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電動化“版圖”本不該如現在這般“慘淡”。
市場研究公司Rho Motion近日表示,今年9月全球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同比增長30.5%,其中中國又創下歷史新高。“地區差異是驚人的,僅中國就占全球銷量的一半以上,而歐洲的數字(銷量)正在萎縮。”
其預計2025年歐洲電動汽車銷量將達378萬輛,2030年將達978萬輛,分別比之前的預測低24%和19%。
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需求持續疲軟的背后,由缺少高性價比動力電池供給所引發的一連串隱患環環相扣、集中爆發。歐洲動力電池“一哥”巨額虧損、訂單流失、暫緩擴產、子公司申請破產……多種隱患逐漸浮出水面,歐洲汽車電動化戰略遭遇“至暗時刻”。
回頭來看,從兩三年前信誓旦旦計劃培養、構建歐洲本地動力電池供應鏈,到曾被當地新能源行業寄予厚望成為“歐洲版寧德時代”的瑞典電池企業Northvolt,近期“舉步維艱”。
如此懸殊的電動化預期落差,并非歐洲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三年前所預料。在此背景下,市場的焦點集中在“歐洲動力電池為何‘難產’?”和“歐洲動力電池產業0到1究竟何解?”的問題上。
與此同時,作為全球動力電池“第一天團”,“如何更好地參與到歐洲本地化動力電池產業鏈建設的分工與合作中去?”,成為擺在中國動力電池及供應鏈企業面前的一大重要課題。
01
歐洲電動汽車為何“熄火”?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觀察近兩年歐洲動力電池和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可以看到,作為全球燃油車行業的發源地和核心市場之一,歐洲欲快速復制中國電動汽車的高速增長有情可原,但卻低估了構建本地動力電池產業鏈、釋放動力電池產能的難度,加之“貿易壁壘”的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當地動力電池產業不及預期的風險。
數據顯示,今年8月,歐盟純電動汽車銷量同比暴跌43.9%,已連續第四個月下降,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歐盟前兩大電動汽車市場德國和法國出現崩盤式下滑,降幅分別為68.8%和33.1%。
歐洲電動汽車市場需求驟減的原因錯綜復雜,或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
一是,歐洲本地電動車型價格昂貴,遠超同級別燃油車型。
市場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今年上半年的調研數據顯示,歐洲電動汽車均價達6.5萬歐元,約是燃油車均價的兩倍。
分析人士表示,當前歐洲整體經濟環境較為低迷,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具有價格優勢的燃油車,而非同級別的電動車。
二是,電池包價格高企、電動汽車市場需求疲軟和動力電池市場需求放緩之間形成一個不良的反饋循環。
當歐洲電池包價格較高時,抑制了當地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意愿,導致市場對電動汽車的需求減少;電動汽車市場萎縮,使動力電池市場新的需求放緩;而市場對電池需求的減少,規模化下降,又可能使電池制造商難以降低生產成本,只能維持或提高電池包價格……這種動態循環不再是良性的,而惡性循環就會進一步加劇市場的萎縮。
三是,歐洲動力電池產業整體發展緩慢,使電池包降價難上加難。
曾被寄予歐洲鋰電池“全村的希望”,手握龐大的資金和訂單支持,Northvolt本應在全球汽車電動化潮頭成為強者,如今卻出現令市場悲觀的“訂單被取消”、擴產“計劃暫緩”“裁員”等危機。
而實際上,Northvolt累計獲得了約150億美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貝萊德、高盛、大眾汽車等國際知名機構和車企;同時,Northvolt還從寶馬、大眾、Fluence、斯堪尼亞、沃爾沃等車企處獲得合計超5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00億元)訂單。可謂“背景”優渥,“家世”顯赫,“出生”即帶光環。
然,從其2015年出世至今,已近10歲的Northvolt一路走來卻仍是“跌跌撞撞”,顯然其“成長的根基”不穩。
彭博社發表文章表示,Northvolt原設想通過快速擴張來對標寧德時代等中國電池企業,其擴張策略不僅包括快速擴大復雜電池制造的規模,還涉及生產電池組件、建造新工廠以及與汽車制造商沃爾沃的合作研發。然而,這種激進擴張導致其出現質量問題。2023年6月,寶馬因電池質量問題取消了與其價值20億歐元的訂單。大眾旗下的卡車制造商Scania也因其交付延遲問題,而對Northvolt表達不滿。
財務數據顯示,2023年Northvolt虧損約1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7億元),是前一年2.8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7億元)虧損額的4.2倍。據報道,為了應對財務問題,該公司宣布收縮業務,關閉在瑞典的兩家生產設施,關閉在美國加州的一家研發子公司,并為波蘭的一個項目尋找新的投資方。
近期,Northvolt還宣布暫停年產能30 GWh電池項目的建設,在德國和加拿大的建廠計劃也被推遲;其瑞典工廠裁員1600人,并向法院申請一家子公司破產。
Northvolt雖然于近日繳納了一筆當日到期的巨額稅款,極限式度過稅款危機,但知情人士稱,其仍在尋求約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5.49億元)的融資。上述多重因素意味著,其“生存危機”尚未解除。
歐洲動力電池“一哥”Northvolt尚且如此,不難推測歐洲本地其它電池企業的處境可能更難。英國電池初創公司Britishvolt Ltd.在2023年破產,意大利也以電動汽車市場需求疲軟為由,削減了電池工廠項目的扶持資金。
業界人士表示,電池技術/工藝落后、材料成本高企,是歐洲本土電池企業共同的短板,導致其從生產到運營各環節都落后于亞洲同行,電池包價格短期內恐將維持高位。
盡管歐洲車企和電池企業在電動化轉型上傾注了大量心血和資金,但其當前的市場表現難言樂觀。彭博社文章認為,“Northvolt曾是歐洲發展本土鋰電產業的最佳機會,如果該公司無力扭轉局面,歐洲可能不得不向中國企業在歐洲設立更多工廠打開大門,以確保其電動汽車轉型順利實現。”
02
“黑夜”VS“破曉”?
目前歐洲電動汽車市場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可謂“黑夜”漫長,引發業界廣泛擔憂。
對于“破曉”,在電池中國看來:
1.受累于目前歐洲本土企業高性能高性價比動力電池“痕量”產能,以及嚴重匱乏的核心材料供給能力,歐洲欲構建起有競爭力的本地動力電池產業鏈或仍需5-10年時間。
2.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未來一段時間內,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PHEV)的增速或將持續優于純電動乘用車(BEV),PHEV或將更快回暖和起量。
3.越來越多的國際主流車企開始采購磷酸鐵鋰電池,率先在歐洲實現本地化規模化供應磷酸鐵鋰電池的電池企業,或將成為歐洲動力電池“翹楚”。今年7月8日,遠景動力在西班牙建設的超級電池工廠開工。據報道,該工廠預計2026年投產,屆時或將成為歐洲首個磷酸鐵鋰電池超級工廠。
4.較其它國家企業,中國頭部電池企業及核心材料/設備企業深度參與到歐洲動力電池產業鏈本地化建設的分工與合作,在技術領先性、工藝成熟度、量產經驗豐富等方面更有優勢,并可以更好地滿足當地市場需求。
5.現階段,歐洲或不得不加強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電池企業合作。中國電池企業在歐洲的本地化布局將逐漸釋放相應產能,樂觀情況下預計到2027年前后,將帶動當地動力電池成本顯著下降。
03
中國企業歐洲布局持續加碼
盡管當前歐洲電動汽車市場面臨諸多挑戰,但業界普遍認為,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前景依然廣闊。
中國動力電池及電動汽車產業具有產業鏈完善、智能化程度高、競爭力強等優勢,雖然歐洲相關關稅政策、限制條款已經落地,但也無法完全阻擋歐洲企業向中國企業伸出橄欖枝,也不妨礙中國企業繼續探索參與歐洲市場構建的可能性。
據外媒報道,西班牙政府已向汽車制造商Stellantis提供1.3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0.3億元)的補貼,以支持其在薩拉戈薩附近建設動力電池工廠的計劃。Stellantis該項目計劃與寧德時代合作,預計投資近2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94億元),未來所生產的磷酸鐵鋰電池將用于其旗下多個品牌的電動汽車。
10月18日,欣旺達動力表示,其位于匈牙利尼賴吉哈佐市的電池生產基地進入施工階段,預計2025年投產。資料顯示,2023年8月欣旺達宣布,將在匈牙利投資約19億元,建設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工廠一期,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動力電池系統制造及銷售等業務。
繼2023年億緯鋰能位于匈牙利德布勒森市的電池工廠開工建設,今年6月2日,其歐洲區域總部在慕尼黑正式揭牌成立。
據了解,目前,億緯鋰能在歐洲銷售的產品已覆蓋儲能、動力和消費三大類,相繼與BMW、Rimac、梅斯德斯-奔馳、捷豹路虎等知名品牌達成合作。其后續將在歐洲設立多處交付中心,提供更便捷的交付服務;同時,其碳中和戰略正積極推進中,已攜手當地企業、機構共建鋰電池循環回收閉環體系,助力綠色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歐洲建工廠成本會比國內高出好幾倍,比如人力成本就是很大的一個挑戰,(企業)要算算口袋里的錢有多少,腰桿子有多硬。而且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風土人情,怎么和當地文化融合也是大問題。”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在第八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上,曾向與會代表分享該企業在歐洲布局的切實體會。
資料顯示,孚能科技與土耳其汽車創業集團TOGG的合資電池工廠已于2023年3月建成,年產能6GWh的模組和電池包產線投產。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除了多家頭部動力電池企業積極在歐洲布局外,華友鈷業、利元亨、新宙邦、先導智能、恩捷股份、贏合科技等中國鋰電材料/設備主流企業也已在歐洲建廠或設立辦事處、分公司、研發中心,或計劃設廠,以就近為當地客戶供貨或提供相關服務。
根據歐洲2025年即將實施的碳排放新規,整個歐洲汽車產業可能面臨高達150億歐元的巨額罰款。另一方面,歐洲汽車行業仍希望扭轉當前銷量頹勢,重振歐洲汽車產業競爭力,因此,其電動化不能“開倒車”。而中國企業的參與,無疑將會更好地助力歐洲找到既能較好扶持其本地產業鏈構建,又可使其汽車電動化穩步過渡的平衡點。