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一年半的艱難跋涉,由“中國光伏產業(yè)之父”楊懷進領銜的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潤光伏”)借殼上市計劃終于棋至終盤。
8月26日,*ST申龍(600401.SH)發(fā)布公告稱,經(jīng)中國證監(jiān)會并購重組委審核,公司重大資產出售及以新增股份吸收合并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事項獲得“有條件通過”。這也是繼晶澳太陽能之后,在楊懷進的手中誕生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我只是做了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一件小事,像尚德董事長施正榮等人,他們對行業(yè)的推動更大。”先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楊懷進表示對于外界給予的光環(huán)感到慚愧。
現(xiàn)年48歲的楊懷進,與施正榮、趙建華一起被業(yè)界冠稱為“楊中三杰”。2000年其與施正榮創(chuàng)建了無錫尚德、2004年和趙建華創(chuàng)立中電光伏、2005年和靳保芳成立河北晶澳,并將后者帶入納斯達克,以啟蒙和帶動中國光伏產業(yè)之名,譽享為“中國光伏產業(yè)之父”。
根據(jù)重組預案,*ST申龍擬將全部資產及負債整體出售給控股股東江蘇申龍創(chuàng)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實現(xiàn)凈殼重組,同時新增A股股份換股吸收合并海潤光伏100%股權,發(fā)行價格為每股3元。
重組一波三折
楊懷進出任海潤光伏公司CEO后,重組*ST申龍進程提速
2008年1月,海潤光伏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開始謀劃IPO;4月,海潤光伏接受國信證券的A股上市輔導,但隨后因金融危機于2009年夭折。
“國外金融市場較差,包括摩根、高盛在內的國外許多財團已持股眾多中國光伏上市企業(yè),很難再扶持新的競爭者。”一位光伏企業(yè)高管告訴記者,相對于海外IPO,在A股上市也可以獲得更高的估值,如賽維LDK、晶澳、尚德、天合光能等美股的市盈率僅在3-7倍之間,國內太陽能的估值則在13倍以上。
在IPO遇阻之后,在江陰市政府的牽線搭橋下,海潤光伏與同處江陰的*ST申龍于2010年初開始首次接洽。
彼時,*ST申龍已于2006、2007、2008年連續(xù)三年虧損,導致公司股票暫停上市,2009年則依靠政府補貼才勉強實現(xiàn)盈利。
據(jù)悉,江陰市政府曾多次舉行*ST申龍重組專題協(xié)調會議,僅形成專題會議紀要的文件就有三份。其間,陜西煉石和陽光地產均有意重組*ST申龍,但受制于多種因素未能成行。
作為國內擁有上市企業(yè)最多的縣級市,江陰市上市辦主任李建國表示,重組*ST申龍首先要保證殼資源留在江陰,“同時置入的資產必須與本市產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相適應”。由是推及,海潤光伏兩項條件均是上佳選擇。
2009年9月,楊懷進辭去晶澳董事會副董事長職務,隨后轉戰(zhàn)海潤光伏任該公司CEO,重組*ST申龍進程由是提速。
重組預案表明,交易擬置入上市公司的海潤光伏資產預估值約為23.2億元,擬置出資產及負債的預估值約為2.8億元。*ST申龍擬向海潤光伏股東發(fā)行約7.73億股。
本次交易完成后,該公司總股本約10.31億股,海潤光伏控股股東紫金電子及其一致行動人約占41.8%;楊懷進則持有*ST申龍13971.76萬股,占13.55%,成為最大自然人股東。
事實上,作為高管團隊激勵的重要一環(huán),除楊懷進以外,姜慶堂、陳浩、張永欣、吳廷斌等11名高管團隊亦因獲得股權激勵而隨著上市身價大增。本次增發(fā)后,常務副總裁姜慶堂持有768.34萬股,目前市值2300萬元;陳浩、張永欣等高層也持有311.83萬股。
來自尚德們的挑戰(zhàn)
“我們三家確實在一起聊過,但現(xiàn)今還沒有化為具體的合同。”
作為中國最大的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yè)之一,截至2010年底,海潤光伏已具有年產硅片1.5億片,電池片580MW,電池組件150MW的生產能力,2010年前10月海潤光伏凈利潤為2.7億元(未經(jīng)審計).
前述光伏高管透露,海潤光伏電池片和組件項目主要為位處太倉和合肥的基地,兩大基地長遠規(guī)劃產能為2GW、1.2GW.
“合肥的項目進展很快,估計到9月份,就可以有10條線即300MW得以量產。”前述光伏高管稱,項目推進速度之快,隱有楊懷進在尚德、中電光伏和晶澳的一貫的疾進之風。
在上市之后,海潤光伏與富士康、保利協(xié)鑫的合作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此前的2011年初,楊懷進曾與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保利協(xié)鑫董事長朱共山共建江蘇鹽城阜寧光伏基地有過商談。該基地首期規(guī)劃為5GW的太陽能電池及組件項目,約相當于2010年全球市場供應量的1/3.
“外界有很多傳言,我們三家確實在一起聊過,但現(xiàn)今還沒有化為具體的合同。”在電話中,海潤光伏CEO楊懷進對此表示謹慎,商業(yè)之道,除卻考慮地方政府需求、企業(yè)投入與產出等因素外,還要產業(yè)融合和管理成本的長遠考量,非是僅有意愿即可成行。
擺在海潤光伏面前的是激烈市場競爭的紅海:無錫尚德計劃將電池組件產能由2010年的1.2GW抬升到2011年的2.4GW;晶澳集團則計劃將今年的電池片產能提高到3GW,遠高于2010年的1.9GW.
8月26日,*ST申龍(600401.SH)發(fā)布公告稱,經(jīng)中國證監(jiān)會并購重組委審核,公司重大資產出售及以新增股份吸收合并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事項獲得“有條件通過”。這也是繼晶澳太陽能之后,在楊懷進的手中誕生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我只是做了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一件小事,像尚德董事長施正榮等人,他們對行業(yè)的推動更大。”先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楊懷進表示對于外界給予的光環(huán)感到慚愧。
現(xiàn)年48歲的楊懷進,與施正榮、趙建華一起被業(yè)界冠稱為“楊中三杰”。2000年其與施正榮創(chuàng)建了無錫尚德、2004年和趙建華創(chuàng)立中電光伏、2005年和靳保芳成立河北晶澳,并將后者帶入納斯達克,以啟蒙和帶動中國光伏產業(yè)之名,譽享為“中國光伏產業(yè)之父”。
根據(jù)重組預案,*ST申龍擬將全部資產及負債整體出售給控股股東江蘇申龍創(chuàng)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實現(xiàn)凈殼重組,同時新增A股股份換股吸收合并海潤光伏100%股權,發(fā)行價格為每股3元。
重組一波三折
楊懷進出任海潤光伏公司CEO后,重組*ST申龍進程提速
2008年1月,海潤光伏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開始謀劃IPO;4月,海潤光伏接受國信證券的A股上市輔導,但隨后因金融危機于2009年夭折。
“國外金融市場較差,包括摩根、高盛在內的國外許多財團已持股眾多中國光伏上市企業(yè),很難再扶持新的競爭者。”一位光伏企業(yè)高管告訴記者,相對于海外IPO,在A股上市也可以獲得更高的估值,如賽維LDK、晶澳、尚德、天合光能等美股的市盈率僅在3-7倍之間,國內太陽能的估值則在13倍以上。
在IPO遇阻之后,在江陰市政府的牽線搭橋下,海潤光伏與同處江陰的*ST申龍于2010年初開始首次接洽。
彼時,*ST申龍已于2006、2007、2008年連續(xù)三年虧損,導致公司股票暫停上市,2009年則依靠政府補貼才勉強實現(xiàn)盈利。
據(jù)悉,江陰市政府曾多次舉行*ST申龍重組專題協(xié)調會議,僅形成專題會議紀要的文件就有三份。其間,陜西煉石和陽光地產均有意重組*ST申龍,但受制于多種因素未能成行。
作為國內擁有上市企業(yè)最多的縣級市,江陰市上市辦主任李建國表示,重組*ST申龍首先要保證殼資源留在江陰,“同時置入的資產必須與本市產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相適應”。由是推及,海潤光伏兩項條件均是上佳選擇。
2009年9月,楊懷進辭去晶澳董事會副董事長職務,隨后轉戰(zhàn)海潤光伏任該公司CEO,重組*ST申龍進程由是提速。
重組預案表明,交易擬置入上市公司的海潤光伏資產預估值約為23.2億元,擬置出資產及負債的預估值約為2.8億元。*ST申龍擬向海潤光伏股東發(fā)行約7.73億股。
本次交易完成后,該公司總股本約10.31億股,海潤光伏控股股東紫金電子及其一致行動人約占41.8%;楊懷進則持有*ST申龍13971.76萬股,占13.55%,成為最大自然人股東。
事實上,作為高管團隊激勵的重要一環(huán),除楊懷進以外,姜慶堂、陳浩、張永欣、吳廷斌等11名高管團隊亦因獲得股權激勵而隨著上市身價大增。本次增發(fā)后,常務副總裁姜慶堂持有768.34萬股,目前市值2300萬元;陳浩、張永欣等高層也持有311.83萬股。
來自尚德們的挑戰(zhàn)
“我們三家確實在一起聊過,但現(xiàn)今還沒有化為具體的合同。”
作為中國最大的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yè)之一,截至2010年底,海潤光伏已具有年產硅片1.5億片,電池片580MW,電池組件150MW的生產能力,2010年前10月海潤光伏凈利潤為2.7億元(未經(jīng)審計).
前述光伏高管透露,海潤光伏電池片和組件項目主要為位處太倉和合肥的基地,兩大基地長遠規(guī)劃產能為2GW、1.2GW.
“合肥的項目進展很快,估計到9月份,就可以有10條線即300MW得以量產。”前述光伏高管稱,項目推進速度之快,隱有楊懷進在尚德、中電光伏和晶澳的一貫的疾進之風。
在上市之后,海潤光伏與富士康、保利協(xié)鑫的合作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此前的2011年初,楊懷進曾與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保利協(xié)鑫董事長朱共山共建江蘇鹽城阜寧光伏基地有過商談。該基地首期規(guī)劃為5GW的太陽能電池及組件項目,約相當于2010年全球市場供應量的1/3.
“外界有很多傳言,我們三家確實在一起聊過,但現(xiàn)今還沒有化為具體的合同。”在電話中,海潤光伏CEO楊懷進對此表示謹慎,商業(yè)之道,除卻考慮地方政府需求、企業(yè)投入與產出等因素外,還要產業(yè)融合和管理成本的長遠考量,非是僅有意愿即可成行。
擺在海潤光伏面前的是激烈市場競爭的紅海:無錫尚德計劃將電池組件產能由2010年的1.2GW抬升到2011年的2.4GW;晶澳集團則計劃將今年的電池片產能提高到3GW,遠高于2010年的1.9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