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環保部聯合對外發布醞釀多時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下稱《準入條件》),明確了多晶硅項目的規模、能耗等關鍵性指標。消息傳來,引起業界熱議和高度關注。一方面,有業內人士指出,《準入條件》的出臺有利于規范行業發展,打開了多晶硅項目上馬的口子;另一方面,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準入條件》所列標準過高,將中小企業摒棄于多晶硅行業之外。 《準入條件》對多晶硅行業發展影響幾何?本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爭議新政
此次發布的《準入條件》與去年初的征求意見稿基本一致。“雖然大致相同,還是有些小的改動。”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對記者表示,《準入條件》規定太陽能級多晶硅還原電耗到2011年底前小于60千瓦時/千克,對這一更嚴格還原電耗的規定給出了一年的寬限期,使企業有時間來完成技術改造。
在孟憲淦看來,出臺《準入條件》有其必要性,任何產業都應該有一定的準入標準,否則不利于行業的長期發展?! ?/P>
他的觀點獲得一些業內專家與優勢企業的認同。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表示,出臺此政策有助于淘汰眾多落后產能,提高我國多晶硅光伏行業的綜合競爭力。
英利能源(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洪建對本報記者表示,一個行業如果沒有標準,極易造成市場和行業的混亂局面,只有出臺標準才能讓行業有“規矩”可遵守,這對于整個行業及其產品質量控制都有好處。
然而,《準入條件》并未引起業界的一致認可。一家小型多晶硅生產企業負責人就表示,已經接到整改的通知,因為沒有更多的錢投入,只能轉產。他直言,《準入條件》更多代表了龍頭企業的意愿,并未充分考慮中小企業訴求。
產業整合在所難免
不管業界對此次下發《準入條件》的爭議如何激烈,產業整合風暴已是山雨欲來。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國內目前的多晶硅廠商80%都是小企業,普遍在幾百噸規模,這些企業在規模上、能耗上普遍達不到要求,2011年底將是這些中小企業被淘汰的“大限”。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多晶硅行業目前集中度太低,眾多小企業盲目追求利潤,造成了排放超標、能耗高,產生的效益遠遠比不上給環境所帶來的損害,因此并不值得政策支持。
有消息稱,目前中小企業的多晶硅成本在50美元/公斤,而江蘇中能、江西賽維這樣的大企業的成本已接近20美元/公斤,大企業的價格優勢尤其明顯。由此可知,即便不出臺《準入條件》,國內的大多數中小企業也將因沒有價格優勢而最終倒閉。
“強者更強、弱者出局。”姜謙對多晶硅未來的行業格局做出如此判斷。他認為,《準入條件》會讓我國最終形成10家左右的多晶硅生產商,“而今年年底就會有四五十家小企業被淘汰?!?/P>
投資過熱或將被抑
據了解,近年來,中國多晶硅行業存在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無序上馬的現象。國內多晶硅生產發展勢頭很猛,但真正懂技術能夠達產的企業很少,很多企業在投入時,缺乏對市場的判斷分析。不少企業聲稱自己產能很大,但廠房建立數年,卻總是不達產。
華泰金融分析報告指出,《準入條件》規定在政府投資項目核準新目錄出臺前,新建多晶硅項目原則上不再批準,并規定了敏感區域項目的處置辦法,此舉在于抑制國內多晶硅投資過熱問題。
據分析,多晶硅行業投資巨大,通常1000噸生產規模投資約在7億元至8億元,3000噸的建設規模、30%的最低資本金等條例規定,勢必將一些“雷聲大雨點小”,打著新能源概念,在資本市場圈錢的企業攔在了門外。
瑞銀證券分析師李博表示,多晶硅項目在此次文件下發前,暫停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發文,實際上是把暫停的口子打開了,使本身想上而且能夠滿足其要求的項目,可以正大光明地上馬了,所以對于多晶硅投資而言是一種更規范、更有效的管理。
在李博看來,《準入條件》下發后,對多晶硅項目的投資將不同于以前一擁而上的情況,而會嚴格按照《準入條件》的各項標準來決定是否準許其上馬,因此對其投資審批的方式將會更加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