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30·60目標”的提出明確了風電發展的方向,風電將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主力軍,迎來大發展的機遇期。但即便如此,我們也無法“躺贏”,因為阻礙產業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
開發規模如何保證,開發空間如何布局?“十四五”,風電要實現每年5000萬千瓦以上的新增裝機,如何布局開發空間是最大的問題。為此,“三北”“中東南部”“海上”,“三駕馬車”缺一不可。
“三北”地區風電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送出和消納。“十四五”,對于“三北”地區來說,面對更大的裝機規模,依靠特高壓外送難以在短期內解決風電消納問題。而逐步壓低火電廠,尤其是自備電廠的發電量,將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伴隨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加快碳減排進程,今后每個企業在發展中,都需要將“碳”作為重要的考量。而風電既是零碳的,也將成為最便宜的電力。這種稀缺資源,可以吸引對低價、清潔電力需求量大的產業向“三北”地區轉移。“三北”地區應當立足于將風電零碳便宜的“價格洼地”,轉變成工業企業的“價值高地”。
中東南部風電發展的最大癥結在于開發建設用地方面的束縛。風電是最節地的發電技術。現在廣泛使用的圓錐塔筒,地下基礎部分深埋至少2米,不會影響耕種,而露出地面的承臺部分占地不到100平方米。以5MW機組為例,開發1億千瓦裝機需安裝2萬臺機組,占地200萬平方米,即3000畝,占地非常少。現在,風電用地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希望國家能夠給予更為靈活、更具彈性的用地政策。風電憑借經濟性高、占地少、環境友好等優勢,可以助力鄉村振興。接下來,我們應推動在更多村莊安裝風電機組,以此盤活鄉村的土地資源、旅游資源、產業資源以及農村集體性資產。
海上風電“國補”取消后,產業怎么走?當下,海上風電還不具備平價上網的條件,仍需政府提供適當的支持,助推其在未來三年內過渡到平價上網。目前,僅有廣東提出了地方補貼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希望中央和沿海省份能夠出臺扶持政策:加強統籌規劃,堅持集中連片開發,單體項目規模應不低于100萬千瓦;送出系統工程由電網負責投資,成本納入輸配電價;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重點產品與項目的開發,實現跨越式創新;成立海上風電發展促進基金,推動項目長期貸款利率降至3%以下。
如何構建優勝劣汰、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競爭秩序?當前,行業中出現了不好的勢頭——設備“價格戰”。如果大家是基于質量、技術標準進行價格比拼,顯然無可厚非。最怕的是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亂象,質量和可靠性一定是行業發展的底線。另外,在很多項目開發中存在“以投資換資源、以資源換訂單”的做法,而并非基于質量、技術、成本來擇優挑選設備供應方,不利于推動技術進步。怎么解決?只能寄希望于政策的約束和健康市場環境的形成。
平價時代行業需要什么樣的政策支持?針對價格機制、規模指標管理、綠色電力消費、降低非技術成本等方面,都需要盡快完善政策。以平價項目的價格機制為例,在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以市場為基礎的電力價格形成機制的情況下,應當按照風電項目并網時的火電指導電價為準,簽訂長期購電合同。同時,繼續執行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保障平價項目優先發電、優先上網。為推動綠色電力消費,需將配額制提升至法律層面,使開發風電的責任落實到地方政府。此外,風電已經實現平價上網,在用地、并網與消納都能解決的前提下,各省沒有必要再控制建設規模指標。
另一個問題是,走向100%可再生能源后,電力系統怎么辦?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意味著風、光在未來電力系統中的占比將高于80%,甚至達到100%,這對電力系統的靈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首先需要加強電網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跨省區的聯絡線路建設,提高跨省區的電力交換交易能力;二是提高配電網的智能化水平,整合分布式電源、儲能、負荷等資源,進行協同化運行控制和市場交易。其次應當加快靈活性電源建設。一方面,充分利用電力系統內傳統電源的靈活性資源;另一方面,發揮各類儲能技術的優勢來滿足不同時間尺度上的調度需求。此外,還需建立適應新能源大規模并網需要的市場化機制。借助能源互聯網技術構建下一代智能電力系統,電力能夠按照市場需求實時定價,從而回歸真正商品屬性,價格將取代頻率成為調節供需平衡的有效信號,從之前的供應按需求調整變為需求“隨風而舞”“隨光而動”。
悲觀者發現問題,贏得掌聲;樂觀者解決問題,贏得未來。希望全體風能人都是樂觀主義者,用樂觀主義精神去迎接呼嘯而來的未來。
開發規模如何保證,開發空間如何布局?“十四五”,風電要實現每年5000萬千瓦以上的新增裝機,如何布局開發空間是最大的問題。為此,“三北”“中東南部”“海上”,“三駕馬車”缺一不可。
“三北”地區風電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送出和消納。“十四五”,對于“三北”地區來說,面對更大的裝機規模,依靠特高壓外送難以在短期內解決風電消納問題。而逐步壓低火電廠,尤其是自備電廠的發電量,將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伴隨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加快碳減排進程,今后每個企業在發展中,都需要將“碳”作為重要的考量。而風電既是零碳的,也將成為最便宜的電力。這種稀缺資源,可以吸引對低價、清潔電力需求量大的產業向“三北”地區轉移。“三北”地區應當立足于將風電零碳便宜的“價格洼地”,轉變成工業企業的“價值高地”。
中東南部風電發展的最大癥結在于開發建設用地方面的束縛。風電是最節地的發電技術。現在廣泛使用的圓錐塔筒,地下基礎部分深埋至少2米,不會影響耕種,而露出地面的承臺部分占地不到100平方米。以5MW機組為例,開發1億千瓦裝機需安裝2萬臺機組,占地200萬平方米,即3000畝,占地非常少。現在,風電用地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希望國家能夠給予更為靈活、更具彈性的用地政策。風電憑借經濟性高、占地少、環境友好等優勢,可以助力鄉村振興。接下來,我們應推動在更多村莊安裝風電機組,以此盤活鄉村的土地資源、旅游資源、產業資源以及農村集體性資產。
海上風電“國補”取消后,產業怎么走?當下,海上風電還不具備平價上網的條件,仍需政府提供適當的支持,助推其在未來三年內過渡到平價上網。目前,僅有廣東提出了地方補貼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希望中央和沿海省份能夠出臺扶持政策:加強統籌規劃,堅持集中連片開發,單體項目規模應不低于100萬千瓦;送出系統工程由電網負責投資,成本納入輸配電價;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重點產品與項目的開發,實現跨越式創新;成立海上風電發展促進基金,推動項目長期貸款利率降至3%以下。
如何構建優勝劣汰、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競爭秩序?當前,行業中出現了不好的勢頭——設備“價格戰”。如果大家是基于質量、技術標準進行價格比拼,顯然無可厚非。最怕的是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亂象,質量和可靠性一定是行業發展的底線。另外,在很多項目開發中存在“以投資換資源、以資源換訂單”的做法,而并非基于質量、技術、成本來擇優挑選設備供應方,不利于推動技術進步。怎么解決?只能寄希望于政策的約束和健康市場環境的形成。
平價時代行業需要什么樣的政策支持?針對價格機制、規模指標管理、綠色電力消費、降低非技術成本等方面,都需要盡快完善政策。以平價項目的價格機制為例,在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以市場為基礎的電力價格形成機制的情況下,應當按照風電項目并網時的火電指導電價為準,簽訂長期購電合同。同時,繼續執行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保障平價項目優先發電、優先上網。為推動綠色電力消費,需將配額制提升至法律層面,使開發風電的責任落實到地方政府。此外,風電已經實現平價上網,在用地、并網與消納都能解決的前提下,各省沒有必要再控制建設規模指標。
另一個問題是,走向100%可再生能源后,電力系統怎么辦?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意味著風、光在未來電力系統中的占比將高于80%,甚至達到100%,這對電力系統的靈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首先需要加強電網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跨省區的聯絡線路建設,提高跨省區的電力交換交易能力;二是提高配電網的智能化水平,整合分布式電源、儲能、負荷等資源,進行協同化運行控制和市場交易。其次應當加快靈活性電源建設。一方面,充分利用電力系統內傳統電源的靈活性資源;另一方面,發揮各類儲能技術的優勢來滿足不同時間尺度上的調度需求。此外,還需建立適應新能源大規模并網需要的市場化機制。借助能源互聯網技術構建下一代智能電力系統,電力能夠按照市場需求實時定價,從而回歸真正商品屬性,價格將取代頻率成為調節供需平衡的有效信號,從之前的供應按需求調整變為需求“隨風而舞”“隨光而動”。
悲觀者發現問題,贏得掌聲;樂觀者解決問題,贏得未來。希望全體風能人都是樂觀主義者,用樂觀主義精神去迎接呼嘯而來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