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 國家發改委正式下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產業在國家能源轉型中的戰略定位,正式成為“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能源電力企業拓展氫能業務提供了明確的政策支撐。越來越多的企業押注氫能,將其視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方向,在氫能產業鏈上大下功夫。
據央媒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就已經有氫能相關企業超過2000家,涉氫上市公司150多家;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97家中央企業中,已經開展氫能相關業務或者開始布局的中央企業達到43家。截至目前,在新能源領域,有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中國華能、中國大唐、華電集團、三峽集團等央國企加碼氫能,形成上游制氫、中游儲氫、下游用氫的發展格局,強力推進氫能產業發展速度。
其中,作為氫能產業上游的國內制氫設備市場發展極為快速。據氫能聯盟統計,國內進入電解槽的企業已達150家左右。
2019年,是企業進入制氫設備市場的集中時期,在“雙碳”目標的驅使下,具備長遠眼光的可再生能源巨頭開始了招兵買馬,組建起制氫設備團隊,成立氫能事業部,并通過合作的方式推進氫能技術研發。多家企業已在2021年-2022年間發布了相關制氫設備產品,其中代表有隆基氫能、陽光氫能、明陽智能等。
筆者整理了近幾年風光企業在氫能領域的布局及各家企業所投入的資金、取得的成果,如下:
繼風電龍頭企業們跨界氫能之后,有業內人士預測,下一波進入制氫設備市場的將會是完全沒有氫能產業經驗的團隊,2023年后,我國電解槽市場競爭即將進入為期數年的“戰國時代”。
可以想見,由權威機構所預測的這場由氫能帶動,將于2050年達到十萬億級新興產業規模的市場必將帶來越來多的競爭者,“新老玩家”的戰斗也將不斷打響。但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降低、電解水制氫技術的逐步突破,風電龍頭企業們既占據著巨額資金又擁有人才資源的優勢,或許也將成為這場氫能產業“登陸戰”中的優勝者,在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成為制氫主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