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我國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是一項十分緊迫、十分艱巨的戰略任務,也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科學規劃,制定好不同時期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近日表示。
在劉吉臻看來,面向2035年的能源發展戰略思路為“化石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模化、多種能源綜合化”。“這三者相輔相成。值得注意的是,能源革命技術方向的選擇一定要與經濟性結合,算清能源革命的‘經濟賬’。”
就儲能技術而言,劉吉臻表示,在大電網系統內建設電化學儲能電站,10萬千瓦不夠就建設20萬千瓦,如果還不夠,再建30萬千瓦行不行?很明顯,在現階段儲能技術條件下,靠儲能解決大電網問題,經濟性難以承受。
就氫能發展而言,在劉吉臻看來,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氫能經濟性有待檢驗。目前生產1立方米氫氣需要消耗大約5-5.5千瓦時電能,如果電價低于0.2元/千瓦時,制氫價格可以承受。只有用低價的可再生能源制氫才是正確的路徑,加之氫能具有一定的儲能屬性,可將氫能定位為可再生能源的“搬運工”。
談及海上風電,劉吉臻表示,碳中和背景下,海上風電在能源轉型當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風電,也不能看成是一個簡單的新能源。與西電東送的局限性相比,海上風電我們有資源、離負荷中心比較近、不存在棄風的問題,但我們還要加大對海上風電資源的勘測、評估力度,把工作做細而不是拍腦袋,像探黃金、探鋼鐵一樣,把這些寶貴資源探測清楚。
劉吉臻進一步指出,燃料電池方面,如果用鉑做催化劑,明顯不劃算。再比如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現有技術條件下這種處理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示范項目的成本相對過高,還將增加一次能源消耗。受控核聚變為探索性、顛覆性的前期研究,目前沒有實質性進展。
“現有技術條件下,能源轉型的‘經濟賬’一定要算清。能源轉型過程中,技術必須和經濟結合起來,先進的技術也需要合理的經濟性。”劉吉臻通過上述例子反復強調。
談及能源革命的未來,劉吉臻表示,解決人類未來的能源問題將依賴新能源電力,新能源電力安全高效的生產與利用將是新能源時代永恒的主題。化石能源清潔化是能源轉型的基礎,清潔能源規模化是能源轉型的核心。能源革命不能一蹴而就,未來新能源占比將逐步提升,化石能源占比將逐步下降,但火電需要有“活路”,安全、高效、清潔、靈活、智能是火電未來的發展方向。
“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背后,火電廠為其作了‘嫁衣’。沒有12億千瓦的火電裝機,就沒有今天可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現有技術條件下,如果新能源裝機增加10億千瓦,火電裝機再降6億千瓦,電網將立即崩潰。為此,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需要采取‘集中開發、遠距離輸送’與‘分布式開發、就地消納’并舉的發展模式。”劉吉臻最后說。
在劉吉臻看來,面向2035年的能源發展戰略思路為“化石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模化、多種能源綜合化”。“這三者相輔相成。值得注意的是,能源革命技術方向的選擇一定要與經濟性結合,算清能源革命的‘經濟賬’。”
就儲能技術而言,劉吉臻表示,在大電網系統內建設電化學儲能電站,10萬千瓦不夠就建設20萬千瓦,如果還不夠,再建30萬千瓦行不行?很明顯,在現階段儲能技術條件下,靠儲能解決大電網問題,經濟性難以承受。
就氫能發展而言,在劉吉臻看來,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氫能經濟性有待檢驗。目前生產1立方米氫氣需要消耗大約5-5.5千瓦時電能,如果電價低于0.2元/千瓦時,制氫價格可以承受。只有用低價的可再生能源制氫才是正確的路徑,加之氫能具有一定的儲能屬性,可將氫能定位為可再生能源的“搬運工”。
談及海上風電,劉吉臻表示,碳中和背景下,海上風電在能源轉型當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風電,也不能看成是一個簡單的新能源。與西電東送的局限性相比,海上風電我們有資源、離負荷中心比較近、不存在棄風的問題,但我們還要加大對海上風電資源的勘測、評估力度,把工作做細而不是拍腦袋,像探黃金、探鋼鐵一樣,把這些寶貴資源探測清楚。
劉吉臻進一步指出,燃料電池方面,如果用鉑做催化劑,明顯不劃算。再比如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現有技術條件下這種處理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示范項目的成本相對過高,還將增加一次能源消耗。受控核聚變為探索性、顛覆性的前期研究,目前沒有實質性進展。
“現有技術條件下,能源轉型的‘經濟賬’一定要算清。能源轉型過程中,技術必須和經濟結合起來,先進的技術也需要合理的經濟性。”劉吉臻通過上述例子反復強調。
談及能源革命的未來,劉吉臻表示,解決人類未來的能源問題將依賴新能源電力,新能源電力安全高效的生產與利用將是新能源時代永恒的主題。化石能源清潔化是能源轉型的基礎,清潔能源規模化是能源轉型的核心。能源革命不能一蹴而就,未來新能源占比將逐步提升,化石能源占比將逐步下降,但火電需要有“活路”,安全、高效、清潔、靈活、智能是火電未來的發展方向。
“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背后,火電廠為其作了‘嫁衣’。沒有12億千瓦的火電裝機,就沒有今天可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現有技術條件下,如果新能源裝機增加10億千瓦,火電裝機再降6億千瓦,電網將立即崩潰。為此,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需要采取‘集中開發、遠距離輸送’與‘分布式開發、就地消納’并舉的發展模式。”劉吉臻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