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綠氫?
綠氫,是通過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電解水制取的氫氣,在生產制備過程中沒有二氧化碳排放,是真正意義上的“零碳氫氣”。
當前,綠氫制取技術主要有堿性電解水制氫(ALK)、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PEM)、陰離子交換膜電解制氫(AEM)和高溫固體氧化物電解制氫(SOEC)四種。目前,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成本最低,是國內市場主流制氫技術,眾多制氫項目均采用堿性電解水制氫路線;同時,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技術也在大力發展之中,但成本是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的3-4倍,未來,隨著技術的革新和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技術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根據權威機構預測,綠氫將滿足未來全球15%的能源需求。目前全球每年產氫約7000萬噸,其中98%是化石燃料制備的灰氫,因為全球有豐富又廉價煤炭和天然氣制備原料來支撐。同時氫能消費市場又相對小眾,90%的氫氣用于煉油和化工行業。
在碳排放急需減少的當下,全球能源界達成共識:未來氫氣主流將會選擇綠氫。
綠氫的成本構成
目前,電解水制氫成本大概在4-8美元/公斤,而藍氫與灰氫的成本價格只有2美元/公斤和1.5美元/公斤左右。較高的成本使得單純的綠氫生產項目競爭力較低,國內目前還處于示范階段,國外更多的則將綠氫進一步與化工產業結合。
據市場預測,到2030年,伴隨產能增加、技術進步以及可再生能源電力成本的持續下降,綠氫的平均成本有望降至1.5~3美元之間。
目前國內最成熟的電解水制氫技術為堿性電解,整個制氫成本主要在于電費和設備折舊,其中電費占比70%-90%,折舊占比10%-30%。按照年生產時間2000小時,電耗5kwh/標方,電價0.3元/kwh,1000標方的電解槽制氫成本為25元/kg;理想情況下,按照電耗4kwh/標方,電價0.15元/kwh,對應成本為15元/kg,則基本可與天然氣制氫平價;若綠氫與風光、風電耦合,年利用小時提高至4000小時以上,則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至11元/kg以內,則基本可以實現與煤制氫平價。遠期看,若電價達到0.1元/kwh,電耗下降至3.5kwh/標方,則綠氫成本可降至8元/kg,低于煤制氫。
由于電費占整個電解水制氫技術的一大部分,因此電解水制氫成本的關鍵在于耗能問題。電解水制氫成本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從電解槽設計與單電池材料入手,使用較少的關鍵材料,尤其是Pt、Ir等成本較高的貴金屬材料,或用非貴金屬材料(Ni、Fe等)取代。重新設計電解槽以實現更高的效率(更低的電力成本)、更高的耐久性(更長的壽命)以及更高的電流密度,可通過優化膜厚度來降低歐姆電阻(同時還需兼顧氣體滲透問題),以提升電解效率,對多孔層傳輸層(PTL)、雙極板流道等關鍵部件的結構優化,如優化孔隙率、孔徑、厚度等PTL結構參數,采用三維網格結構流場等,以提升電解槽性能與壽命。
二是從增加單槽和工廠生產的規模來提升應用經濟性,通過執行高通量、自動化的制造工藝,降低每個組件的成本。提升單槽規模可以帶來規模經濟效益,盡管由于泄漏、大型組件制造限制、大型組件機械不穩定、電池最大面積限制等問題,單槽規模的提升范圍有限,但仍舊可產生強大的經濟效應。
綠氫規?;瘧糜型苿咏当?/p>
除了從電解水制氫過程本身降低成本之外,綠氫整體成本仍需政策支持、技術進步以及規模應用。綠氫目前已經進入市場化初期階段,但仍然需要注意其各方投入。
2023年被稱為“綠氫元年”。今年上半年,共有16款制氫電解槽下線,其中只有一款為AEM制氫電解槽,其余均為堿性電解水制氫電解槽。在降低成本的關鍵階段,眾多制氫廠商均選擇ALK制氫路線,同時在制氫產量上“開卷”。
隨著市場的加速轉化,上半年落地開工的制氫項目也是一大亮點。今年上半年,共有40余項規模較大或投資較大的制氫項目,集中在我國中西部地區。
未來氫能有望打通可再生能源電力在交通、工業和建筑領域終端應用的滲透路徑,逐步降低化石能源在這些終端領域的消費比重。隨著材料和部件制備、系統集成等技術的突破,氫能綠色制取技術將朝著延長運行壽命、提升單體功率、降低安全風險和成本等方向發展,關鍵部件材料實現國產化,制氫單體功率將提升至10MW級,系統單位能耗不高于4kWh/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