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風機,藍天白云下悠悠轉動、安安靜靜,事實上,其葉尖速度幾乎與高鐵時速相當,這噪音,想想高鐵駛過耳畔的感覺便可略知一二。
本身作為清潔綠色能源的風電,機組運行中產生的噪音、光影等污染一直是行業的一大痛點。
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打造貫穿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友好型風電場,讓“綠電”更“綠”?對此,運達股份基于“運風”風資源計算評估公共服務云平臺,開發出環境效應評估技術模塊,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前,就可以“一鍵”對風電場的噪音和光影進行主動評估,并提出優化方案,實時為環境友好型風電場建設提供解決方案和決策依據。
噪音評估及降噪方案
主動優化僅一小時完成
一般來說,風電場機組降噪不外乎兩種方法,或是為葉片增加尾緣附件,通過改變葉片周圍空氣動力學特征實現降噪;或是降低葉片轉速,以犧牲部分發電量為代價來降低噪音。
對于某一風電場而言,降噪方案由不同機位處的不同降噪方式組合而成,技術人員要對特定方案進行評估,并對不同降噪方案進行比較,從中遴選出最優。此種方法高度依賴技術人員個人經驗,且需在不同計算工具間反復切換,耗時耗力,僅對單個項目進行噪音分析和優化就需2到3天,且最終方案并不能保證為最優方案。
針對這一問題,運達股份推出了主動尋優技術,基于國際通用標準對聲源、地形、幾何傳播等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另一方面通過對核心算法技術攻關,在眾多降噪方案中主動尋優,減少了人力成本,從而大大提高風場綜合發電量,保障項目收益。
以某300MW容量風電場為例,采用平臺主動尋優算法,并實施相應降噪策略,可提升發電量約2000萬千瓦時,折合電價約600萬元。在平臺的高性能計算集群和云平臺架構輔助之下,這一過程僅1小時即可完成,既節省時間,又實現了降噪目標和項目收益的最佳平衡。
降噪后的風機噪音影響范圍
此外,“運風”平臺內置噪聲曲線庫,結合實測數據,通過精細化仿真,可對各機型的原始聲功率級、低噪音運行模式聲功率級和1/3倍頻譜數據進行標準化管理。結合3D可視功能,技術人員可以直觀查看噪音等值線和噪音敏感區在實際地形中的分布情況,獲得豐富、精確、全面的噪音信息,進而做出有效評估,并進行優化。
光影效應可視化
帶來“上帝視角”
風電機組運行時,葉片周期性旋轉,在太陽光照下,形成連續而規律的光影變化,會給長時間處于這種環境下的人帶來眩暈和不適感。
對此,運達股份自主研發了光影效應評估技術。結合機組尺寸、位置、輪轂高度等參數,“運風”實現了對機組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內9-15時光影效應影響范圍的準確預測,從而全面評估光影效應對周邊環境影響,為如何消除風機光影污染提供了參考,同時也為風光電站一體化優化設計提供了重要指導。
此外,平臺還借助三維GIS工具,使光影效應的仿真結果可視化。技術人員能夠直接在實景地圖上查看機位處光影效應分布圖,從而對光影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成竹于胸”。
風機各時令一天內的光影影響區域
打造環境友好型風電場為大勢所趨。未來,運達股份技術人員將以數字化、精細化和綠色化為目標,持續升級和完善“運風”平臺功能,為風力發電項目提供更加精準、可靠的環境問題解決方案,將風電場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真正實現風電開發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