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韓國SK集團旗下的兩大能源子公司SK Innovation和SKE&S宣布將合并。當日,兩家企業各自召開董事會會議,并表決通過兩家公司合并案。
據悉,SK Innovation和SK E&S的合并比例為1:1.19左右。如果合并案在此次理事會上通過,兩家公司將于下月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啟動批準合并的后續程序。預計合并后將誕生銷售規模接近90萬億韓元(約合4707億元人民幣),資產總額達106萬億韓元(約合5543.8億元人民幣)的超大型能源企業。
在此基礎上,SK Innovation作為上市公司將向SK E&S股東SK Inc.發行新股,新股預計將于11月20日上市,合并后SK Inc.在SK Innovation的持股比例預計將從36.22%增至55.9%。
如果合并計劃在下月27日舉行的股東大會上獲得批準,合并后的公司將于11月1日正式啟動。
同日,SK On、SK Trading International、SK Enterm分別召開董事會,決議合并三家公司。據悉,SK On是韓國SK集團旗下SK innovation的電池制造子公司。
據了解,作為重組計劃的一部分,SK集團一直在推進能源中間控股公司SK Innovation和核心非上市公司SK E&S的合并。這在進一步深化SK集團能源領域戰略布局的同時,也可以幫助 SK Innovation子公司SK On解決資金困難等問題。
此外,SK Trading International將通過進入鋰和鎳等新的礦物貿易領域來確保未來的增長引擎,而與SK Enterm的合并將為其貿易業務提供必要的存儲能力。
最重要的是,三家公司的合并預計將通過從貿易和油庫業務中額外產生5000億韓元的EBITDA來改善利潤結構。
資料顯示,SK Innovation主營業務為電池材料和能源解決方案的研發與生產,公司一直在推進電動汽車電池、ESS和熱管理系統等未來能源業務。
SK E&S于1999年從SK Innovation分離出來,主要業務覆蓋可再生能源、氫能、液化天然氣、提供能源解決方案等。合并完成后,新公司將在能源領域擁有更廣泛的業務覆蓋和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2023年,SK E&S的銷售額為11.2萬億韓元(約合585.76億元人民幣),營業利潤為1.3萬億韓元(約合67.99億元人民幣)。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這三家公司的合并,SK innovation的電池制造子公司SK On將能夠進一步增強其在原材料保障方面的競爭力并確保業務的可持續性。有業內人士稱,此次重組“服務于一個核心目標,那就是拯救SK On。資料顯示,僅今年,SK On就需要約7萬億韓元(約合366.1億元人民幣)的資本支出。
近年來SK On 動力電池業務發展迅速,行業地位穩固,出貨量一直穩居全球動力電池供應商第五位,市占率保持在5%左右。
韓國研究機構SNE Research在7月3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1-5月全球電動汽車(EV、PHEV、HEV)電池裝車量約為285.4GWh,較去年同期增長23%。其中SK On裝車量13.9GWh,同比增長4.2%,排名第四位。
不過,自2021年底從SK Innovation剝離以來,SK On一直沒有盈利。2023年,SK Innovation的銷售額為77.3萬億韓元(約合4042.79億元人民幣),但營業利潤僅為1.9萬億韓元(約合99.37億元人民幣)。
公司甚至連續出現10個季度的虧損。僅2023年,公司虧損就高達 5818 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0.43 億元),今年一季度,更是直接虧損3315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7.34億元),累計虧損已達人民幣819億元。由于銷量和價格下降,SK On今年一季度的銷售額為1.68萬億韓元(約合87.86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了49%。
隨著虧損幅度的擴大,SK On首席執行官李石熙(Lee Seok-hee)日前發布了一系列節約成本和改善經營的舉措,并將其描述為應急管理措施。李石熙在致員工的信中稱,“我們已經走投無路了,必須共同努力。”
而早在今年2月,李石熙在與SK On高層干部舉行的會議上就曾表示,由于美國的高利率和全球經濟不景氣,該公司正面臨市場增長放緩的危機,包括首席執行官在內的所有管理人員都應該全力以赴,克服危機。
不過,為了緩解財務上的壓力,SK On 也采取了多項措施:
今年年初,SK Innovation就計劃將2024年資本支出預算(約為9萬億韓元,相當于約470.7億元人民幣)的超過80%分配給SK On。
今年3月,在 Inter Battery 2024 峰會上,SK On 表示,公司已經完成了磷酸鐵鋰電池的研發,計劃于 2026 年開始生產。而早期,SK On 所生產的電池以三元鋰電池為主。
今年7月初,公司表示將實施全面的開源節流措施,包括凍結所有高管的薪酬等;另一方面,公司積極拓展電池產品以擴大市場,尋求盈利空間。
彭博社的報道指出,此次合并反映出,在電動汽車需求增長放緩而產能激增之際,電池制造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目前,合并事宜還有些問題待解決,未來如何發展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