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美國新的《能源政策法》生效,取代了2005年版本的《能源政策法》。《能源政策法》是美國能源領域的基礎性法律,它體現了較長一段時間內美國在各類重要能源議題的基本政策取向。
2020年版本的《能源政策法》有兩節與儲能相關,其中最主要的內容是通過撥款支持各種類型儲能技術的研發、示范和商業化,以促進這些技術應用在電動汽車和輸配電系統中。撥款計劃從2021年持續到2025年,五年共計有10億美元財政資金投入到儲能領域。美國希望通過這樣的部署保持其在儲能領域的全球競爭力,同時也希望能夠促進儲能的本土制造和本土應用,并減少對關鍵材料的對外依賴。
“制造業重回美國”在美國政界是流行的提法,儲能領域也不例外。《能源政策法》中的儲能條款最早來自于一部名為《更好的儲能技術》的法律提案。在國會會議上,就有支持此法案的國會議員強調建立儲能的本土供應鏈。在她看來,美國曾經在太陽能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技術進展,但制造業最后卻流向了德國和中國等國家。因此,在儲能領域,美國既要在技術上占優,也要在制造領域領先。
那么,這有沒有可能呢?
就技術創新來講,美國擁有強大的科研能力,在儲能領域也十分有前瞻性。《能源政策法》對儲能技術研發的部署并非首次。2007年,美國就通過了《美國儲能競爭力法案》,支持與儲能技術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當時國會撥款近30億美元,支持儲能在2009年到2018年間的科研和示范項目。2020年《能源政策法》對儲能的支持是其過去十余年產業政策的延續。
與之相對比,2007年的中國,“儲能”還不是一個常用詞匯,人們更多地討論“蓄電池”,對儲能技術的關注更多集中在科學界,尚未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扶持電動汽車發展的“十城千輛工程”和扶持光伏發電的“金太陽”工程都是在2009年啟動的,在此之后幾年才逐漸有了“儲能產業”的概念。
在基礎研究上,美國一直走在前列。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約翰·古迪納夫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他在該校任教期間發明了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極大推動了全世界電池產業的發展。在今天,他仍然致力于研究固態電池。
但從產業鏈的角度看,把儲能的制造環節留在美國并非易事。目前,中日韓三國提供了全世界超過九成的鋰離子電池,全世界主要的電池工廠都集中在東亞。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一項分析,2019年初全球鋰電池產能中的73%來自中國,美國只占12%。和其他許多產業一樣,美國掌握核心技術,但并沒有完整的產業鏈。如果未來儲能領域沒有出現顛覆性的技術,仍然以鋰電池技術為主流,儲能制造業的本土發展可能只是一句口號。
美國重視科研和創新的環境孕育了特斯拉這樣的企業,但是中國的產業鏈和市場幫助特斯拉生存和壯大,這是目前全球制造業分工的一個縮影。
不過,盡管只有美國把“制造業重回美國”常掛在嘴邊,建設本土的儲能和電池制造業是中國、歐洲和美國都在做的事情。在走向“碳中和”的路上,各國對儲能技術以及產業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
2020年版本的《能源政策法》有兩節與儲能相關,其中最主要的內容是通過撥款支持各種類型儲能技術的研發、示范和商業化,以促進這些技術應用在電動汽車和輸配電系統中。撥款計劃從2021年持續到2025年,五年共計有10億美元財政資金投入到儲能領域。美國希望通過這樣的部署保持其在儲能領域的全球競爭力,同時也希望能夠促進儲能的本土制造和本土應用,并減少對關鍵材料的對外依賴。
“制造業重回美國”在美國政界是流行的提法,儲能領域也不例外。《能源政策法》中的儲能條款最早來自于一部名為《更好的儲能技術》的法律提案。在國會會議上,就有支持此法案的國會議員強調建立儲能的本土供應鏈。在她看來,美國曾經在太陽能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技術進展,但制造業最后卻流向了德國和中國等國家。因此,在儲能領域,美國既要在技術上占優,也要在制造領域領先。
那么,這有沒有可能呢?
就技術創新來講,美國擁有強大的科研能力,在儲能領域也十分有前瞻性。《能源政策法》對儲能技術研發的部署并非首次。2007年,美國就通過了《美國儲能競爭力法案》,支持與儲能技術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當時國會撥款近30億美元,支持儲能在2009年到2018年間的科研和示范項目。2020年《能源政策法》對儲能的支持是其過去十余年產業政策的延續。
與之相對比,2007年的中國,“儲能”還不是一個常用詞匯,人們更多地討論“蓄電池”,對儲能技術的關注更多集中在科學界,尚未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扶持電動汽車發展的“十城千輛工程”和扶持光伏發電的“金太陽”工程都是在2009年啟動的,在此之后幾年才逐漸有了“儲能產業”的概念。
在基礎研究上,美國一直走在前列。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約翰·古迪納夫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他在該校任教期間發明了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極大推動了全世界電池產業的發展。在今天,他仍然致力于研究固態電池。
但從產業鏈的角度看,把儲能的制造環節留在美國并非易事。目前,中日韓三國提供了全世界超過九成的鋰離子電池,全世界主要的電池工廠都集中在東亞。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一項分析,2019年初全球鋰電池產能中的73%來自中國,美國只占12%。和其他許多產業一樣,美國掌握核心技術,但并沒有完整的產業鏈。如果未來儲能領域沒有出現顛覆性的技術,仍然以鋰電池技術為主流,儲能制造業的本土發展可能只是一句口號。
美國重視科研和創新的環境孕育了特斯拉這樣的企業,但是中國的產業鏈和市場幫助特斯拉生存和壯大,這是目前全球制造業分工的一個縮影。
不過,盡管只有美國把“制造業重回美國”常掛在嘴邊,建設本土的儲能和電池制造業是中國、歐洲和美國都在做的事情。在走向“碳中和”的路上,各國對儲能技術以及產業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