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戶籍人口1700多人的普通村莊,一年的碳排放量有千余噸,通過減碳措施,能否將其變為“零碳村”?在大悟縣新城鎮紅畈村,就正在建設湖北首個“零碳村”。
“零碳村”并不是一點碳排放都沒有,而是通過電能替代、使用新能源等措施,讓村莊的減碳量可以抵消碳排放量。如果減碳量多于碳排放量,甚至可以做到“負碳”。
“零碳”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要搭建“硬件”,即發電裝置。
7月11日,記者走進紅畈村,遠遠就看到村舍屋頂的光伏板和矗立在村中的三根白色柱狀物。
自2015年國網湖北電力駐村工作隊進駐以來,6年時間里,他們結合紅畈村四面環山、植物覆蓋密度大的特點,利用山場林地做“減碳”文章。
力駐村工作隊隊員范典介紹,他們為村里建起了裝機容量281千瓦的光伏電站,并為易地扶貧搬遷點41戶人家的屋頂上,裝上了總容量81千瓦的光伏板。在村文化廣場旁,還有三臺總裝機15千瓦的垂直軸風力發電機,只需微風即可轉動發電。
最“厲害”的,是村委會門口的一座“風、光、儲、充一體化”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充電站的頂棚是一塊24.84千瓦的光伏板,它發出的電供應3臺60千瓦直流充電樁和3臺7千瓦交流充電樁。平時,它可給村民的新能源汽車充電。無車充電時,電能就存放在儲能裝置中,可儲存200千瓦時電力。
光伏板、光伏電站、風力發電機、新能源汽車充電站,這些“發電大佬”們集結起來,為紅畈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能源電力,極大便利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
“以前燒柴做飯,一擔70斤的柴,要走十幾公里才能砍回家。”86歲村民顏永普說,有了新能源電力,家里進行了電氣化改造,如今用電飯煲、電磁爐做飯方便快捷,客廳里空調、電扇一樣不落,炎熱的夏天也能安然度過了。
“曬著太陽就把錢掙了!”余電上網,村集體從中還能獲得收益。
在村口的金嶺示范區中心小學,校舍屋頂也裝了光伏板,學校廚房的器具也全部電氣化。“不僅方便,而且省錢。”小學校長李陽介紹,過去食堂用煤做飯,改用電后一年能節省14000元的支出。
用上了這些新能源發電“神器”,減碳效果如何呢?
看排放,2021年,紅畈村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為1080.93噸。
看減碳,去年全村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共計474.47噸。其中光伏發電項目二氧化碳減排164.14噸,占比34.59%;林地吸收二氧化碳量310.33噸,占比65.41%。
兩相抵消,全村去年實際二氧化碳排放量為606.46噸。但要達成“零碳”,還至少需要擴建968千瓦的“減碳”裝置。
“今年內,裝機容量1兆瓦的荒坡光伏和屋頂光伏項目就將投用。”范典說,不光要實現“零碳”,還要力爭實現“負碳”。工作隊后期將根據實際需要擴建新能源發電項目、建設沼氣回收利用裝置以減少蓄禽糞便引起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并深度開發林業碳匯等,最大程度“吸收”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