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太陽能產業與以往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時空背景不同,可能沒有充裕的時間如半導體產業般一步一步架構產業供應鏈,而且在成長之初就面臨到各國競爭者爭食市場及搶奪資金籌碼的壓力,臺灣要發展屬于自己的太陽能產業,恐怕需要更深一層的探索發展方向,創造更具深度的發展環境,才有機會扶持這個產業在臺深耕。
兩岸太陽光電產業同起步 環境布局落差卻漸明顯
兩岸太陽光電的布局起步算是相當,因為不如德、日等國家投入多年的研究,雖然兩岸之前都有部分的業者投入太陽能產業,但讓人耳熟能詳的,以2000年前后成立的臺灣茂迪及大陸尚德,隨著全球太陽能產業漸受重視,掀開太陽光電產業的成長序幕。
兩岸的太陽能產業說穿了多數是從國外「進口」而來,尤其是2004年以后成立的太陽能電池業者,更因為歐美全制程設備及技轉經驗成熟,所以切入量產的時間也快速許多,但技術的深耕程度相對受挑戰。
雖然太陽能市場近幾年來每年以約30%比率成長,但比起大陸市場,其實臺灣在太陽光電產業的投資比率及規模算是小步前進,因為大陸快速立法規劃、提升相關的內需市場,除2006年元月實施的再生能源法案外,更積極輔助當地太陽能業者快速站上國際舞臺,從2005年底開始由尚德(Suntech Power)、晶澳(JA Solar Holdings)、蘇州阿特斯太陽能(Canadian Solar Inc;CSI)到近期的多晶硅晶圓廠江西賽維(LDK)先后于美國公開發行。
臺灣相關法律仍在立法院中等待審核,近期進展是該條例草案已到朝野協商階段,經濟部原草案版本,太陽光電未來每度電的收購價格是新臺幣8元,朝野協商協議,提高至10元,風力發電方面,陸上風力發電維持2元,海上風力發電提高至2.7元。行政院意見與朝野協商結果一致,未來收購價格將訂在法中;除提高太能光電每度電收購價格外,為了達到推廣家家戶戶使用太陽能,行政院已經核定了經濟部所擬定的「再生能源風光雙十計劃」,「10億瓦風力推廣方案」及「10萬戶太陽光電推動方案」。
太陽光電有別于其它高科技產業 臺灣沒有明確技術出口管制即使臺灣太陽光電的布局看似不及大陸來得快速,但目前來說,臺灣太陽能硅晶圓及太陽能電池的競爭優勢仍然存在,尤其是技術、質量良率及生產管理,在國際市場上仍受到相當程度的認同,但許多業者也坦承,這些優勢的平均差距幅度有限,主要是上述從設備商技術轉移者愈來愈多,產出太陽能電池的平均轉換效率都相當。
比起在法令上對臺灣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到對岸投資的限制,在太陽能光電產業中恐怕難找到相關法案,主要就是兩岸的太陽能產業發展的時間相當,多數是從國外「進口」技術,而臺灣在相關法令上難以規范所謂的技術外移限制,僅有一般對上市柜公司以資本額40%為投資上限的資金規范限制,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跳脫這個限制的其實大有人在。
兩岸太陽光電產業積極成形中,因創造的環境不同,大陸的太陽光電產業供應鏈上下游的架構雛形已經比臺灣來得完整,從上游多晶硅、硅晶圓、電池、模塊及系統等投入者眾,而臺灣則以硅晶圓及太陽能電池較為稱著,其它仍待加強輔導成形。
因此,大陸市場對資金的吸引力似乎明顯高出臺灣,最明顯的是吸引國際大廠認同其內需市場及產業群聚效應的潛力,前來共襄盛舉,包括BP Solar投資位于大陸西安的碧辟佳陽(BP Sunoasis)、在美國NASDAQ掛牌的晶澳,晶澳為大陸太陽能單晶硅晶圓龍頭廠晶龍、澳大利亞光電科學及澳大利亞太陽能公司所合資設立,而晶龍本身也是日本M.Setek長晶的代工廠。
對臺灣來說,因為產業供應鏈架構雛形仍未完成,投資環境相對較難吸引國際大廠,更重要的是,近期臺灣未浮出臺面的新加入者中,也直接鎖定前往大陸發展為目標,包括多晶硅料源、硅晶圓及太陽能電池等,不在臺灣生根,使臺灣在扶植這個新興的能源產業難上加難。大陸群聚效應一旦發威 大者衡大的發展模式將不適于臺灣半導體、TFT LCD等產業的發展,因為臺灣較早耕耘且政府祭出限制「出境」條款,所以在臺灣得以充份
發揮產業落地深耕的作用,而大陸太陽光電產業群聚效應透過上述的布局,發揮期可能比臺灣早,所謂量產規模經濟化的優勢也可能比臺灣早達成,更因為發展期間相當,所以沒有技術、人員等限制出境等問題,而且還有資金早已外移不在臺灣生根的危機。
從上述的兩岸環境分析中了解,臺灣太陽光電產業的布局,需跳脫以往電子產業的發展模式,不該一直局限在「經濟規模」的迷思中,否則容易快速陷入價格廝殺、步入微利時代的混亂戰局中,可能還沒等到全球太陽能產業發展成熟,就被迫退出市場;因此,需深思在更多的創新領域布局,讓整個產業的發展跳脫以往代工的模式。
當務之急最需積極發展方向即是技術精進,包括,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提升,及各項節省料源及次世代產品新技術的創造,以全球第2大太陽能電池廠德國Q-Cells為例,與多晶硅廠REC與發明了可降低發電板硅晶成分的「String Ribbon」,另也和REC共組薄膜公司CSG,而Q-Cells本身又獨自投資薄膜模塊VHF 15.5%股份及100%投資非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