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上海市松江區城市管理精細化提升行動計劃(2024—2026年)(草案)》印發。
文件明確,推進新建建筑高質量應用可再生能源。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照綠色建筑基本級及以上標準建設和運行。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建設一批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示范工程。大力推進超低能耗建筑試點示范。深化建筑用能監管服務,積極納入市級平臺監測。
原文如下:
《松江區城市管理精細化提升行動計劃(2024—2026年)(草案)》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進一步落實《上海城市管理精細化提升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及松江區委、區政府關于進一提升全區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的相關要求,制訂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和對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持續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五個新城”建設重大戰略部署,聚焦長三角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定位,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努力把人民向往的松江新城“施工圖”,高質量轉化為“實景圖”,交出人民滿意的新時代答卷,進一步提升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基本原則
——堅持引領示范、追求卓越。精準把握重大戰略歷史機遇,錨定“未來之城”,開創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新局面,對標“世界標桿、中國典范、上海范例”,努力打造更多的“松江樣本、松江實踐”。
——堅持機制創新、協同共治。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拓寬社會參與渠道,健全共建共治共享制度,優化協作機制,深化協同創新,共同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堅持科技進步、綠色轉型。將科技之智與規則之治、人民之力有機結合、創新發展,提升“綠色+智慧”治理能力,實現治理轉型躍升,加快建設“科創、人文、生態”的現代化新松江。
——堅持開放包容、文明風尚。挖掘“上海之根、滬上之巔、浦江之首、花園之城、大學之府”等人文歷史資源,充分賦能,做大做強,體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同,創造城市文明新風尚。
(三)工作目標
到2026年底,推動建設更科創、更人文、更生態的新松江,數字化治理牽引現代化治理的作用更加顯著,人民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新風尚更加彰顯,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高品質生活圈更加舒適,初步形成“一流城市、一流治理”的格局,成為“五個新城”精細化管理典范。
二、重點任務
(一)改善城市風貌,提升人居環境
1.持續推動“美麗街區”建設創新升級。計劃2024-2026年建設14個美麗街區。結合街區商旅文體農特色,支持文涵路、襪子弄、平原街、中山中路等加快美麗街區建設,完善配套設施。
2.大力提升城市保潔品質。繼續鞏固和拓展高標準保潔區域,形成一鎮一域保潔新模式,道路機掃率100%,星級公廁達標率90%以上。
3.深化架空線入地和桿箱整治。積級向上爭取,盡早完成茸平路、滬亭北路、淶坊路三條道路的架空線入地工作。按市級部門要求深化桿箱整治。。
4.強化戶外廣告、店招店牌管理。開展違規戶外廣告招牌常態化治理,鞏固歷年違規戶外設施治理成果。持續加強戶外招牌特色路段(街區)建設,完成20條以上路段(街區)戶外招牌改造提升。結合街區商旅文體農特色,鼓勵文涵路、文匯路、倉匯路、松東路等特色路段加強戶外招牌建設及改造提升。推動新一輪戶外廣告實施方案落地,點位內戶外廣告審批率達到95%以上。運用信息化手段強化戶外招牌日常監管和安全抽檢,進一步加強街鎮層面戶外招牌監管力度,鼓勵街鎮開展招牌安全抽檢,戶外招牌審批(備案)率達到70%以上。
5.優化景觀照明。持續推動新城核心區域內景觀照明建設,優化提升重要節點景觀照明,塑造松江景觀照明新亮點。
6.加強薄弱區域、薄弱環節環境綜合整治。加強重點類型違法建筑徹底整治,持續開展無違建示范街鎮創建。完善群租治理機制,加大群租治理力度。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經營服務,引導車輛有序投放與停放。繼續推進橋下空間養護基地品質提升、“內部道路”治理等工作,消除區區交界、城鄉交界、條塊交界區域“死角盲區”。
7.提升道路設施品質。積極開展人行道品質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4年計劃完成5條市政道路的精品路創建工作。加快公共充電樁建設。提高重要道路、重要區域行道樹樹穴鋪裝完好率。
8.優化交通出行環境。加快新能源車輛推廣應用,至2025年新增、更新的公交車新能源車比例達到100%。2024年計劃更新報廢車輛95輛。加快松江智慧交通體系的建立,推進我區公交電子站牌建設。圍繞路口渠化、新增機非、中央隔離和調整標志標線,緩解重點區域和路口的交通流量壓力,解決局部路段的安全隱患。
9.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推進我區無障礙環境建設及創建全國無障礙建設示范城市工作。
10.深化“美麗家園”建設。實施舊住房更新改造。通過小區內新建和小區外統籌等方式,加快建設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推進共享充電樁示范小區建設。實現住宅小區地下車庫移動通信信號“能覆蓋盡覆蓋”。推進2個易積水小區改造。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并加強使用管理。鞏固綠色社區創建成果,持續提升居住區人居環境品質。
11.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完善社區商業設施配套,科學引導菜場、藥店、早餐網點等業態發展,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推動社區微更新,打造園林式社區,實現“家門口的蝶變”。
12.提升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服務水平。持續推進物業服務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綜合應用信用、評價、市場競爭等手段,提升整體服務品質和行業管理集中度。推動小微老舊小區合并。完善質價相符的物業服務市場價格機制,落實物業服務價格逐年梯度常態調整。通過整合實施舊住房綜合改造、小區微更新、物業服務提升等軟硬治理措施,推動小區居住環境品質提升。
13.持續推進“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建設。聚焦為城市建設、運行和市民生活提供基礎公共服務的一線建設者管理者,以更大力度加快建設一批、改造一批、籌措一批“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14.推進“美麗鄉村”升級建設。繼續推進示范村創建,到2025年底申報創建鄉村振興示范村2個,累計創建13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2個,累計完成創建26個。2025年底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提升行動任務。
(二)踐行綠色低碳,開放城市空間
15.推動生態城區高標準高品質發展。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系統方案編制,新、改、擴建項目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重點聚焦南部新城華陽湖片區和樞紐片區,逐步推進南部海綿城市建設。推進新建建筑高質量應用可再生能源。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照綠色建筑基本級及以上標準建設和運行。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建設一批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示范工程。大力推進超低能耗建筑試點示范。深化建筑用能監管服務,積極納入市級平臺監測。
16.大力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持續推進環新城森林生態公園帶建設。新增各類公園。新建或改造提升口袋公園。健全綠道體系,建設銜接區域、串聯城鄉、覆蓋社區的綠道。推進“一街一景”工作,建成綠化特色道路,推廣應用新優行道樹樹種道路。
17.繼續實施骨干河湖綜合整治。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全面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按照“依法取締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規范整治一批”要求,基本完成排污口分類整治,對于短期內難以清退取締的歷史遺留問題排污口形成清退整治方案,建立水源保護區內入河排污口長效監管體系。加強各涉水源地街鎮巡查工作,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
18.高標準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以點帶面有序開展“無廢細胞”的培育建設,至2024年底前建成90個示范性“無廢細胞”。舉辦“無廢城市”建設創意大賽,拓寬“無廢城市”宣傳渠道。赴相關城市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借鑒長三角“無廢城市”建設好經驗好做法。舉辦“無廢城市”建設論壇,共享長三角“無廢城市”建設成果。
19.優化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指導各街鎮推進精品示范居住區建設。健全可回收物回收體系,指導推進高品質服務點及中轉站提升改造。強化監督檢查,推進聯動協同。加強宣傳引導,提升社會氛圍。居住區和單位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穩定在95%以上,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5%以上。
20.推動城市空間開放和功能融合。新建公園全部免費開放,有序推進城市公園24小時開放。推動公園與周邊街區有機融合,增加功能復合型座椅、慢行步道、休閑健身等設施,完善開放空間社交、藝術、休閑等功能。推進福連橋、花長盛宅等文物修繕工程,進一步鼓勵和支持優質項目入駐文物建筑,持續推進文物活化利用。引導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開放附屬空間,拓展空間功能,豐富空間內涵,激發片區活力。
21.推進“公園+”功能拓展。推進“公園+”建設,強化功能拓展,積極組織開展文化、體育、科普等系列主題活動,豐富公園文化內涵。
22.繼續提升“一江一河”兩岸公共空間服務品質。配合市級部門開展相關工作。
(三)完善安全體系,加強風險管控
23.強化綜合監測預警。針對本市臺風、暴雨、雷電、高溫等自然災害影響特點,健全涉災部門、專家團隊、屬地政府等多方參與的監測預警和聯合會商機制,形成災害綜合監測預警、風險形勢分析成果,為防范應對自然災害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完善城市體征指標體系,充分挖掘松江特色指標,按照市級部門要求的時間節點目標完成松江區城市體檢工作,深入查找城市建設短板,推動解決“城市病”問題。圍繞城市運行生命體征,結合城市體檢,優化體征指標,提升客觀數據自動采集、自動計算比例,形成科學合理精準、定量定性結合的科學評估體系,為防治城市病提供客觀指引,全面推動城市治理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
24.滾動開展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下沉監管力量,及時發現和有效整治新增危房,并利用數字化手段,提高房屋建設管理水平。對老舊住宅電梯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對接安全評估結論,推進存在安全隱患電梯的修理、改造、更新。持續開展高層住宅消防設施安全排查整治。加快社區微型消防站建設。
25.健全施工安全生產重大隱患清單制和整改責任制。深化深基坑等危險性較大工程風險預警、聯防聯控機制,完善重大危險源辨識、申報、登記、監管制度。推動構建建設工程和設施運行全周期保險制度,推行“保險+服務”模式。
26.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工程建設。加強對城市燃氣、橋梁、道路、供水、排水、綜合管廊等城市基礎設施運行狀況的風險評估、實時監測、動態預警和協同處置。完成管廊建設,全面開展管廊運維。結合城市體檢開展風險評估,編制風險清單,形成風險動態區劃圖。針對燃氣爆炸、橋梁垮塌、道路脫空、管線滲漏等重點風險場景,采用先進物聯感知技術,實現對重點設施運行狀態的有效感知、自動采集、監測分析和預警上報。建立基于數字孿生的城市生命線工程監管平臺,打造統一數字底座,形成數據標準,強化對城市運行狀態的統籌協調、智慧監督和綜合評價。全面推進老化管網改造,推動地下老舊燃氣管道更新和老舊居民住宅燃氣立管更新,落實老舊供水管網改造,檢測排水主管,修復或改造雨污水管道,完成現狀管齡超10年以上排水主管的檢測、修復或改造。
27.加強交通安全風險分類分級管控。重點加強危險貨物運輸、軌道交通運營、交通工程建設、游覽船航行、港口監管等領域的安全管理。實施公路生命防護工程,因地制宜增設城市道路安全防護設施。推進下立交安全管理,實現主要道路視頻智慧監控覆蓋率100%。
28.加強民防工程、軌道交通站點等地下空間安全管理。落實地下空間權屬、使用和管理單位的責任,加強日常巡檢、專業檢測、安全評估、預警等安全管理。強化商業和公共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設施安全運行維護。
(四)強化應急處突,加強風險應對
29.細化完善應急處置預案。制訂實戰化軌交大客流、設施高負荷、異常天氣等重大風險情形應急處置方案,制訂不同分級狀態下控制策略和管理標準,細化人員調度、資源調配等規范,強化應急聯動機制,縮短應急響應時間。
30.加強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和社會應急力量建設。強化防汛搶險、交通運輸、建設工程、能源保障、隧橋運營保障、航空救援、水上救援和危險化學品等領域隊伍能力提升,升級防災減災救災裝備,構建應急救援隊伍聯訓交流平臺,推動專業救援隊伍和社會應急力量高效協同、有序發展。
31.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工作。著力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共建、多元互補”的儲備體系,優化市、區、街鎮三級應急物資儲備布局,強化企業和基層應急物資標準化、規范化儲備管理,及時更新資源儲備。
32.提升全社會風險應對綜合能力。打好基層組織風險應對基礎,開展多種形式的安全宣傳和教育,加強市民群眾風險應對培訓和演練,提高自救和互助能力。
(五)完善數據要素,加強共享應用
33.推動實現數據全域全量匯聚和實時更新。完善城市運行主題數據庫建設,加快城市空間、城市部件、城市運行動態數字化,建設統一的數字底座。建立數據評價體系,提升數據的準確性、實時性和有效性。推進和完善城市生產、生活、治理數據的實時匯聚和分級治理,為城市治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34.推動數據要素的互通共享。聚焦城市治理,依托公共數據管理系統等數據共享平臺,進一步加強數據的互聯互通和有序共享。優化完善數據共享機制,推動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匯集開放共享。
35.深入挖掘網格、熱線、輿情場景等城市管理大數據資源。以語義分析和智能建模等技術手段,抽取市民聚焦靶點,面向業務需要構建專題知識圖譜,匯聚主動管理、被動反饋和自動感知信息,挖掘其中的因果和關聯關系,標定城市管理短板弱項,精準施策,推動管理能級提升和流程再造,形成城市管理新治理力。
36.筑牢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增強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
(六)建設工作平臺,強化場景應用
37.推進“一張網”建設。加強管理重心下移的基層治理工作網建設。
38.持續發揮“多格合一”疊加效能。進一步科學合理劃分“多格合一”網格,加強基層網格力量配置,建立聯勤聯動工作機制,完善事項處置閉環流程,規范“多格合一”作業標準,強化城市有序安全運行。
39.實現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信息系統迭代升級。對接市級部門制訂完善系統平臺對接規范、核心業務功能技術規范,推進城市管理相關數據資源的融合共享,實現市、區、街鎮、社區、網格五級信息流和業務流循環貫通,支撐線上線下業務協同,持續提升網格化實戰能力。
40.加強應用場景建設。深化“一網統管”建設,強化數據動態更新和相互賦能,打造一批實戰高效的數字應用場景。從城市運行和企業市民高頻急難的問題難點中發現智能化應用場景需求,完善“揭榜掛帥”建設機制,推動場景的開發與迭代升級。探索新型基礎設施融合性應用場景。
41.建設完善與智慧應用場景相適配的、泛在智能的城市感知設施。構建神經元感知網絡,實現城市公共安全、交通、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信息規范采集和全量接入。推動燃氣計量表智能化改造,落實綜合桿建設,推動建設物聯感知神經元節點。積極將紅外感應等感知設備研究納入新建小區配套設施范圍,對存量小區進行查漏補缺,為實現高空拋物等安全風險自動預警與及時處置,強化新型基礎設施支撐。
42.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支撐服務設施建設。完善自動駕駛測試場景布局,推動現有開放測試區域加快交通信號燈等智能化升級,深化車路協同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高級別智慧出行示范應用。
43.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城市治理場景運維服務。激發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大力引導、支持建設各類城市治理應用場景,吸引各類創新要素、創新資源集聚,推動形成智慧應用新生態。
(七)適應精細管理,完善標準機制
44.推動重點領域立法工作。積極配合市級部門推進相關法規的制訂、修改。
45.加強城管綜合執法隊伍建設。提升執法培訓效能,加強教育培訓教材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加快線上培訓系統建設,開展實訓基地標準化建設。強化標準化大隊和規范化中隊、示范化中隊建設,全面提高執法人員基本素質和專業能力。健全城管執法監督工作體系,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確保重點工作開展、重要制度實施。
46.深化管執聯動和部門協作。加強多部門管執聯動協作,重點開展住宅小區綜合管理、工程渣土運輸、建設工程文明施工、戶外廣告和招牌設施管理等事項,協同推進源頭治理、系統治理。
47.加強城管執法與立法、司法部門的工作協同。建立執法與立法的互動機制,提升城管執法依據制定、修改的參與度。加強城管執法部門和法院、檢察院的信息溝通和情況通報,推動落實行刑銜接工作,強化監督工作聯動。
48.加強城市管理精細化標準體系建設。根據管理對象的區位差異和不同的發展要求,提升城市管理標準的先進性和適用性,推進分級分類的城市管理標準體系建設。推進新編或修訂城市管理標準工作。
49.強化重點領域標準支撐。聚焦城市安全運行高風險及城市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新挑戰,完善城市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城鄉容貌、社區濕垃圾就地處置等方面的標準規范建設。積極推進標準落地實施,建立制度化的標準評估機制,不斷優化完善標準體系。
50.完善小區綜合治理機制。提升業委會規范化運作率,持續加強黨建引領業委會建設。開展業委會建設專項行動,規范業委會日常運作,完善業委會建設指導監督機制。建立健全居委會、業委會、居民、物業、城管、公安“六位一體”小區綜合治理機制,及時發現和查處破壞房屋承重結構、“居改非”、毀綠占綠、占用公共空間等小區治理難題頑癥。完善社區規劃師制度,探索規劃、建筑、景觀、藝術、法律等多方力量和第三方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多專業聯合團隊,更好地傾聽居民訴求,提升設計水平,營造具有設計感和藝術性的空間環境。
51.完善街區自治機制。多點發力做好《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管理辦法》實施九周年主題宣傳活動,指導街鎮抓好沿街商戶、水域沿岸單位、自律組織、社會單位等門責履責率。動員街鎮持續做好每月15日的“潔凈松江”城市環境清潔日活動,全面提升責任區市容環境水平。積極拓展市容環境衛生優秀自律組織建設,推動自律組織參與自律管理,提升自律組織的覆蓋率,切實帶動面上市容環境持續提升。力爭在全區組組織架構完善、規章制度健全、工作機制新穎、管理成效顯著、活動載體豐富的自律組織中推選參與優秀自律組織選樹活動。
52.推動城市管理專業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培育城市設計、城市運維、物業管理、數字化服務以及文化服務等方面“獨角獸”企業,打造國際化服務品牌,為城市管理提供強有力的專業支撐。
(八)打造樣板標桿,加強示范引領
53.圍繞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臨港新片區、“一江一河”兩岸貫通區域、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建設,積極配合市級部門開展相關工作。
54.加快建設人民向往的現代化松江新城,率先確立綠色低碳、數字智慧、安全韌性的空間治理新模式。
55.持續深耕細作,堅持示范引領,打造更多城市管理精細化特色示范樣板。
三、保障措施
(一)理順工作機制
各單位要加強對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的組織領導,理順工作機制,完善制度供給。區、街鎮兩級城市管理精細化辦要發揮好統籌協調作用,加強工作培訓、工作指導和檢查監督。強化財政資金對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的保障力度。
(二)注重工作標準
堅持以人為本,聚焦強示范、補弱項、惠民生、微更新等重點工作,在精細上下功夫,在品質上見真章,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水平和質量效益。
(三)嚴格監督考核
進一步健全“區級統籌、部門牽頭、街鎮實施”的工作模式。區精細化辦要圍繞“服務、協調、監督、示范”中心工作,發揮區級統籌協調職能,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引領示范項目和引領示范區建設,破解更多城市管理難題頑癥。各牽頭部門要增強主責意識,優化工作方案,加強業務指導。相關配合部門要強化工作協作,主動跨前服務。各街鎮(園區)要完善工作機制,細化方案內容,高標準完成指標任務。要將工作推進納入區委、區政府年度考核內容,強化績效監督,嚴格獎優罰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