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可再生能源制氫受關注度的不斷提升,電解水制氫設備市場迎來快速發展,作為自身業務的延伸,燃料電池企業布局電解水制氫成為趨勢。
近日,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塑能源”)舉辦戰略及新品發布會,正式布局氫能裝備領域。會上,重塑能源集中發布了自主開發的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裝備及堿性電解水制氫電極、制氫電源等系列產品。
重塑能源此前長期專注于氫燃料電池系統及核心零部件的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是國內為車企配套燃料電池系統最多的企業之一,除重塑能源外,近年來,不少燃料電池企業都開始進軍上游制氫端。業內普遍認為,隨著可再生能源制氫受關注度的不斷提升,電解水制氫設備市場迎來快速發展,作為自身業務的延伸,燃料電池企業布局電解水制氫成為趨勢。
雙線布局
堿性電解水(ALK)、質子交換膜電解水(PEM)、固體氧化物電解水(SOEC)制氫是目前三種主流電解水制氫技術。重塑能源宣布將開啟“PEM+ALK”雙線布局氫能裝備市場。
“目前,國內ALK電解水制氫裝備供應鏈較為成熟,在單槽大功率、低成本方面具備一定優勢,但存在動態響應差、電耗偏高、體積重量大等痛點。PEM電解水制氫裝備則具備電耗更低、動態響應更好的優勢,但目前還存在核心技術瓶頸待突破、制造體系不成熟、成本高等問題。”重塑能源董事長兼總裁林琦指出,重塑能源同時布局ALK和PEM技術路線,著眼于既滿足當下市場需求,亦兼顧未來發展趨勢、建立可持續拓展能力。
據介紹,重塑能源發布的100 Nm3/h的PEM純水電解制氫系統產氫效率為80%,具備5%-150%寬負荷調節范圍;250Nm3/h兆瓦級PEM純水電解槽產品產氫效率為80%,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香橙會研究院氫能事業部總經理韓德祁認為,ALK和PEM電解水制氫作為目前國內和國際市場主流的制氫路線,兩者同時發力符合重塑能源的全球化業務布局特色,也說明公司的技術研發實力很強。“ALK目前主要用于大型集中式發電制氫項目,PEM未來會在分布式制氫領域大有可為,不同技術路線將更好更快適應市場需求及商業模式的快速變化。”
具備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除重塑能源外,近年來,不少燃料電池企業都開始進軍上游制氫端。今年6月,燃料電池系統制造商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北京億華通氫能科技有限公司,新公司將整合資源,向上游制氫領域布局,實現業務多元化發展。清能股份、氫晨科技等燃料電池企業也開始拓展電解槽制氫業務。
林琦表示,經過多年發展,公司掌握了燃料電池主要的核心技術,實現高度自主化水平和可持續的經營發展能力。在供應鏈開發能力、系統集成設計能力以及持續提升的生產工藝和規模化的生產能力等方面,加強核心能力建設。
“隨著‘雙碳’目標推進,氫能產業發展重心從原先的交通領域,逐漸向能源領域傾斜,‘可再生能源+氫’項目越來越多,這是燃料電池企業的大好商業機會。”韓德祁表示,燃料電池系統企業日常的業務拓展能接觸到大量車端需求以外的客戶,重塑能源在國內建立了龐大的銷售網絡,全球市場拓展也領先一步,積累了一定的客戶資源。
韓德祁認為:“如果燃料電池公司具備研發實力,不如自己來做。比如PEM電解槽的原理就是燃料電池電堆的逆反應,制氫設備用到的催化劑、膜、極板等等材料特性相通,對企業來說,研發上存在便利性。”
重視人才
《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產業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應用。
政策利好下,我國綠氫需求將持續大幅提升,預計到2030年,全國綠氫的總需求將達到770萬噸/年,未來還會持續增長,帶動龐大的氫能裝備需求增長。光大證券研究指出,受益于“雙碳”目標,我國電解槽市場將快速增長,預計2025年堿性電解槽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76億元,PEM電解槽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9.3億元。
對此,韓德祁提醒稱:“制氫裝備行業以前市場規模小,供應鏈企業并不多,普遍采用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在當前急速擴張的市場環境下,產能緊缺顯而易見,但規模化先進產能幾乎還沒有。擁有規模化、高質量的量產經驗的氫能公司,可以將這些經驗導入制氫設備生產,推動我國制氫端產品制造能力登上新臺階。需要注意的是,制氫設備行業人才缺口很大,大企業要注重人才培養。”
“全球氫能裝備市場目前主要由大型可再生能源制綠氫項目驅動,產品需要適應可再生能源發電特性,實現氫電耦合,并滿足成本低、壽命長、穩定性好等要求。”林琦表示,無論什么技術路線,電解槽必須要兼顧一次性投資、使用成本和耐久性的平衡。因此,企業要從底層材料研發和關鍵零部件做起,通過技術迭代實現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