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的進化很顯然是從陸地到海洋;從高山,到平原,再到海洋,這是目前我們風電發展的基本路徑。風電場的區域發展也是經歷了北到南,然后從南到北的發展路徑,然而風機本身卻還是走的一條單行線:陸上風機到海洋風機,是不是有一天海洋風機又回到陸上風機的原點呢?
趨勢:風機機型大型化趨勢不可阻擋
原來我們以為3MW時代會有一個1-2年的緩沖期,沒想到我們2MW時代徘徊了4-5年,3MW平臺機型剛剛感覺有發展苗頭之時,風機已經大踏步跨入了4MW時代。
為什么4MW機型進步如此迅速?
平價風電的倒逼讓風機技術創新提速。大機型因為單位千瓦的材料用量大幅降低,也導致大兆瓦風機的成本急劇下降。從最近國家電投、華能、華電、大唐及中廣核風機集采招標結果來看,基本都是4MW以上機型(平均單機容量),價格最低刷新低至2250元/kw,是不是這個價格能有盈利,還需要時間來證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近期4個集采招標結果的均價都在2400-2500元/kw(4MW機型),也就是說這不是某一家風機企業在惡意降價,而是市場倒逼,也就是平價風電的歷史驅動。
土地的寶貴也是大容量機型加速晉級的重要原因。我們一直說中國是風資源豐富的國家,實際真正去開發假設風電場的時候,資源的有限性和土地屬性的復雜性,給我們風電開發設置了重重障礙,最大的一個就是土地指標以及土地屬性限制,怎么辦?有限土地開發更多容量資源,那就用大兆瓦機型。
4-7MW:陸上機型容量直逼海上機型容量
2021年以來,陸上機型的大型化,讓過去曾經認為只有海上才有的單機容量在陸上機型比比皆是。明陽的6.25MW-172,上海電氣的6.05-172,東汽的6-175,運達的6.25-172等等機型,這些陸上機型如果不了解風電的都以為是海上機型,而實際上,海上機型過去從3MW起步,后來上海電氣自主研發3.6MW,然后引進西門子4MW,然后6MW,7MW,8MW,10MW,總體來看,6-8MW目前還是海上風機的主流產品。
上岸:海上機型可以直接轉型升級為陸上風機嗎?
答案是可以的!
明陽已經在2020年就推出了6.25-172海陸通用型風機,當然,這個要感謝他自己半直驅的機型優勢,機艙較輕,海陸通用具有一定的優勢。
其實海上風機為什么同樣的單機容量,價格卻比陸上機型高出50%以上的價格?原因在于海上風機的工況極為復雜,曾經有個風機配套部件的同行談到一個夏天風機機艙溫度,機艙內的溫度50多度,而且在高度鹽霧條件下,各個部件的防護比陸上風機要高許多,同時海洋氣候的復雜性要求風機的高可靠性,要求風機有更多的設計冗余,無疑會增加很多的材料和功能成本。
海上風機何時登陸:需要技術標準化和模塊化創新
從陸地到海洋,這是風機的一次跨越,如果海陸風機的機型容量一旦達到同一水平,也就意味著海洋風機可以登陸上岸,從風機產業鏈的規模來說,擴大了機型的產量,無疑降低了風機的邊際成本,單從這一點說是是有必要性的。更重要的是,通過標準化和模塊化設計,可以有效降低 研發成本,以國內海上的幾個風機企業來看,上海電氣的海陸機型容量已經基本接近5-7MW,明陽的直接已經先行一步,遠景目前在4-6MW之間接近,金風的陸上機型目前稍顯保守最大5MW,但從海陸機型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機型的平臺化設計,標準化和模塊化的研發思路已經是大勢所趨。從未來的機型趨勢來看,國外某位專家提到海陸的機型平均單機容量在5.5MW和7MW,其實這個數據目前已經達到了,海陸一體化設計可以行動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從陸地到海洋,再從海洋到陸地,回到原點,技術創新的腳步讓海陸一體,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風機更便宜,讓普通老百姓能干得起風電,有錢了自己樹臺風機發電,這個夢想有一天肯定可以實現。
趨勢:風機機型大型化趨勢不可阻擋
原來我們以為3MW時代會有一個1-2年的緩沖期,沒想到我們2MW時代徘徊了4-5年,3MW平臺機型剛剛感覺有發展苗頭之時,風機已經大踏步跨入了4MW時代。
為什么4MW機型進步如此迅速?
平價風電的倒逼讓風機技術創新提速。大機型因為單位千瓦的材料用量大幅降低,也導致大兆瓦風機的成本急劇下降。從最近國家電投、華能、華電、大唐及中廣核風機集采招標結果來看,基本都是4MW以上機型(平均單機容量),價格最低刷新低至2250元/kw,是不是這個價格能有盈利,還需要時間來證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近期4個集采招標結果的均價都在2400-2500元/kw(4MW機型),也就是說這不是某一家風機企業在惡意降價,而是市場倒逼,也就是平價風電的歷史驅動。
土地的寶貴也是大容量機型加速晉級的重要原因。我們一直說中國是風資源豐富的國家,實際真正去開發假設風電場的時候,資源的有限性和土地屬性的復雜性,給我們風電開發設置了重重障礙,最大的一個就是土地指標以及土地屬性限制,怎么辦?有限土地開發更多容量資源,那就用大兆瓦機型。
4-7MW:陸上機型容量直逼海上機型容量
2021年以來,陸上機型的大型化,讓過去曾經認為只有海上才有的單機容量在陸上機型比比皆是。明陽的6.25MW-172,上海電氣的6.05-172,東汽的6-175,運達的6.25-172等等機型,這些陸上機型如果不了解風電的都以為是海上機型,而實際上,海上機型過去從3MW起步,后來上海電氣自主研發3.6MW,然后引進西門子4MW,然后6MW,7MW,8MW,10MW,總體來看,6-8MW目前還是海上風機的主流產品。
上岸:海上機型可以直接轉型升級為陸上風機嗎?
答案是可以的!
明陽已經在2020年就推出了6.25-172海陸通用型風機,當然,這個要感謝他自己半直驅的機型優勢,機艙較輕,海陸通用具有一定的優勢。
其實海上風機為什么同樣的單機容量,價格卻比陸上機型高出50%以上的價格?原因在于海上風機的工況極為復雜,曾經有個風機配套部件的同行談到一個夏天風機機艙溫度,機艙內的溫度50多度,而且在高度鹽霧條件下,各個部件的防護比陸上風機要高許多,同時海洋氣候的復雜性要求風機的高可靠性,要求風機有更多的設計冗余,無疑會增加很多的材料和功能成本。
海上風機何時登陸:需要技術標準化和模塊化創新
從陸地到海洋,這是風機的一次跨越,如果海陸風機的機型容量一旦達到同一水平,也就意味著海洋風機可以登陸上岸,從風機產業鏈的規模來說,擴大了機型的產量,無疑降低了風機的邊際成本,單從這一點說是是有必要性的。更重要的是,通過標準化和模塊化設計,可以有效降低 研發成本,以國內海上的幾個風機企業來看,上海電氣的海陸機型容量已經基本接近5-7MW,明陽的直接已經先行一步,遠景目前在4-6MW之間接近,金風的陸上機型目前稍顯保守最大5MW,但從海陸機型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機型的平臺化設計,標準化和模塊化的研發思路已經是大勢所趨。從未來的機型趨勢來看,國外某位專家提到海陸的機型平均單機容量在5.5MW和7MW,其實這個數據目前已經達到了,海陸一體化設計可以行動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從陸地到海洋,再從海洋到陸地,回到原點,技術創新的腳步讓海陸一體,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風機更便宜,讓普通老百姓能干得起風電,有錢了自己樹臺風機發電,這個夢想有一天肯定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