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鋰電市場規模將有望達到5500億歐元。”
近期,保時捷管理咨詢公司與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共同發布《電池制造2030:極速協作》報告。該報告指出,為了滿足上述高增的市場需求,同期鋰離子電池電芯、模組制造裝備的累積投資也將達到約30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35萬億元)之巨,而中國裝備制造商已在全球市場占據領先地位,整線“交鑰匙”工程模式領先于歐美。
據該報告統計,“目前全球范圍內鋰電大規模制造工廠的裝備主要依賴于亞洲的生產技術,中國裝備制造商目前正在制定全方位服務提供商的國際標準,而這些工廠中僅有8%的高科技設備來自歐洲。”
對此,業界人士表示,近幾年中國新能源產業持續領跑全球,中國鋰電設備產業也隨之崛起,并已經讓歐美產業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和焦慮。不過,雖然歐洲企業在技術上并不遜色,但短期內想趕上中國鋰電設備企業仍較為困難。
同時,在確定的全球市場需求背景下,具備技術、供應鏈、應用等先發優勢的中國鋰電設備企業,正持續“擴大戰果”。
01
整線“交鑰匙”工程助力
《電池制造2030:極速協作》報告測算,到2030年,全球已有規劃的約200個動力電池超級工廠項目中,約有45%位于歐美地區。
分區域看,歐洲、北美等地區已成為全球電動汽車主要增量市場,大眾、寶馬、奔馳、Stellantis、雷諾、戴姆勒等歐洲車企的電動化目標,正釋放龐大的鋰電池采購需求,而實現本地大規模電池配套成為這些地區主要國家的重要目標。
截至目前,歐洲已有包括瑞典Northvolt、法國ACC、法國Verkor、挪威Freyr、挪威Morrow、意大利Italvolt等多家本地電池企業,但上述眾多電池企業在產能建設方面卻不得不依賴亞洲企業,尤其是中國企業,這主要因為:
一方面,歐洲本地鋰電設備產業相對薄弱,不能滿足當地需求,而且,這些企業鮮有成熟應用案例,使電池企業不敢貿然導入,這也導致其難以在大規模生產過程中進行技術驗證和產品升級,與中國企業形成技術代差。
另一方面,中國鋰電設備企業一路隨電池企業“摸爬滾打”,磨礪出領先的市場競爭力。
目前,綜合制造良品率、前沿技術應用、設備成本、交付效率、生產周期等核心指標,中國鋰電設備企業已甩開歐美同類企業;相較日韓企業,中國企業在一些鋰電單機設備的核心指標上也已實現超越。
更為關鍵的是,前后工序一體化、整線“交鑰匙”工程等生產技術成為海外市場設備應用亮點。
業界人士指出,雖然整線工程不適合高端鋰電產線,但對于海外本地初創電池企業而言,省去了分別挑選前、中、后段設備的麻煩,可以實現快速投產。
例如,輥壓分一體機、切疊一體機、干燥注液一體機等,可進一步提高電池產品良品率和一致性;整線“交鑰匙”工程,則提高了前中后段設備的協同性,便于電池工廠快速投產。
而除了提供成熟的鋰電設備解決方案,中國企業還前瞻性布局大圓柱、(半)固態、鈉離子等新型電池生產所需制造設備的研發和應用,保持先進技術儲備和產品躍進能力,引領全球鋰電設備不斷升級。
在此背景下,采購中國鋰電設備已成為國際企業近年來的主流選擇。
02
國際企業“大舉掃貨”
繼2022年-2023年國際企業向中國企業大規模采購鋰電設備,2024年再現訂貨大單。
3月18日,先導智能與美國電池制造商American Battery Factory(簡稱ABF)簽署合作協議。先導智能將為ABF提供總目標為20GWh的鋰電池智能全自動整線解決方案。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美國獲得的最大鋰電池設備訂單。
作為全球鋰電設備龍頭企業,目前先導智能累計為全球客戶提供120余條整線,并持續加強海外子公司的本土供應鏈及即時***務。
此外,天奇股份近期也表示,其中標寶馬汽車墨西哥工廠電池PACK項目,項目內容包括電池PACK的輸送及智能存儲系統等。
除了上述企業外,近年來,斬獲國際企業鋰電設備大單、形成深度合作、前瞻性布局的企業還有贏合科技、利元亨、逸飛激光、海目星激光等眾多頭部設備企業。
2023年5月,贏合科技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2022年其新簽訂單中海外訂單占比首次突破10%;與LG新能源、三星、松下、ACC、寶馬、大眾等國際企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公司已在德國成立了孫公司并設有常駐團隊。同年8月,贏合科技還表示,其產品已出口到德國、韓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并將繼續加大增量市場的拓展力度。
資料顯示,利元亨于2022年收購波蘭孫公司,2023年成立其韓國、日本、美國子公司,還新增韓國、印度、美國和歐洲等區域新客戶。在2023年業績預告中,利元亨表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其海外在手訂單超10億元,并將積極推進海外項目客戶現場安調進度,推進客戶按計劃驗收。而且海外訂單銷售毛利較高,將有利于提高銷售毛利率。
逸飛激光于2023年上半年成功向海外某客戶交付360PPM圓柱全極耳電池自動裝配線,目前已在包括日韓、東南亞、歐洲、美洲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并建立了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同年10月在接受機構調研時,其透露主要代表客戶包括LG新能源、TTI和印度TATA等。
海目星激光目前已在歐洲、北美和亞太地區均設有子公司,并已經形成領先的交付組織能力。同時,分別在深圳總部、常州、江門和成都建設了四大生產研發基地。
2023年11月,海目星還透露其海外市場發展節奏:第一步,將與國內優秀的企業一起走出去,同時借助他們的海外背景、需求以及公司對于行業、產品的理解穩健邁出第一步。第二步,與成熟的日韓系電池企業合作,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的規模和知名度。第三步,針對有需求的企業,為其提供一體化設備解決方案。
海目星的規劃也代表了很多中國設備企業的想法。在開拓海外市場進程上,先隨中國電池企業“出海”,繼而拓展國際企業合作,逐步構建起全球化鋰電設備供應網絡。
目前,包括寧德時代、孚能科技、遠景動力、億緯鋰能、遠景動力、國軒高科、蜂巢能源等中國動力電池頭部企業均已在歐洲、北美、東南亞等地區投建、布局電池基地,涉及電池產能數百GWh。疊加國際企業本地電池基地建設需求,預計中國鋰電設備將持續提高海外市場供貨量。
與此同時,國內產能過剩,擠壓設備企業盈利空間,而國外市場機遇廣闊。隨著全球電動汽車、儲能等市場持續擴大,“出海”或將成為中國鋰電設備企業業務增長的必然戰略,不僅整線,還包括曼恩斯特、精誠時代、鉑納特斯等鋰電前、中、后段設備企業都迎來新的市場機遇,或將帶動更多中國企業“乘風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