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國資委舉辦新聞發布會并答記者問,在談到對我國央企在碳市場的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的問題時,國資委秘書長彭華崗表示:“對于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國資委高度重視,現在也正在積極研究制定有關意見和方案,推動中央企業更好地在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當中發揮作用。”他回答:“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統籌推動氫能的“制運儲用”全鏈條發展。現在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央企業已經在制定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全產業鏈的布局,也取得了一批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的成果。”
近年來,包括中石化、中石油、寶武集團、國家電網、國家能源集團、華能集團、國家電投集團、三峽集團等大型央企紛紛進入氫能領域,發展氫能產業成為大勢所趨。
“十四五”規劃中,氫能是未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前中國氫能聯盟發布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中表示,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增至1.3億噸左右,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約為20%。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有望達到1億噸。
4月17日,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張玉卓做客央視《對話》節目,暢談在碳達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中國石化氫能產業的發展與布局。他表示:“中國石化加快構建“一基兩翼三新”產業格局,搶抓氫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落好關乎發展大局的關鍵一子,把氫能作為公司新能源業務的主要發展方向,逐步培育并壯大中國石化氫能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推進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
2019年7月,全國首座集油、氫、電能源供給及連鎖便利服務于一體的綜合能源站——廣東石油佛山樟坑油氫合建站建成,此合建站便是中國石化的“手筆”。從19年至今,中石化的氫能戰略正在逐步落地實施,近日,中石化又先后與八家央企簽約,加強綠電制氫,氫能全產業鏈的布局,中石化已經胸有成竹。
2017年,國家電投氫能公司成立,依托國家電投產業資源和創新優勢,建立了強大的研發能力,圍繞制氫、燃料電池已經完成了技術積累和儲備,在催化劑、質子膜、雙極板等領域實現了自主化。
去年7月,國家電投在武漢經開區注冊成立武漢綠動氫能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建設“國家電投集團華中氫能產業基地及研發中心”,前后投資100多億,規劃建設燃料電池質子膜研發等技術。今年4月,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碳中和產業園開工,同時國家電投長春氫能產業基地項目正式簽約。該項目規劃占地面積67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國家電投氫能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制氫裝備制造基地、氫能電池生產研發中心等。大項目、大基地的建設,可見國家電投對發力氫能的堅持和巨大投入。
無論是央企還是國內其他的能源企業,轉戰氫能的同時都在利用自己本身優勢,依托自身資源,或利用成熟的能源網絡開發氫能產業鏈供應,或利用技術優勢建設研發基地。氫能的發展需要國家的政策扶持,也需要市場環境的促進。相信在碳中和目標的推動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氫能領域,在氫的“制儲運用”上發揮更大價值。
近年來,包括中石化、中石油、寶武集團、國家電網、國家能源集團、華能集團、國家電投集團、三峽集團等大型央企紛紛進入氫能領域,發展氫能產業成為大勢所趨。
“十四五”規劃中,氫能是未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前中國氫能聯盟發布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中表示,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增至1.3億噸左右,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約為20%。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有望達到1億噸。
4月17日,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張玉卓做客央視《對話》節目,暢談在碳達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中國石化氫能產業的發展與布局。他表示:“中國石化加快構建“一基兩翼三新”產業格局,搶抓氫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落好關乎發展大局的關鍵一子,把氫能作為公司新能源業務的主要發展方向,逐步培育并壯大中國石化氫能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推進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
2019年7月,全國首座集油、氫、電能源供給及連鎖便利服務于一體的綜合能源站——廣東石油佛山樟坑油氫合建站建成,此合建站便是中國石化的“手筆”。從19年至今,中石化的氫能戰略正在逐步落地實施,近日,中石化又先后與八家央企簽約,加強綠電制氫,氫能全產業鏈的布局,中石化已經胸有成竹。
2017年,國家電投氫能公司成立,依托國家電投產業資源和創新優勢,建立了強大的研發能力,圍繞制氫、燃料電池已經完成了技術積累和儲備,在催化劑、質子膜、雙極板等領域實現了自主化。
去年7月,國家電投在武漢經開區注冊成立武漢綠動氫能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建設“國家電投集團華中氫能產業基地及研發中心”,前后投資100多億,規劃建設燃料電池質子膜研發等技術。今年4月,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碳中和產業園開工,同時國家電投長春氫能產業基地項目正式簽約。該項目規劃占地面積67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國家電投氫能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制氫裝備制造基地、氫能電池生產研發中心等。大項目、大基地的建設,可見國家電投對發力氫能的堅持和巨大投入。
無論是央企還是國內其他的能源企業,轉戰氫能的同時都在利用自己本身優勢,依托自身資源,或利用成熟的能源網絡開發氫能產業鏈供應,或利用技術優勢建設研發基地。氫能的發展需要國家的政策扶持,也需要市場環境的促進。相信在碳中和目標的推動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氫能領域,在氫的“制儲運用”上發揮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