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兩會”進行到第二天。當春雨淅瀝瀝地潤濕著這座城市,代表委員們卻在重提2022年迎峰度夏的考驗——歷史最高溫度、最少降雨量、最大用電負荷“三最”疊加,全省還首次啟動了能源保供“一級應急響應”。
極端天氣發生頻度增加,如果再遇到缺水缺電怎么辦?如何讓生活少受點兒影響、生產少一點損失?高溫限電的記憶演變為今年的提案、建議,擺上臺面,推進解決。
在去年經濟總量跨過2萬億元之后,成都《政府工作報告》給出進一步發展目標,2023年GDP增速達到6%以上,再過5年突破3萬億。GDP與用電量是正相關的關系,甚至電力行業有言,用電量與經濟總量大約是1:1.2的比例。
身處“富氣貧煤少油多水”的四川,這座以綠色低碳引領發展的超大城市需要正視“缺電之痛”,滿足發展用電需求,并給出極端情況下的應急預案,讓企業和市民吃下穩定生產、生活“定心丸”。
委員呼吁希望解決電力穩定供應問題
“突出建圈強鏈、數實融合,深入推進智造引領建設制造強市”寫進了成都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邁步產業高端與高端產業,離不開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實則對電力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都市政協委員、通瑞生物制藥(成都)有限公司企業運營事務總監羅玉熙以所在的生物醫藥產業舉例:“我們所在的核藥行業基本實現機械手自動操作,但去年卻遭遇了電力短缺。”
羅玉熙介紹,放射性核素藥物具有半衰期,有的半衰期只有2-3天,有的甚至只有幾個小時,如果不能保障生產,將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對于成都市政協委員、巨石集團成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陳杰而言,能源難以保障的“損失”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來。陳杰以自身公司為例,當時電力供應緊張需要省外送電,公司生產的電價因此上漲,經營成本被推高。
“近年來,受成都市產業結構調整、高溫天氣加劇等因素影響,成都電網負荷尖峰化趨勢愈發明顯。”成都市政協委員、國網成都供電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王宏波表示,預計到2025年,成都電力需求將達2600萬千瓦,年均用電需求增速約9%,構建與之相匹配的超大城市能源電力保供體系迫在眉睫。
30%與18% 電網“空心化”問題亟待解決
身處水電大省,成都卻電力電量雙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與成都負荷中心“電源空心化”問題分不開,直指成都電源結構的不合理。
王宏波提交了一份名為《關于解決成都地區電源空心化問題的建議》的提案。他認為成都電網位于四川電網中部,屬于典型受端網絡,主要電力依靠康定、雅安、瀑布溝等川西水電通道輸入,網內僅有金堂電廠、部分生物質電廠以及小水電等電源進行局部就地消納。
缺乏本地電源到什么地步?王宏波在提案中給出一組數據:2022年度夏期間全市最大用電需求負荷2050萬千瓦,網內220千伏及以下電源裝機占全市最大用電負荷比例僅18%,該比例不足國內典型受端電網北京(約40%)、上海(約56.58%)的一半。
這一看法與成都市政協委員、三峽集團四川能投黨委書記,董事長姚英平不謀而合。在姚英平的提案內容里,也是將成都電網“空心化”列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川省內,還存在一個類似‘西電東送’的問題。四川水電最為富集的區域是涼山州、甘孜州和攀枝花市,而用電量最大的地方在成德眉資。從省內來看,就存在豐富的水電資源無法送達負荷中心的問題。”姚英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成都電網“空心化”還要承受省內“西電東送”的壓力,省內電網的“骨架”沒有完全拉開,占全省負荷超過1/3的成都缺乏本地電源。
用電峰谷差又是電網“空心化”的另一問題,成都不只需要一個“本地電源”,還要需要一個充電寶。
“我查了一下數據,成都電網最大負荷峰谷差已超過600萬千瓦,預測到2030年的峰谷差要接近800萬千瓦到1000萬千瓦。”姚英平說,如果沒有一個“充電寶”為電力負荷削峰填谷,高峰負荷時期變電站超載狀況就會更加嚴重,甚至會崩潰。
項目儲備 “安電源”和裝“充電寶”的雙重解法
找到了成都電網“空心化”的癥結,對應措施有兩種。
一種是“安電源”,即增加電力負荷供應,擴展電源建設周期和開發潛力。不過,姚英平在提案中提到,燃氣機組存在增加碳排放問題,2030年前可適度開發;2030年碳達峰后,則不宜再規模化開發。
另一種是“安充電寶”,提高新能源的比例,同時上儲能項目,削峰填谷。因為新能源多是“看天吃飯”的類型,建設新能源電站就需要配10%到20%的儲能。根據《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預計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按20%的儲能配套測算,儲能市場空間至少在2.4億千瓦左右。
目前,全國的“充電寶”也有多種類型,有的是抽水蓄能,有的是化學電池儲能,都各有利弊。按照四川的規劃,在成都周邊已經有幾個抽水蓄能項目已經選址或開工建設。
在姚英平看來,“安電源”和“安充電寶”這兩種做法實質應該是一套組合措施,二者不能相互孤立。
他以位于成都崇州的李家巖舉例,“我建議將李家巖打造成‘供水+儲能’相結合的綠色創新示范工程。抽蓄電站建成后將作為成都市巨大綠色‘充電寶’。”目前,該項目已納入國家和四川省“”十五五重點實施項目,但考慮到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周期,姚英平提出加快推進建設,提前投產,有利于滿足電力調峰調頻需求,也能提前實現區域電力行業的碳達峰目標。
事實上,任何電力供應都沒有一套最完美的答案,除了抽蓄電站之外,多重電力應對手段都應儲備。記者注意到,氫能、光伏、零碳園區等都寫進了委員們的提案。
致公黨成都市委員會提出,加快推動成都近零碳園區試點建設,加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推動發展光伏廠房、光伏樓宇,最大程度使用水電等可再生能源電力與綠色電力,并充分利用余熱余壓,降低園區能源消耗。
民進成都市委員會則鼓勵小區物業在獲得大多數業主同意的條件下,在各住宅樓頂安裝光伏設備,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
迎峰預案簽署購煤協議保障煤炭供應
遠水解不了近渴。眼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上述能源結構完成調整前,四川再次出現少水、高溫、缺電的極端情況怎么辦?記者從“兩會”現場了解到一些預案。
往年夏季豐水期,讓位于水電消納,火力發電廠基本以最低負荷運行,主要起調峰作用。去年“汛期反枯”,為補上水電缺口,火力發電廠“火力全開”。在成都當前的電力供應格局中,國能成都金堂發電有限公司(簡稱金堂公司)是成都的主力火電廠。
據成都市政協委員、國家能源集團四川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平介紹,煤炭是火電廠的“糧食”,做好電煤采購存儲,才能保證滿發盡發。
在應對煤價大幅上漲的行情方面,金堂公司今年有了新的對策。按照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23年電煤中長期合同簽約履約工作方案》,鼓勵煤炭生產企業和用煤企業直接簽訂電煤中長期合同。張平告訴記者,金堂公司已經和煤炭生產企業完成了這項長期供應合同的簽署,“我們在2022年實際用煤量的基礎上,還再放大了一些,超過了去年用煤量的105%,以此保障今年全年的煤炭供應,在成都能源保供工作中發揮好‘穩定器’‘壓艙石’‘頂梁柱’作用。”
除了火電兜底,超大城市的保供能力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完善?成都市發改委總經濟師陳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提到,去年底四川省發布了《電源電網發展規劃(2022-2025年)》(簡稱《三年規劃》),對電源本地化進行了很詳細的建設規劃。
陳健提到,比如要在成都等負荷中心新增布局一批氣電項目和應急保障電源,增強應急調峰能力;又比如強化負荷中心間、流域間、省際間互聯互濟,突破一些送電瓶頸,增強電能輸入通道;還有新增開工抽水蓄能、變電站等項目,提高城市本地電網的承載能力。“都是瞄準解決現存的短板”,陳健表示。
“到2025年,四川要基本建成具備較強抗風險能力的電力系統”,這是《三年規劃》定下的目標。當這些定位近期、中期、遠期的重點項目一一開工、投用,一個更加安全可靠的電力系統,或將讓未來的成都、四川不再承受“缺電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