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意見》。
文件提出,提升石化和能源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的石化產業集群,聯動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材料產業集群,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的清潔能源中心和新型儲能應用示范城市。
提升新型儲能產業綜合競爭力。支持惠州發展新型儲能產業,謀劃建設新型儲能特色產業園區,優先布局電池材料、儲能電池及配套和回收等項目。支持儲能在產業園區、數據中心等場景應用。爭取納入國家新型儲能試點示范,強化資源要素保障。支持新型儲能電站在并網接入、收益分配等方面積極探索。鼓勵圍繞分布式新能源、微電網、大數據中心、5G基站、充電設施、工業園區等終端用戶創新儲能融合發展場景,探索智慧能源、虛擬電廠等多種應用場景。支持培育高端能源裝備制造業,規劃發展核電下游產業,培育引進光伏組件、氫能燃料電池等新能源設備制造項目。
全文如下:
為推動惠州全面提升發展能級,順應新時代要求加快高質量發展,建設全球石化產業高地和國內一流數字產業基地,著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任務,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支持惠州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功能作用,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在更高起點上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提升制造業發展能級,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萬億元級產業集群,聯動全省石化產業、數字產業集群協同共興,更高標準更高水平建設制造強市、創新城市、品質城市,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戰略定位
——全球石化產業高地。提升石化和能源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的石化產業集群,聯動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材料產業集群,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的清潔能源中心和新型儲能應用示范城市。
——國內一流數字產業基地。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培育發展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綠色低碳安全發展標桿。加快推進產業綠色化發展,探索創建低碳園區,完善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著力提升園區本質安全和應急救援水平,促進綠色低碳安全發展。
——開放包容現代品質城市。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延續城市文脈,加強綠美惠州生態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更高水平法治社會,建成開放包容高品質現代化城市。
(三)發展目標。
到2027年,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作用更加凸顯,石化產業形成乙烯540萬噸、高端聚烯烴660萬噸的年生產能力,重點領域能效、水效達到標桿水平;新型儲能產業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創新型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改善。到2035年,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支柱產業躋身世界前列,建成世界一流的石化產業高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立完善,高品質現代化城市內涵進一步彰顯。
二、著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
(四)建設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園區。
高標準建設大亞灣石化區,加強石化園區統一管理,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園區整體升級。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監控能力,建設監測預警監控體系,開展走航監測、網格化監測以及溯源分析等工作,建設智慧石化園區。提升園區化工產品互供能力,強化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和相關產業耦合發展,依托中海油惠州石化、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殼牌惠州乙烯等重大項目,形成行業競爭力較強的碳二、碳三、碳四、芳烴等優勢產業鏈及碳五、碳九、高端聚合物、電子新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
(五)建設國內一流新材料產業基地。
支持惠州發展高端聚烯烴、能源電子、高端銅線等化工、電子、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以及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產業。探索開展省級新材料共建園區試點,推動與石化產業鏈供應鏈聯動發展。支持創建省高新技術開發區,申報省級化工園區。
(六)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清潔能源中心能級。
支持惠州現有自備燃煤機組實施清潔能源替代,鼓勵轉為公用機組。鼓勵企業優先采用公用電、集中供熱和天然氣等方式,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使用比例,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例。支持壯大清潔能源產業,推進“風光核氣(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發展,推進核電、海上風電、抽水蓄能電站、天然氣發電等清潔能源項目建設,研究建設惠州LNG接收站儲罐擴建項目。推進西電東送,提升清潔能源輸出能力,有序推動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建設,支持惠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電力樞紐。加強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建設,大力提升電力負荷彈性。加強儲運設施與油氣管網建設,提高油氣集約輸送能力。支持惠州深化與國際能源企業合作,強化生產性原料保供及能源進出口能力,建設國際石化及油品儲運交易基地。鼓勵電力用戶與新能源企業簽訂綠色電力交易合同,擴大綠色電力交易規模。
(七)高質量培育石化企業群。
發揮惠州石化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延長石油化工產業鏈,增強高端聚合物、專用化學品等產品供給能力。支持惠州引進技術先進、成長性強的石化中下游細分領域頭部企業,培育細分領域專精特新企業,推動外資企業及各類所有制企業強化合作、集聚發展,打造一流石化企業群。
三、著力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融合化發展
(八)推動高端化電子信息產業集聚。
支持惠州進一步推動超高清視頻、5G及智能終端、新型電池、基礎電子等優勢產業提質升級,聯合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市共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實施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提升行動,推動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集群集聚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TCL、德賽、億緯鋰能等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項目落地,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揮電子信息領域行業組織作用,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生態。
(九)大力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支持惠州推動綠色數據中心建設,強化全省算力統籌和智能調度,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產業與應用提供算力支撐。推動數據要素、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激發企業“數實融合”發展活力,加快重點行業領域數字化轉型。支持和引導TCL、德賽等企業創建全連接工廠、數字領航企業、智能制造示范企業,開展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場景建設。
四、著力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標桿
(十)提升新型儲能產業綜合競爭力。
支持惠州發展新型儲能產業,謀劃建設新型儲能特色產業園區,優先布局電池材料、儲能電池及配套和回收等項目。支持儲能在產業園區、數據中心等場景應用。爭取納入國家新型儲能試點示范,強化資源要素保障。支持新型儲能電站在并網接入、收益分配等方面積極探索。鼓勵圍繞分布式新能源、微電網、大數據中心、5G基站、充電設施、工業園區等終端用戶創新儲能融合發展場景,探索智慧能源、虛擬電廠等多種應用場景。支持培育高端能源裝備制造業,規劃發展核電下游產業,培育引進光伏組件、氫能燃料電池等新能源設備制造項目。
(十一)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支持惠州推動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實施能效“領跑者”行動,推動石化項目減碳改造。瞄準能效標桿和環保績效A級水平,加大節能、減污、降碳改造力度,創建一批標桿企業。探索建設低碳園區,大力發展二氧化碳綜合利用技術,加快推進大亞灣石化區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S/CCUS)集群項目建設。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補植復綠固碳,持續提升碳固定碳消納能力。
(十二)促進產業園區綠色循環發展。
鼓勵企業參與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參與制定修訂石化領域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開展與綠色化學相關的標準研究及試點。支持惠州加強廢水、廢溶劑、廢塑料及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等協同處理及再生利用,加強工業園區污水收集排查整治,提高園區污水收集率。提升企業危險廢物自產自處理管理能力,鼓勵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裝備改造提升,加快生產設備密閉化改造,從源頭上促進污染物減量化。開展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排放企業深度治理,提高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推進無泄漏、無滲漏、無異味工廠及“無廢園區”建設。引導企業設立碳賬戶,參與碳市場交易。支持發展綠色金融,鼓勵有條件的金融機構基于“碳賬戶+碳信用報告”提供差異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企業低碳改造和綠色轉型。
(十三)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支持惠州提升石化園區安全風險監控能力,健全監測預警體系。推進“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平臺建設,開展省級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智能化管控平臺一體化建設試點。鼓勵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推動高危工藝企業開展全流程自動化控制改造試點,加強工業控制系統安全和工業互聯網安全建設,提升企業安全風險管控能力。支持石化園區建設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行的高水平化工安全技能實訓基地。加強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惠州隊救援能力建設,強化基地建設,提升事故災害處置能力。
五、著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十四)建設科技創新聚集地。
支持惠州加快建設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引領帶動作用。高水平建設東江實驗室,在石化、新材料、能源電子等領域開展科研攻關。鼓勵引導石化骨干企業在惠州設立技術研發中心。鼓勵龍頭企業創建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平臺。支持企業提升能源裝備制造、動力電池、新型儲能等技術研發能力,前瞻布局新一代儲能技術及裝備。支持深莞惠共建坪地—清溪—新圩綠色低碳產業組團。
(十五)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支持惠州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搭建面向支柱產業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高水平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WTO/TBT—SPS國家通報咨詢中心(惠州)石油化工產品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和大亞灣重點出口石化產品質量檢測公共服務平臺,謀劃建設科技成果概念驗證平臺、中小試基地,開展關鍵技術、變革性工藝及裝備研究。支持中國科學院有關院屬單位在惠州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惠州市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加大能源材料研發力度。支持以稔平半島為基地建設能源科技島,建設海上浮動式核動力平臺科技示范工程,穩步發展光伏制氫、波浪發電、海水淡化、LNG冷能利用等項目。
(十六)支持高端專業人才集聚。
鼓勵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在惠州建立研究院,支持惠州依托有關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加強碩博士研究生等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惠州學院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優化現有學科專業結構,加快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支持建設以科研教育為主的河橋科教城。搭建深惠、廣惠、港惠人才合作平臺,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
六、著力增強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聯動效應
(十七)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東部樞紐門戶。
支持惠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推進“豐”字交通主框架建設,實現與大灣區內地城市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推動惠霞高速、稔平環島高速公路建設。充分發揮贛深、廣汕、廈深等高速鐵路功能,加快推進深惠城際、莞惠城際接駁,支持開展惠大鐵路擴能改造和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鐵路專用線前期工作。推動惠州機場二期改擴建,發揮深圳第二機場功能。
(十八)打造大灣區出海新通道。
支持惠州港擴能升級,加快荃灣、東聯、碧甲等航道擴建提升和10萬噸級多用途碼頭建設。積極向國家爭取賦予惠州國際航行船舶保稅加油許可權,批準核發國際航行船舶保稅燃料油經營證書。推進“組合港”建設,優化“惠鹽組合港”海關監管模式,加快推動向產業港與貿易港并重發展,實現水運中轉快速銜接。
(十九)提升服務國內大循環能力。
支持惠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區域消費中心城市,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惠州品牌,引導大型工業企業建設自主品牌和國內營銷渠道,拓展出口產品內銷渠道,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高質量構建現代流通體系,支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二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支持惠州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積極發展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中韓(惠州)產業園等平臺建設,深化與港澳臺僑交流合作,建好用好“一中心、多基地”惠港澳臺僑特色服務合作平臺,吸引更多優質外資企業投資。推動惠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綜合型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高標準建設廣東自貿試驗區惠州聯動發展區。支持惠州在確有需求且符合條件時申建保稅物流中心或綜合保稅區。支持惠州按規定申辦國際石化產業高峰論壇、企業全球年會等活動。
(二十一)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支持惠州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統一大市場公平競爭先行區建設,推動數字政府建設與深化行政審批、行政執法改革相結合,推行首席數據官制度,拓展“信用+”應用場景,推動實現“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一網協同”。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加快“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推行惠企政策精準推送、免申即享,完善企業訴求處置閉環管理機制,提升城市投資吸引力。
七、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現代化城市
(二十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支持惠州大力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支持惠州與深圳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加強產業協作,加快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建設。扎實推進縣鎮村建設,全面推進擴權賦能強縣,持續壯大縣域經濟,推動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國家縣城建設示范地區和惠城區橫瀝鎮、博羅縣楊村鎮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鎮建設。嚴格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開展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建設完整社區。全面加強城市風貌管控和城市設計,完善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
(二十三)加強民生保障。
支持惠州實施積極就業政策,持續穩定和擴大就業,探索以社保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支持惠州聚焦“一老一小”領域,擴大養老、托育服務有效供給,依托資源優勢發展康養產業。支持有條件的醫院打造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和中醫特色重點醫院,爭取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市。支持惠州增加中小學幼兒園公辦優質學位資源供給,深化教師管理體制改革。支持實施名城文化提升行動。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推進平安惠州建設。
(二十四)推進綠美惠州生態建設。
支持惠州抓好山水林田湖海各類生態要素保護和系統治理,開展綠美惠州生態建設“六大行動”,打造優美花園城市。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加大林分優化、林相提升力度,整體推進城鄉綠化美化。逐步完善園區生態板塊與紅樹林濕地公園等生態系統的鏈接,提升紅樹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開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高質量推進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系統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完成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建設。
八、保障措施
(二十五)強化組織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惠州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加強黨的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發揮廣大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振奮改革創新擔當作為精氣神。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要加強統籌協調,省有關部門要加強指導支持,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細落實,加快重大項目落地建設。惠州市要落實主體責任,強化組織實施,推動各項任務取得實效。
(二十六)賦予部分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
按照能放則放、應放盡放的原則,結合惠州改革發展需要,依法依規賦予其部分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支持惠州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權,為深化改革探索提供法治保障。支持和鼓勵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優化、城市空間統籌利用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二十七)強化資源要素保障。
支持惠州加快園區開發建設及園區規劃調整,對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基礎設施建設給予用地指標支持。支持惠州在全市范圍統籌建設項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來源,無法安排的,由省有關部門按規定予以統籌協調。落實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相關政策,嚴格做好節能審查,強化能效源頭把關。
(二十八)強化財政金融支持。
落實加快先進制造業項目投資建設等政策,對惠州符合條件的產業項目按照新增實際固定資產投資額予以獎勵,統籌用于先進制造業項目引進建設。用好先進制造業和產業有序轉移省級財政支持政策,引導各類資本參與惠州重大項目、園區載體和技術改造等項目建設。爭取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小企業發展等國家級基金支持,助力惠州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