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首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融合項目——明陽陽江青洲四海上風電場項目又傳來新進展。其首臺風機吊裝完成,標志著這一近海深水區離岸最遠項目正式進入風機安裝階段。據悉,青洲四項目計劃總工期共18個月,總投資逾90億元,總容量500MW,預計在2023年12月可建成投產。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替代加速的背景下,面積廣袤的海洋已成為綠電開發的重要場景,海上風電也被認為是未來的高增長產業之一。而且從資源稟賦來看,中國擁有超過1.8萬公里的海岸線,可用海域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蘊藏著豐富的風電資源,且集中在中東部及南部等能源負荷較大的地區。
過去十年間,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一直保持著增長態勢,并在2021年成功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2月,國內海上風機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已經超過3000萬千瓦,分布在9個省(區、市)。專家認為,隨著國家補貼政策推出,“搶裝潮”將會有所降溫,屆時海上風電產業整體發展將更趨于平穩。
不過,當前海上風電熱度仍居高不下,并催生出了新的發展藍海。
多方力量殺入,海上風電熱度空前
前不久,寧德時代成立潤時海風,業務范圍涉及發電、輸電、供配電、海上風電系統研發等,由項目合作方搖身一變成項目業主方。從業者認為,寧德時代選擇在此時入局海上風電,不僅是為了拓展自身業務邊界,更是看中“海上風電+”模式帶來的新市場機遇。
無獨有偶,格力今年亦布局了海上風電產業。旗下珠海格盛與三峽新能源陽江風電有限公司、陽西縣人民政府簽訂《“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以“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模式實現海域的綜合利用,解決近岸養殖空間受限、海域污染、資源荒漠化等問題。盡管格力及其子公司并非海上風電玩家,但對于布局“海上風電+”新模式亦很有熱情。
國家能源局在《關于印發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中強調,將形成海上風電與油氣田區域電力系統互補供電模式,在不具備岸電的情況下,推進海上風電為平臺孤網直供電,實施綠色電力部分替代;在具備岸電的情況下,以電網作為調峰,推進高比例海上風電為油氣平臺供電。
垂直融合成主流,“綠電+綠氫”火了
值得注意的是,海上風電模式的爆火,還為海水制氫打開了市場。通過風電產生的綠色電力,可從海水中分離制備氫氣,借此實現綠電制綠氫。中國能建氫能公司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綠氫的大規模應用,是有效推進我國實現能源結構轉型及深度脫碳的重要手段。”可再生能源制氫作為未來發展的方向,目前已成為行業共識。
且與陸上風電資源開發趨于飽和相比,海上風電存在著巨大想象空間。技術層面,明陽智能“導管架風機+網箱”風漁融合一體化裝備已經開工建造,形成集海上風力發電、深遠海養殖于一體的“風漁”融合智能化裝備,其養殖水體約為5000立方米,可養魚約15萬尾。以此為支撐,明陽智能推進“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模式開發才更有底氣。
未來,集海上風電、海水制氫、海洋牧場于一體的海上浮式綜合能源產業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