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政策是驅動氫能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在氫能產業還無法實現平價的情況下。日前,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工作的通知。
文件重磅指出:
1、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民航等重點行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綜合能源消費量約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重點企業納入本通知年度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工作范圍。
2、在核算企業層級凈購入電量或設施層級消耗電量對應的排放量時,直供重點行業企業使用且未并入市政電網、企業自發自用(包括并網不上網和余電上網的情況)的非化石能源電量對應的排放量按0計算,重點行業企業應提供相關證明材料。
3、通過市場化交易購入使用非化石能源電力的企業,需單獨報告該部分電力消費量且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包括《綠色電力消費憑證》或直供電力的交易、結算證明,不包括綠色電力證書),對應的排放量暫按全國電網平均碳排放因子進行計算。2022年度全國電網平均碳排放因子為0.5703t CO2/MWh,后續年度因子通過管理平臺發布。
在做具體的解讀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目前國內新能源產業的投資環境。國內政府和國企是氫能等新能源產業投資及應用的主力,而當前國內地方政府正在推進新一輪的化債工作,近一個月全國已有十余個省份發行了近萬億元規模的特殊再融資債券,將地方政府周期短成本高的隱性債務置換為中長期的較低利率的一般債或者專項債。但萬億元規模與整體的債務規模有較大差距,這也使得地方政府的支出和年度預算受到影響。同時新能源產業往往投資成本高,收益低且需要補貼減稅等措施,而傳統能源項目的投資成本低收益高,且是納稅大戶。這或許也是今年傳統能源相關投資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但這些是經濟的周期性因素,且國內雙碳目標依舊未變,所以雙碳政策持續出臺甚至因此加速出臺。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工作的通知》或許就是這個例子。
而通過以上三點,氫云鏈解讀如下:
1、碳排放強控行業擴容。2022年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于做好2022年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相關重點工作的通知主要涉及電力企業,而本次擴容了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民航7個行業,這也意味著全國碳市場擴容進入倒計時。日前,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煉油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30年,綠氫煉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技術完成工業化、規模化示范驗證,建設一批可借鑒、可復制的綠色低碳標桿企業,支撐2030年前全國碳排放達峰。
2、網電不屬于綠電。根據第二條,用電企業只有使用未并入市政電網的新能源發電或企業自發自用包括并網不上網以及余電上網的情況才屬于綠電。可以認為使用網電的情況基本不屬于綠電。
3、綠證不作為企業使用綠電的證明材料。根據第三條,用電企業需要用《綠色電力消費憑證》或直供電力的交易、結算證明所用電為綠電,明確指出綠證不能作為證明的材料。這意味著購買一定的綠證而使用網電等無法證明是否為綠電的情況不存在了。
結合以上內容來看,不難得到以下結論:
1、國內“終極版”綠氫標準雛形顯現。關于氫能產業,國內乃至全球關于綠氫標準的制定都是難題,顯然從理論上來看,使用綠電電解制得氫才能算綠氫,所以從上述關于綠電定義來看,除非網電均為綠電,否則電解水制氫只有局域綠電電網或者離網型風光電解所制取的氫才能是綠氫,因此這基本可以認為是國內綠氫標準的“終極版”。事實上,這與歐盟的低碳氫標準類似,歐盟低碳氫標準的第一條就是直接連接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的電解設備所制取的氫氣才算低碳氫,在不滿足的情況下才有后續要求相對偏低的標準,同時設置了過渡期。從相關條款來看,國內可能類似。
2、更多的碳稅將支持氫能等新能源的發展。用電企業需要連續且穩定的電力供應,根據上述對于綠電的定義,意味著幾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要么選擇使用網電并購買碳排放指標或繳納碳稅,要么需要和發電企業等協作構建源網荷儲系統。而根據數據估算,2022年中國石化行業僅原油開采就使用了超過300億度電,若按0.5703t CO2/MWh網電平均碳排放因子和50元/噸碳價格計算,僅原油開采用電每年可以貢獻10億的稅收支持新能源的發展。
小 結
總的來看,生態環境部的這個文件執行上存在一定的難度,且目前仍屬于申報,后續下一步如何執行還有待政策的進一步指引,氫云鏈認為文件的定義大概率為最終的版本,而由此延伸出的關于綠氫的定義也是如此,文件對于綠電的標準以及廢除綠證的舉措勢必會設置過渡期。但無論如何,碳市場擴容已經加速,雙碳政策也開始逐步收緊,氫能的發展顯然是會受益的。另一方面,雖然國內碳價格較低,但是總量大,對推動國內氫能的發展有著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