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開年 多家企業簽長單
1月21日,上機數控發布公告稱,公司及全資子公司弘元新材料(包頭)有限公司向新特能源及新疆新特采購原材料多晶硅料,預計2021-2025年采購數量為7.035萬噸,按照當前市場價格測算,預計采購金額約為60.501億元(含稅)。雙方約定,實際采購價格采取月度議價方式,故采購金額可能隨市場價格產生波動,實際以簽訂的月度補充協議為準。同日,上機數控發布公告,2021-2022年由公司向金博股份采購碳/碳復合材料產品,預計采購金額約為5億元(含稅)。
同樣在1月21日,福萊特玻璃公布,與東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關于銷售光伏玻璃的《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約定,東方日升將在2021年-2023年三年內采購共計34GW(約2.34億平方米)組件用光伏壓延玻璃。按照卓創2021年1月14日公布的周報(3.2mm光伏玻璃均價42元/平方米(含稅)、2.0mm光伏玻璃均價34元/平方米(含稅))測算,預估合同總金額約89.08億元人民幣(含稅),占福萊特2019年度經審計總資產93.92億元人民幣的約94.85%。
前一天,也就是1月20日,正泰電器發布公告稱,旗下6家全資子公司與無錫上機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弘元新材料(包頭)有限公司簽訂了單晶硅片采購合同。
根據公告,2021—2023年,正泰將向上機數控采購單晶硅片8.82億片(上下浮動不超過10%),實際采購價格采取月度議價方式。其中2021年預計采購不低于2.1億片,2022年采購3.36億片,2023年采購3.36億片。參照PVInfolink最新公布的價格及排產計劃測算,預計合同金額約為三年總計40.59億元(含稅)。雙方約定,每個月月底之前簽訂次月補充協議,次月支付完畢相應貨款。
此前的1月7日晚間,京運通發布公告稱,旗下兩家子公司與通威太陽能、江蘇潤陽合計簽訂19.06億片單晶硅片銷售框架合同,總金額高達89.5億元。
1月3日晚,亞瑪頓發布公告稱,公司與晶澳科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擬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間向晶澳科技銷售光伏鍍膜玻璃,預估銷售總金額約21億元,占公司2019年營收約177.31%。
2020年以來備受眾多企業熱捧的“長單合同”策略,2021年依舊在延續。
“舊長單”的慘痛教訓
長單合同,是采購合同的一種,是指價格定為三個月或三個月以后的期貨價格的合同。長單合同是由供應方與分供方,經過談判,協商一致同意而簽訂的合同。
據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1月以來,一年的時間里,中國光伏行業里出現了近20起長單采購合作,合同總額約1000億元,采購標的主要是玻璃、硅料和硅片。
光伏企業第一撥集中簽訂長單,大約在2006年前后。當時的光伏市場,正處在第一次產業繁榮之時,多晶硅的奇缺和太陽能電池市場的火爆,將多晶硅的價格推高到每公斤500美元的天價。國內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產商,為了能夠控制原材料成本,與上游(多晶硅及硅片)企業簽訂了大量5—10年的長單合同,據不完全統計,總金額高達200億—300億美元。其中最著名的是尚德與MEMC簽訂的十年合同,協議時,MEMC給尚德40美元/片的硅片價格,相當于當時市價的一半。
沒想到5年后,隨著“歐美雙反”的打擊、市場需求變弱和多晶硅產能擴張,硅片價格急速暴跌至3美元/片左右,很多國內企業提前簽訂的長單合同成了燙手山芋。尚德為了終止與MEMC的十年采購長單,不惜賠付2.12億美元。無法履行合同后的巨額賠付,不僅成為了尚德此后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也讓國內企業不約而同地放緩或停滯了發展步伐。
“新長單”的與眾不同
時隔多年,光伏行業再次出現集中簽長單現象,有人不免擔心,這會不會讓光伏企業再次重蹈覆轍?
“我們和玻璃廠家簽訂了大量長單,但都是鎖量不鎖價。”去年10月,光伏玻璃緊缺時,某龍頭組件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世紀新能源網時,談到長單時,如是回答。
仔細梳理會發現,2020年簽訂的光伏長單中,大多數和這家龍頭企業類似,都是只約定采購數量、采購年限和采購總量,而沒約定具體單價。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與不一樣的大環境有關。
十多年前,我國的光伏產業“三頭在外“(原料在外、市場在外、設備在外),一旦國外企業采用封鎖策略,國內企業根本不具備競爭力。
而今的光伏行業,經過十幾年的飛速發展,已經逐漸擺脫了“三頭在外”的窘境,實現了中國光伏制造業、中國光伏發電裝機量、中國光伏發電量三項世界第一。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達253GW,連續六年位居全球首位;新增裝機量48.2GW,連續八年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產量連續10年位居全球首位;組件產量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生產和消費國。
2020年,中國的多晶硅產量39.2萬噸,同比增長14.6%;硅片產量161.3GW,同比增長19.7%;電池片產量134.8GW,同比增長22.2;組件產量124.6GW,同比增長26.4%。產品出口總額197.5億美元,其中組件出口量約78.8GW,同比增長18%。光伏正在成為當前及未來促進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生力軍。
與屢屢創造世界紀錄相應對的是,從上游到下游的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和電站細分領域,誕生了一批領先世界的企業。數據顯示,全球硅料企業TOP4、硅片企業TOP7、電池片企業TOP4、組件企業TOP5 —— 全都是中國企業 。
隨著中國光伏企業的崛起,以劉漢元、李振國、瞿曉鏵、曹仁賢、高紀凡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均歷經市場洗禮后越發成熟,他們對產業里過往的惡性競爭亂象深惡痛絕,他們期盼合力構建更為良性、有序和長遠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共同推動產業持續發展。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數據就是:2020年,以隆基、通威、天合、晶科、中環、陽光電源、晶澳等光伏龍頭企業為代表,至少有數十家光伏細分頭部企業之間達成了各種各樣的戰略合作。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的新型企業關系,讓企業之間的互動性更強,更有助于企業之間的長遠合作,也是新形勢下很多企業放心簽長單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