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的BIG-MAP項目希望在關注可持續性的同時顯著加快電池的開發速度。34個合作伙伴將加強數據交流與合作,并在“電池2030+”(Battery 2030+)倡議的更廣泛框架內開展合作。
BIG-MAP是“電池接口基因組-材料加速平臺”的英文首字母縮寫(Battery Interface Genome – Materials Acceleration Platform)。在BIG-MAP中,通過數據共享進行合作至關重要。該項目明確的目標是“開發一個共同的歐洲數據基礎設施和協作工作流,能夠自動收集、處理和使用來自電池開發周期各個領域的數據”。
BIG-MAP項目由歐盟資助,旨在顯著縮短開發新型電池所需的時間,特別關注可持續性。同時,該項目也促進了優秀的聯合城市集群的研究活動。
BIG-MAP是“電池2030+”倡議中最廣泛的單一研究項目,聯合了15個國家的34個機構。除了“電池2030+”的13個核心合作伙伴外,BIG-MAP聯盟還包括21個領先的歐洲合作伙伴,它們在量子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自主合成機器人等關鍵研究領域擁有互補的電池技術和基本能力。
該項目由丹麥技術大學(DTU)領導,合作伙伴包括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和烏爾姆大學(UlmUniversity)及來自德國的烏爾姆赫姆霍爾茲學院(HIU),通過CELEST研究平臺(Ulm & Karlsruhe電化學儲能中心)參與了該項目。
丹麥技術大學的項目負責人Tejs Vegge把他們的目標說得簡單明了但雄心勃勃:“我們必須重新發明電池。”
“去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但從想法到產品花了20年時間——如果我們想為能源轉型提供可持續的電池,我們需要在十分之一的時間內做到這一點。”他解釋說。
具體來說,這意味著在未來5-10年內,相對于目前的研發速度,開發時間將加快5-10倍。
實現這一目標的措施包括人工智能(也用于新材料數據)和高性能計算來分析大數據。BIG-MAP還設想使用機器人更快地“探索復雜的化學空間”。數據共享還將促進分布在不同空間和時區的不同合作機構的研究人員工作。
“我們將能夠在自主行動的機器人的幫助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質量探索復雜的化學空間。我們的理解得到了人工智能核心特性的支持,”來自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Helge Stein教授說,他的研究小組負責開發用于更快發現材料及其在歐洲大陸分布所需的人工智能。
該項目的另一個關注點是可持續性,正如CELEST的科學發言人Maximilian Fichtner強調的那樣,因為Fichtner教授看到了可再生能源中尚未開發的電池使用案例。
“我們的愿景不僅是能夠更快地開發新電池,而且還要確保它們能夠有效地存儲能量,并能以可持續的方式和極低的成本生產,將例如來自太陽和風的電能儲存在電池中,這在未來將更具吸引力,”他解釋說。“必須重新調整電池材料和技術的現有發現、開發和制造工藝,這樣歐洲才能與其在美國和亞洲的主要對手競爭。”
BIG-MAP有16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3億元)的預算,最初將運行三年,并可選擇延長7年。
BIG-MAP是“電池接口基因組-材料加速平臺”的英文首字母縮寫(Battery Interface Genome – Materials Acceleration Platform)。在BIG-MAP中,通過數據共享進行合作至關重要。該項目明確的目標是“開發一個共同的歐洲數據基礎設施和協作工作流,能夠自動收集、處理和使用來自電池開發周期各個領域的數據”。
BIG-MAP項目由歐盟資助,旨在顯著縮短開發新型電池所需的時間,特別關注可持續性。同時,該項目也促進了優秀的聯合城市集群的研究活動。
BIG-MAP是“電池2030+”倡議中最廣泛的單一研究項目,聯合了15個國家的34個機構。除了“電池2030+”的13個核心合作伙伴外,BIG-MAP聯盟還包括21個領先的歐洲合作伙伴,它們在量子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自主合成機器人等關鍵研究領域擁有互補的電池技術和基本能力。
該項目由丹麥技術大學(DTU)領導,合作伙伴包括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和烏爾姆大學(UlmUniversity)及來自德國的烏爾姆赫姆霍爾茲學院(HIU),通過CELEST研究平臺(Ulm & Karlsruhe電化學儲能中心)參與了該項目。
丹麥技術大學的項目負責人Tejs Vegge把他們的目標說得簡單明了但雄心勃勃:“我們必須重新發明電池。”
“去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但從想法到產品花了20年時間——如果我們想為能源轉型提供可持續的電池,我們需要在十分之一的時間內做到這一點。”他解釋說。
具體來說,這意味著在未來5-10年內,相對于目前的研發速度,開發時間將加快5-10倍。
實現這一目標的措施包括人工智能(也用于新材料數據)和高性能計算來分析大數據。BIG-MAP還設想使用機器人更快地“探索復雜的化學空間”。數據共享還將促進分布在不同空間和時區的不同合作機構的研究人員工作。
“我們將能夠在自主行動的機器人的幫助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質量探索復雜的化學空間。我們的理解得到了人工智能核心特性的支持,”來自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Helge Stein教授說,他的研究小組負責開發用于更快發現材料及其在歐洲大陸分布所需的人工智能。
該項目的另一個關注點是可持續性,正如CELEST的科學發言人Maximilian Fichtner強調的那樣,因為Fichtner教授看到了可再生能源中尚未開發的電池使用案例。
“我們的愿景不僅是能夠更快地開發新電池,而且還要確保它們能夠有效地存儲能量,并能以可持續的方式和極低的成本生產,將例如來自太陽和風的電能儲存在電池中,這在未來將更具吸引力,”他解釋說。“必須重新調整電池材料和技術的現有發現、開發和制造工藝,這樣歐洲才能與其在美國和亞洲的主要對手競爭。”
BIG-MAP有16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3億元)的預算,最初將運行三年,并可選擇延長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