夜以繼日,僅用3天時間,就完成了雷神山醫院7千米高壓電纜和26臺設備的安裝和調試,順利通電;緊隨其后的火神山醫院經過施工人員5天5夜的鏖戰,克服惡劣天氣對施工帶來的影響,于1月31日順利通電,醫院采取了雙電源供電的設計方案,能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供電穩定性。在兩家醫院投運后,武漢供電公司除了供電保障服務隊員24小時值守外,還對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啟動智能視頻監控,對用電設備實施實時監控。
抗擊疫情,口罩是醫務人員作戰的“鎧甲”,是普通百姓防身的“盾牌”,口罩等醫療物資和防護用品保質保量供應,是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關鍵所在。由于口罩等醫療物資的需求量激增,許多物資生產企業生產壓力大,生產量成倍提升,不僅需要24小時加班加點全線生產,甚至需要新建生產線。為了給企業生產“加足馬力,火力全開”保駕護航,各地供電公司第一時間與國家重點防疫物資生產企業負責人進行溝通如何在不停電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供電可靠性,并加強對該類企業的用電設備巡查,主動上門為企業設備進行用電安全檢查。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僅用4天時間就為一家口罩濾材生產企業完成了外部電網改造,實現了兩條線路供電,為企業生產用電上了“雙保險”。
非常之疫下的非常應對
應對非常之疫,需舉非常之力。電力企業既要保障人民群眾和疫情防控機構的安全可靠用電,同時還要防止疫情在直接承擔保供一線的電力人員中蔓延。尤其是處于疫情核心區的電力企業,其防控任務異常艱巨。1月29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完整展示了武漢的電力調度員在封城后封閉工作的故事,其防控之嚴格、倒班之艱辛可見一斑。
武漢供電公司調度控制中心位于疫情最為嚴重的漢口。為了確保疫情暴發后相關醫院、指揮部門、居民用電的萬無一失,12名堅守崗位的調度員,吃、住、工作都在一棟大樓里,不與家人接觸,不跟外界接觸,最大限度減少他們被傳染的幾率,工作節奏也由原來每天三班倒、每班8小時的運行模式改為兩班倒、每班12小時。這不只是對調度員專業能力的考驗,更是對他們思想、體力、耐力、意志的全方位考驗。
在《焦點訪談》的采訪中,國網武漢供電公司電力調控中心主任曾海燕表示,電力調度員的專業性決定了他的不可替代性,保障66家疫情防控醫療點的安全用電,是調度員最最操心的事。
實際上,調度運行人員和調度指揮區作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從國調到地調,整個調度系統都實行隔離和備班制度。正月初四,國調全體調度員便離開家人,分兩組開始進行預防性隔離居住、值班。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調服運行人員的緊急預案是應急實戰之中的經驗總結。運行人員身處生產第一線,直接擔負保電重任。保護好他們,維護社會運轉和疫情抗擊的電力需求才有保障。早在2003年非典時期,處于疫情較嚴重地區的國調、華北調度、南方調度、廣東調度等都制定了特殊情況和緊急情況下的處置預案,并安排了備用調度中心,確保在調度員減員或調度區域因污染被封閉等極端情況下,基本調度業務不中斷。
需要執行調度指令、負責機組運轉的各大發電廠一線運值人員同樣實行備班制和全封閉管理。2月1日農歷大年初八,上午9點20分,福建省調度中心給華能福州電廠當值運行值長下達了并網指令:“省調令3號機組2月2日晚高峰并網。”
接到省調通知,福州電廠立即行動起來,將完成跨年度C級檢修工作、已處于備用狀態的3號機組立即啟動起來。
大戰關頭,整個電力行業全員皆兵,發電企業全力投入保發電、保供熱、保燃料供應等工作,為各地提供了堅強有力的電力、熱力保障:三峽集團全力保障湖北省電、熱、氣能源供應,華能、大唐、華電、國家能源、國家電投、中核、中廣核、中國電建、中國能建、廣東能源、浙江能源、協鑫集團等電力企業,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生產,有效做好各地疫情防控的堅強后盾;電網企業對居民和防疫有關重點用戶欠費不停電,國家電網公司研究發布支持疫情防控及供電服務保障十項舉措,對湖北和武漢采取“特事特辦”的資源支持,南方電網公司為防疫重點企業提供最高級別供電,出臺支持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供電服務六項保障舉措,全行業疫情防控工作合力全面形成。
大展身手的新技術與新業態
近年來,“云大物移智”技術與電力業務深度融合,帶來了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模式的根本性變革,為抗擊疫情提供了重要支撐。
疫情防控期間,大數據技術在電力行業大顯身手,不僅為政府掌握企業復工復產情況、科學安排電力調度提供決策參考,還可以用來監測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用電負載、小區人員流動等情況,助力精準施策、科學防疫,大大提高了供電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讓電力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及用戶之間進一步加強了協調聯動、信息公開和資源共享。
“充分運用能源數字經濟的理念和技術手段是此次電力應急中的亮點,比如在停電事故,以及疫情防控需新建臨時電力線路中,可通過數字技術快速分析出新建位置、原因,并給出應急搶修施工方案,為全國各地處理類似電力事故和疫情防控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國網能源研究院互聯網所王軼楠說。
對于保電任務最為艱巨的湖北地區,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助力尤甚。疫情發生后,國網湖北電力除了要保障全省居民正常用電需求外,還需要對全省272家定點醫院(含17家方艙醫院)、598家發熱門診、1030家集中隔離點、121家防控用品生產企業、171家醫護支援隊伍住宿賓館、397家市政及其他等2589家重要用戶供電線路進行特巡保障。快速處理配電網故障及時消除隱患,成了擺在該公司面前的嚴峻考驗。
國網湖北電力基于用電采集系統數據進行數據分析應用,將農村配電網主線、支線及臺區掉電信息納入配電網實時監測平臺。該平臺能夠實時監測臺區掉線和停復電、線路停復電、臺區異動等,并通過在線表格圖形展示,提前預判故障點并進行主動檢修,保障電網安全運行。1月25日至2月18日,國網湖北電力通過配電網實時監測系統,主動發現各類故障和隱患700余處,平均每起故障可提前30分鐘確定故障點、提前籌備搶修事宜,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搶修效率,降低了員工感染風險,有力支撐了防疫期間保供電工作。
備受矚目的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自然是保電的重中之重。雷神山醫院供電保障專班充分運用智慧化手段,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全天候、無死角巡視工作,在雷神山醫院醫療區范圍內,10臺環網箱、28臺箱式變壓器全部安裝攝像頭,24小時遠程巡視監控。醫院外圍的線路、設備則由調度控制中心和運檢部門固化電網運行方式,將無人機巡視、值守人員現場巡視和遠程監控相結合。既可確保保電人員“零感染”,也實現了涉保設備“零缺陷、零故障、零閃動、零跳閘”的目標;火神山醫院同樣裝上了“千里眼”——24只專變負荷控制終端,保電人員可以充分利用智能系統遠程監測電力設備運行情況,通過對實時負荷、電流、電壓曲線等數據進行分析,預判用電異動和隱患,進一步提高供電保障隊的應急響應速度,將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此外,處于行業變革風口的綜合能源系統在電力應急響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及時發揮,也讓業界對能源電力發展“多能互補”的規律“眼見為實”。“基于綜合能源系統中以電為中心的多能轉換過程,因時制宜開展基于油、氣、熱等其他形式分布式能源資源的綜合能源服務,如防疫醫院采用分布式空氣源熱泵作為清潔供熱和取暖設備、規劃基于移動式儲能應急電源車的應急系統電氣設計方案等舉措實現了能源供應綠色高效。”王軼楠說。
繃緊安全風險和應急建設之弦
應急管理是一項長線工程,需要長期投入。無論是持續深化的電力體制改革、加速推進的低碳綠色轉型還是跨界融合的能源電力形態,都決定了未來電力應急管理所需要面對的挑戰必然是復雜的、巨大的和長久的。此次疫情的發生,更加深刻地驗證了這一點。
國網能源研究院互聯網所王春明認為,經歷了這次刻骨銘心的疫情后,電力應急需要調整認識論,不可把小概率或極小概率事件簡單歸結為“非常態”,在實際的投資和項目等安排上不給予重視,在能源轉型的研究中,要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黑天鵝”事件,能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才完整。
目前,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不斷深化,電力行業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能源產業,其發展方向與宏觀經濟形勢緊密相關。在結構調整和改革推進的動蕩期,能源電力系統性風險持續加大,這其中潛藏著的內在沖突和矛盾或許是孕育“黑天鵝”的因素。“比如為適應可再生能源發展而提升電網靈活性,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穩定性的下降,那么電網系統具有多大彈性和承受力?我們現在心里并不是很有底。這類問題還是要從理論層面得到根本解決。”王春明說。
從舉全國之力的疫情防控戰阻擊戰來看,電力行業,乃至各行各業之間都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聯系,自身安全防護對社會運轉有著深遠影響,電力應急,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在研究電力應急理論時不能只局限于技術維度。“我們需以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為契機,將社會科學領域的有益成果,尤其是政治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等領域的理論,與電力技術領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相結合,加以指導未來的電力應急救援實踐。”王春明說。
此外,在電力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如何統籌兼顧到電力應急資源在時間和空間的有效配置,是全行業乃至全社會應關注和重視的問題。市場化的本質是通過充分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創造經濟效益,而應急能力建設和應急響應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的電力企業的責任與擔當,因此在市場化進程之中也需要充分考慮到電力應急因素,平衡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
板凳甘坐十年冷,預防不作半句空。此次疫情防控中電力行業普遍反應較快,也證明了近年來電力行業的應急處置能力在不斷提升。但疫情平息之后,在風平浪靜的日常之中,仍然要繃緊安全風險和應急管理的弦,持之以恒地完善電力應急的管理體系,豐富理論研究,培養人才隊伍。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惟有居安思危,方能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