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跨界儲能一定是一門“好生意”,彼時,海外戶儲需求井噴,國內新能源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儲能成為炙手可熱的黃金賽道。
當大量資本和企業“一擁而上”之后,儲能產業無可避免地走上了光伏行業曾走過的老路。內卷、過剩、價格戰籠罩著2023年儲能全產業鏈,儲能行業進入陣痛期。
萬億市場仍在,新手仍在入局,而早前跨界的玩家有的已經黯然退場。
如同錢鐘書先生在《圍城》里寫的那句話“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去”。
逆風入局
今年以來,碳酸鋰價格一疊再跌傳導到儲能產業鏈中下游,加上產能過剩、海外儲能需求收縮等因素,儲能電芯和系統集成一再跌近成本價,儲能行業進入深度化競爭周期,行業洗牌已經開始。
盡管如此,仍有不少企業選擇此時“逆風入局”。
據中國儲能網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儲能領域已經有35起跨界事件,這些跨界公司此前的主業可謂是五花八門,包括農業、房地產、制藥、酒企、服裝、物流等。
就跨界企業布局的儲能板塊而言,涵蓋了儲能材料、儲能電池、儲能系統集成、光儲一體、電池回收等領域。
從跨界方式來看,多數企業選擇通過收購股權或者同具有研發生產能力的儲能領域企業共同投資的方式進入,有的則是通過設立子公司,采取自建的方式“硬跨”。
就跨界動機而言,尋找主業之外的“第二增長曲線”成為許多企業的主要目的,這一點在今年跨界的幾家服裝企業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今年5月,老牌中高端商務男裝品牌報喜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浙江報喜鳥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擬使用自有資金人民幣1000萬元與平陽源泉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共同投資平陽浚泉養德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成為其有限合伙人,從而定向投資新型儲能解決方案、鋰電池檢測領域等。
實際上,報喜鳥近年來一直在布局服裝以外的業務,2022年,該公司接連發布公告稱,擬定向投資集成電路領域及新材料業。
出于同樣目的的還有另外幾家企業,包括浪莎、日播時尚、華孚時尚。
財報顯示,2022年浪莎股份營收3.27億元,同比下降 18.82%;凈利潤1727.66萬元,同比下降 14.37%。營收、凈利雙降使得浪莎急于尋找新的盈利渠道,火熱的儲能賽道成為最佳的選擇。
4月23日,浪莎針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浪莎針織”)發生工商變更,經營范圍新增電池零配件生產、電池零配件銷售、電池銷售、電池制造等新能源相關業務。
支撐這些服裝企業“變道”的力量來自于服裝企業此前跨界成功的案例。
曾經的“中國服裝第一股”杉杉股份,1999年毅然轉型涌進鋰電池材料賽道,目前,杉杉股份已成為國內負極材料領域頭部企業。
2021年11月20日,羊絨紡織公司中銀絨業宣布,擬收購鑫銳恒100%股權,以建設年產8萬噸鋰電池正極材料磷酸鐵鋰項目。該項目總投資20億元,總建設周期預計4年。
對于有的企業跨界,則是一場“自救”,這一點在今年跨界的房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7月17日,榮盛房地產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發行股份方式購買榮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盟固利”)76.45%股份。
在此之前,和很多深處行業寒冬的房企處境一樣,榮盛房地產已經連續兩年虧損 ,面臨退市危機。
此時,如果能夠控股鋰離子電池電芯及系統提供商盟固利,實現快速變道脫困,對于榮盛房地產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今年,另一家跨界房企天宸股份一季度貨幣資金僅5.98億元,實際上,這家企業自2010年來,曾作為主業的房地產營收驟年下降,2015年后,曾涉足IT、環保、教育等領域,屢敗屢戰。
2023年5月4日,天宸股份宣布計劃總投資116億元,布局光儲一體新能源產。如此大的投資手筆,對于天宸股份來說是背水一戰。
同樣的“自救”行動,也發生在機器人公司哈工智能。
受新冠疫情和下游產業鏈影響,這家公司自2021年以來持續虧損。
2月8日,哈工智能公告,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同安礦產品、濟南創捷、濟南新舊動能基金、越凡投資、李奕霖、深圳俊東合計持有的鼎興礦業70%股權(鼎興礦業直接持有興鋰科技51%股權)及興鋰科技49%股權。
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直接持有鼎興礦業70%股權,直接及間接控制興鋰科技 100%股權。
公告后的次日,哈工智能復牌,迎來一字漲停。
黯然離場
商場永遠是機遇與風險并存,2023年儲能市場的競爭環境與2022年不可同日而語。
數據顯示,截至10月,全國現存儲能企業已超10萬家,僅2023年,全國新注冊儲能相關企業即高達5.02萬家。儲能行業經歷2022年瘋狂擴產之后,國內儲能電池產能已超200GWh,整體產能利用率從2022年的87%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不足50%。
大量企業涌入和產能過剩將儲能產業鏈推進了“價格戰”的洪流。
今年以來,碳酸鋰主力合約價格曾一度觸及85650元的歷史低點,這股降價的趨勢蔓延至整個產業鏈,儲能型電芯跌至約0.4元/Wh,儲能系統報價也曾低至0.638元/Wh。
行業正在加速洗牌,不少跨界企業還未在儲能賽道里施展拳腳,就已經出師未捷,黯然退場。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經有14家跨界儲能企業業務受阻,有的放棄儲能業務,有的轉型失敗,直接退市。
游戲公司昆侖萬維11月底公告,擬將全資子公司寧波點金和昆諾天勤所持北京綠釩50%的股權及未來可轉成股權的可轉債轉讓給公司實際控制人周亞輝。昆侖萬維的理由是,為更好地聚焦AGI和AIGC業務。
有的企業則是因為市場變化,自身財務問題導致其不得不減少儲能領域的投資。
比如,9月12日厚能股份披露,因鋰電池生產規模小及設備陳舊原因,導致生產成本較高,不適應市場需求,公司決定停止鋰電池生產。
明冠新材2022年凈利潤同比下降14.66%,決定出售博創宏遠股權,其以4540.338萬元將持有的博創宏遠35%股權轉讓給陜西安康高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轉型多年未果的珈偉隆能,今年2月宣布其公司鋰電池制造已經停產,不具備研發、生產鋰電池的相關條件。對于停產原因,珈偉新能解釋稱,過去兩年因公司資金無法及時籌措到位。
有機顏料公司百合花2022年曾表示擬定增募資不超過11.77億元跨界布局新能源鋰電材料業務。但2023年7月,百合花公告稱,修訂此前定增方案,取消了此前計劃的年產40000噸電池級磷酸鐵鋰項目、年產3000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
這一決定與其財務表現密切相關,2023上半年,百合花營業收入約11.31億元,同比下降18.43%,歸母凈利潤僅為5490萬元,同比下降63.11%。
此外,有3家跨界儲能的企業相繼退市,包括7月退市的*ST宋都、*ST必康,5月退市的*ST未來。
值得關注的是,也有幾家今年剛跨界的企業儲能業務遭遇挫折。
*ST園城在今年2月通過收購了江西豐錦鋰能有限公司51%股權跨界鋰電,然而,7個月后,*ST園城公告稱,擬轉讓其所持有的豐錦鋰能全部股權。對此,*ST園城表示,公司目前不具備繼續推進豐錦鋰能在新能源領域發展的客觀條件,無法取得預期收益。
陶瓷企業松發股份2023年6月12日擬收購安徽利維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不低于51%且不高于76.92%股權,后者主要從事儲能和輕型車動力電池產品及其系統業務。僅4個月,10月12日,松發股份公告稱,該收購計劃能否繼續推進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松發股份內部人員表示,該收購計劃較大概率終止。
女裝品牌日播時尚在今年5月擬通過資產置換和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上海錦源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權,并募集配套資金。6個月過后的11月5日,日播時尚發布公告稱,公司決定終止這一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跨界有門檻
轉型新能源領域,考驗企業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實力,也需要中長期的資金投入。但多數跨界進入儲能領域的企業,在產業資源、技術、人才和市場缺少必要積累。
此前,一些企業在接受中國儲能網采訪時表示,儲能行業進入門檻太低,導致大量的資本和不具備研發、生產能力的企業進入,最終導致了產能過剩,價格內卷。
有觀點認為,目前,在國內注冊的10萬家儲能企業中,絕大多數是系統集成,擁有研發能力,活躍在市場上的不超過200家,具有部分核心技術自研能力的僅有幾十家。
在儲能行業進入深度競爭的當下,沒有技術沉淀和成熟的生產工藝體系的新入局的選手難免“水土不服”,優勝劣汰也是必然。
現階段,儲能行業缺乏標準和規范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行業無須競爭,也加速了行業洗牌的步伐。
對此,一些企業曾向中國儲能網呼吁,為儲能行業設置行業門檻,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樣才能促使行業良性健康發展。
對于考慮跨界企業的而言,一定要看清自身定位,不可盲目搶占賽道,量力而行,規劃適合自身情況的發展路徑。
另外,做好主業的同時,在有余力的情況下再跨界儲能,資源和戰略匹配才能成功。否則,心存僥幸心理,想以跨界為噱頭,借此吸引資本,最終會被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