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電池在工作過程中,通過氫氣和氧氣反應發電,排放物只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技術,燃料電池具有零排放、無噪音等優點,但其對環境的影響也存在一定的爭議。
燃料電池具有優秀的環保性能,但其消耗的氫燃料需要人工大規模生產,燃料電池發電過程中使用的水也需要經過凈化處理,此外,制氫所使用的電解水設備也可能釋放出一些污染物。
因此,盡管燃料電池技術本身是相對清潔的,但在實際應用中仍然可能對環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氫燃料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不可忽視
工業副產氫也被稱為灰氫,灰氫主要是通過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氫氣,生產過程中會產生碳排放。工業副產氫主要來源是氯堿副產制氫、焦爐煤氣制氫、輕烴裂解制氫(丙烷脫氫、乙烷裂解)、合成氨/甲醇等工藝。其中焦爐煤氣副產氫供給量較大,占比70%左右。網絡公開數據顯示,當前的3400萬噸氫產量中,有3000多萬噸都是灰氫。
西班牙學者Valente等研究發現,天然氣重整制氫過程的碳排放、能耗、酸性物質排放占生命周期的30%以上,遠高于風電制氫。
氫的供給途徑影響著氫能的環保性,灰氫的大量使用并無法達成雙碳目標,氫能和電一樣,目前存在怎樣實現它的來源無碳化的問題,需要探尋其它制氫路徑減少、消除碳排放。
于是,通過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采用電解水制氫的方式生產的綠氫,成為未來氫能發展的主要方向。長期來看,綠氫能在根本上解決碳排放問題。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曉強曾提出,將來對于石化、鋼鐵、化工等企業,如果能實現灰氫轉綠氫,就會為整個綠氫應用提供一個巨大的場景。
雖然綠氫成為減碳的希望,但依靠當下的技術也做不到完全的0污染、0排放。
綠氫主要來源是電解水制氫,電解水制氫又分為堿性電解水制氫、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固體氧化物電解水制氫。其中堿性電解水制氫系統中具有腐蝕性液體,在電解槽生產、使用的過程中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同時,當前國內雖開始使用廢棄光電資源進行綠氫生產,但還在進行示范運營,尚未大范圍推廣。大部分綠氫生產使用的電力,還是來自化石能源,在生產鏈上游仍會出現碳排放。
燃料電池在生產制造、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資源消耗,也需要作為燃料電池環保與否的評估因素
國內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不同制氫方案的成本和環保性,除此之外,也需要把燃料電池系統生產環節的能耗與成本也納入考慮范圍。
有研究表明,燃料電池堆和儲氫罐的生產過程會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同時,氫的輸送和儲存階段也會產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這些生產過程可能涉及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如果處理不當會對周邊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潛在的危害。
相比起鋰電池報廢后由于回收價值低等原因造成的污染,燃料電池的回收價值相對較高,有利于資源循環利用。
不過,燃料電池廢料回收主要依賴化學提煉,需要把燃料電池進行破碎后,使用化學制劑提取其中的鉑金屬等物質。當前進行燃料電池回收的目的主要在于降低生產成本,過程中會產生有害物質排放,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姬強指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成為國家重大戰略,既是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能源轉型是必然趨勢,能源轉型是能量系統出現了重大結構性變化,往往由對不同燃料的需求和可獲得性所驅動的。能源轉型必然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需要循序漸進。未來隨著綠氫和燃料電池系統的技術革新,燃料電池的環保性將會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