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業務如何實現盈利?這是困擾不少儲能企業的難題,即便是上市公司,也不例外。
日前,記者梳理了A股有儲能成分的上市公司發現,以儲能業務為主要贏利點的公司屈指可數,絕大多數營收主要還是依靠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或是其他相關業務。
業績貢獻寥寥
據中信證券和申萬宏源證券的不完全統計,目前,A股市場上共有儲能成分的上市公司22家。截至記者發稿,上述企業均已發布2019年年報。
總體上看,2019年,A股儲能上市公司整體業績良好,僅有*ST科陸等3家企業虧損,占比13.6%。同時,10家企業營收、凈利潤同比雙增,占比45.5%。但值得注意的是,儲能上市公司間營收差距較大,兩級分化特征明顯,且大部分企業凈利潤較低。
據統計,堅瑞沃能等7家企業2019年營收不足6億元,占比31.82%;盛弘股份等6家公司營收在6—19億元區間,占比27.3%。科士達、雄韜股份2家企業營收處于20—29億元區間,科華恒盛、易事特和*ST科陸3家企業營收處于30—39億元區間。剩余4家企業寧德時代、駱駝股份、南都電源和國軒高科為當年營收前4名,分別達457.88億元、90.23億元、90億元和49.59億元。
從凈利潤來看,國軒高科等12家企業凈利潤不足1億元,占比54.5%。僅有寧德時代和駱駝股份2家企業當年凈利潤超過5億元,分別為45.6億元和5.95億元。
雖然被分類為儲能上市企業,但多數公司并未在年報中單獨列出儲能業務業績,僅有寧德時代、南都電源、中恒電氣、雄韜股份、*ST科陸和圣陽股份6家企業披露了儲能相關業務營收情況,不足四成。除圣陽股份外,其余5家公司儲能業務營收占不高于公司當年總營收的8%。上述6家公司營收分別為6.1億元、3.11億元、0.15億元、2.34億元、0.87億元和11.28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1.33%、3.46%、1.31%、8%、2.73%和60.74%。
此外,科華恒盛、科士達在年報中表示,將儲能業務營收合并于新能源業務計算。2家公司的新能源業務和光伏逆變器及儲能業務的2019年營收分別為3.87億元和0.59億元,占比分別為12.16%和22.69%。合并后該部分營收仍占比不高。
市場規模有限
記者分析年報發現,在上述22家儲能上市公司中,不少企業營收受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和電池業務影響較大。
其中,堅瑞沃能等8家企業披露了公司2019年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營收。除易事特和動力源2家企業新能源汽車業務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不足5%以外,剩余公司該部分業務營收的占比均在25%以上,最高的甚至接近60%。奧特迅、鼎漢技術、堅瑞沃能、通合科技、盛弘股份、英可瑞6家企業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的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30.52%、50.83%、40.51%、26.23%、34.5%和58.1%。
另有南都電源等9家企業電池營收貢獻較大。2019年,寧德時代、國軒高科、萬里股份、駱駝股份4家企業電池業務營收占比高達80%以上,雄韜股份、*ST時萬電池業務營收占比超60%,南都電源、堅瑞沃能、圣陽股份3家企業占比稍低,也分別達到29.52%、43.09%、34.63%。
據了解,電池業務包括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兩者在電池容量、電芯種類等方面均有區別,屬于不同類型產品,分別應用于儲能和新能源汽車產業。
在年報中,儲能上市企業并未區別分列兩者營收,而是合并計算。因此,無法估計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銷售對各企業業績的影響。但據行業研究機構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數據,2019年,我國儲能電池出貨量9.54吉瓦時,同比增長83.5%;而動力電池出貨量為71吉瓦時,同比增長9.2%。儲能電池市場遠小于動力電池。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能源汽車市場走勢對不少儲能上市公司業績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國軒高科等企業也在年報中提及,公司業績驅動因素受新能源汽車市場及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影響。
產業格局悄變
即便如此,業內依然看好儲能的發展前景。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認為,近年來,儲能電池出貨量逐年增加,漲幅較高。預計隨著鋰電池成本的不斷下降,逐漸靠近儲能系統應用的經濟性拐點,儲能市場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寧德時代在2019年年報中稱,在儲能市場開始逐步啟動的背景下,公司持續加強研發投入,完成了采用低鋰耗技術,長電芯循環壽命的電芯單體和相應系統平臺產品的開發。
雖然儲能上市企業大力支持儲能業務開發,但單靠儲能業務難以大幅盈利是不爭的事實。
多位行業高管告訴記者,目前,我國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和現貨市場仍處于建設初期,儲能可以參與的市場空間有限。用戶側的峰谷電價差套利,以及在發電側參與火電調頻,是目前儲能產業為數不多的成熟商業模式。
然而,隨著儲能逐漸進入電力市場參與調峰、調頻后,傳統電力市場格局也正悄然發生改變,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劉為表示,當前,三大主體進入儲能領域的趨勢非常明顯。
一是公用事業公司,油氣、發電集團等大型企業通過收購儲能技術或系統集成商將儲能業務嵌入到傳統能源業務中;
二是電力相關的設備企業,此類企業基于已有的客戶資源和渠道等優勢積極介入儲能領域;
三是傳統的負荷資源聚合商,這些企業與分布式儲能系統運營商的業務正在融合。
近年來,陽光電源、東方日升等新能源上市企業也進一步加快開發儲能市場步伐,力圖以新能源電站為依托,配套儲能系統,提高整體效益。
日前,記者梳理了A股有儲能成分的上市公司發現,以儲能業務為主要贏利點的公司屈指可數,絕大多數營收主要還是依靠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或是其他相關業務。
業績貢獻寥寥
據中信證券和申萬宏源證券的不完全統計,目前,A股市場上共有儲能成分的上市公司22家。截至記者發稿,上述企業均已發布2019年年報。
總體上看,2019年,A股儲能上市公司整體業績良好,僅有*ST科陸等3家企業虧損,占比13.6%。同時,10家企業營收、凈利潤同比雙增,占比45.5%。但值得注意的是,儲能上市公司間營收差距較大,兩級分化特征明顯,且大部分企業凈利潤較低。
據統計,堅瑞沃能等7家企業2019年營收不足6億元,占比31.82%;盛弘股份等6家公司營收在6—19億元區間,占比27.3%。科士達、雄韜股份2家企業營收處于20—29億元區間,科華恒盛、易事特和*ST科陸3家企業營收處于30—39億元區間。剩余4家企業寧德時代、駱駝股份、南都電源和國軒高科為當年營收前4名,分別達457.88億元、90.23億元、90億元和49.59億元。
從凈利潤來看,國軒高科等12家企業凈利潤不足1億元,占比54.5%。僅有寧德時代和駱駝股份2家企業當年凈利潤超過5億元,分別為45.6億元和5.95億元。
雖然被分類為儲能上市企業,但多數公司并未在年報中單獨列出儲能業務業績,僅有寧德時代、南都電源、中恒電氣、雄韜股份、*ST科陸和圣陽股份6家企業披露了儲能相關業務營收情況,不足四成。除圣陽股份外,其余5家公司儲能業務營收占不高于公司當年總營收的8%。上述6家公司營收分別為6.1億元、3.11億元、0.15億元、2.34億元、0.87億元和11.28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1.33%、3.46%、1.31%、8%、2.73%和60.74%。
此外,科華恒盛、科士達在年報中表示,將儲能業務營收合并于新能源業務計算。2家公司的新能源業務和光伏逆變器及儲能業務的2019年營收分別為3.87億元和0.59億元,占比分別為12.16%和22.69%。合并后該部分營收仍占比不高。
市場規模有限
記者分析年報發現,在上述22家儲能上市公司中,不少企業營收受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和電池業務影響較大。
其中,堅瑞沃能等8家企業披露了公司2019年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營收。除易事特和動力源2家企業新能源汽車業務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不足5%以外,剩余公司該部分業務營收的占比均在25%以上,最高的甚至接近60%。奧特迅、鼎漢技術、堅瑞沃能、通合科技、盛弘股份、英可瑞6家企業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的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30.52%、50.83%、40.51%、26.23%、34.5%和58.1%。
另有南都電源等9家企業電池營收貢獻較大。2019年,寧德時代、國軒高科、萬里股份、駱駝股份4家企業電池業務營收占比高達80%以上,雄韜股份、*ST時萬電池業務營收占比超60%,南都電源、堅瑞沃能、圣陽股份3家企業占比稍低,也分別達到29.52%、43.09%、34.63%。
據了解,電池業務包括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兩者在電池容量、電芯種類等方面均有區別,屬于不同類型產品,分別應用于儲能和新能源汽車產業。
在年報中,儲能上市企業并未區別分列兩者營收,而是合并計算。因此,無法估計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銷售對各企業業績的影響。但據行業研究機構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數據,2019年,我國儲能電池出貨量9.54吉瓦時,同比增長83.5%;而動力電池出貨量為71吉瓦時,同比增長9.2%。儲能電池市場遠小于動力電池。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能源汽車市場走勢對不少儲能上市公司業績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國軒高科等企業也在年報中提及,公司業績驅動因素受新能源汽車市場及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影響。
產業格局悄變
即便如此,業內依然看好儲能的發展前景。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認為,近年來,儲能電池出貨量逐年增加,漲幅較高。預計隨著鋰電池成本的不斷下降,逐漸靠近儲能系統應用的經濟性拐點,儲能市場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寧德時代在2019年年報中稱,在儲能市場開始逐步啟動的背景下,公司持續加強研發投入,完成了采用低鋰耗技術,長電芯循環壽命的電芯單體和相應系統平臺產品的開發。
雖然儲能上市企業大力支持儲能業務開發,但單靠儲能業務難以大幅盈利是不爭的事實。
多位行業高管告訴記者,目前,我國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和現貨市場仍處于建設初期,儲能可以參與的市場空間有限。用戶側的峰谷電價差套利,以及在發電側參與火電調頻,是目前儲能產業為數不多的成熟商業模式。
然而,隨著儲能逐漸進入電力市場參與調峰、調頻后,傳統電力市場格局也正悄然發生改變,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劉為表示,當前,三大主體進入儲能領域的趨勢非常明顯。
一是公用事業公司,油氣、發電集團等大型企業通過收購儲能技術或系統集成商將儲能業務嵌入到傳統能源業務中;
二是電力相關的設備企業,此類企業基于已有的客戶資源和渠道等優勢積極介入儲能領域;
三是傳統的負荷資源聚合商,這些企業與分布式儲能系統運營商的業務正在融合。
近年來,陽光電源、東方日升等新能源上市企業也進一步加快開發儲能市場步伐,力圖以新能源電站為依托,配套儲能系統,提高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