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體的聲音都是正常的,電器指示燈處于正常狀態,接通、合閘位置都是正確的,隔離器室密度接電器是0.035Mpa。”近日,在海東市樂都區峰堆鄉的40兆瓦分散式風電項目基地,工作人員正在進行風電機組日常巡檢工作,對35千伏配電室、SVG控制室、連接變等裝置進行細致檢查,確保輸出電壓穩定。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綠色發展的現代化新青海,在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現本地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上邁出扎實步伐,產業“四地”成為經濟發展主引擎,在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能源轉型上實現新突破。
近年來,海東市以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為契機,立足自身優勢不斷加強以水電、太陽能、光伏為主的新能源產業建設,系統謀劃能源項目,聚力構建了綠色低碳、節能高效、多元互補的清潔能源體系,走出了一條傳統能源向清潔能源轉變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全市能源產業和供應體系正向“新”而動。
參加巡檢工作的樂都區融智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員工李鵬程告訴記者,每天要對項目基地的場站巡視4次,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場站的各設備都能正常運行,不會產生故障或者隱患,影響整體的運作。
沿著該風電項目基地往上行走,一座座巨型白色風力發電機聳立在山頂,錯落有致排列著,迎風起舞的風輪葉片正“吞風吐電”。該項目建設有風機11臺,發電量可達9400萬千瓦時,折合年度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3萬噸,在滿足樂都城區居民生活用電的同時為我市“雙碳目標”的推進和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樂都區融智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增亮介紹,峰堆鄉40兆瓦分散式風電項目總投資3.08億元,于2021年12月20日全容量并網發電,這也是海東市第一家風力發電項目。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向電網輸送清潔能源3022萬千瓦時,預測年度可利用小時數為2300多小時。電站自投運以來,不斷為當地注入清潔電能,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等方面貢獻了力量。
近年來,海東市樂都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優化能源產業結構,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截至目前,樂都區以光伏、風電為主的新能源裝機容量已達224兆瓦,新能源產業投資產比已達20%。
樂都區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書記、局長茍廷鵬告訴記者,今年樂都區正在建設的新能源項目有2個,總裝機容量達74兆瓦,預計今年年底并網發電,同時,總投資15億元的樂都區350兆瓦平價光伏發電項目正在有序推進。樂都區將統籌規劃新能源產業布局,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和優化。
與此同時,投資3.26億元的互助中新能光伏發電有限公司,正在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鄉“收光發電”。這里年日照利用小時數可達1200至1400小時,優越的山地資源和坡度也為當地山地光伏發電提供了極佳條件。截至今年4月底,累計發電量約30862.78萬千瓦時。通過無人攝像機,從三百米的高空俯瞰,160萬塊深藍色光伏板密密麻麻鋪就在高低起伏的黃土地上,一道道陽光正被轉化為一度度清潔電能,“輸進”千家萬戶,點亮萬家燈火。
互助中新能光伏發電有限公司負責人何長杰告訴記者,根據我省2016年光伏增補評比電價0.85元兆瓦的標準,目前已累計收入約為2.6億元。“這些年因東西部扶貧促進了光伏產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隨著山地光伏園區的建成也改變了當地的環境,光伏板遮擋陽光,減少水分蒸發,提高了土壤的濕潤度,促進了地表的生長,山地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減緩。”何長杰說。據介紹,目前這里每年發電量約7000萬千瓦時,通過施壓并網后送往浙江、上海等地。
光伏產業的發展不僅保護了當地生態,更以土地流轉的方式為當地農戶、村集體帶來經濟效益,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我們村將閑余的1866畝地轉租給中新能光伏發電有限公司,每年的收入將近80多萬元,將收入平均分配給我們村的276戶1030人,平均下來每個人手里能拿到將近800元。”紅崖子溝鄉站家村黨支部書記李占森說。
“綠電既是風景,更是發展前景”。近年來,我市立足優勢資源、發掘豐富的水光風熱等生態資源,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探索出了向“風”要能源,向“水”要資源,向“日”要產業的綠色發展新模式,繪出了綠色發展新底色,繪就了產業升級好“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